力学不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ch 读万卷书,参非常道,书在手中,道在心中;行万里路,勘寻常物,路在脚下,物在眼下。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Li-Qun_Chen

博文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87年之脱单记

已有 5339 次阅读 2017-9-6 09:17 |个人分类:往事钩沉|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回忆, 记事, 交往, 女朋友, 1987年

10年前那个快乐的初中生现在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了。家住前年底搬入的园林路3077号的三室户,我自己有间14.4平朝南的房间。不过多数时间,在沈阳住校。

1987年是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一年,我有了女朋友,刚认识时未到24周岁。翌年的结婚在形式上似乎更重要,实际上只是与女朋友关系成熟的自然发展。

这一年要记的事情多,篇幅有些长。破例分成两部分。这里的第一部分是与女朋友关系的发展,有三个小标题分别说开始认识、随后的交往以及遇到的一个意外考验。顺便说说购书读书。最后是几张照片。

相亲

1986年年底,赵工介绍个女生。母亲还到她的单位了解情况。双方约定新年在陈工家见面,均由母亲陪同。只让母亲看肯定不够,如果继续发展还要让双方父亲看。因此如果顺利,需要三场相亲。当然,也不是连闯三关,每个人只有两场。

快到见面时间,父母说穿着羽绒服不太合适,但我有没有更正式的衣服。最后决定穿我父亲的呢大衣去。我不喜欢正式的衣服,感觉不舒服。但重要场合,还是听父母之命了。借衣出场,可以理解为对对方的尊重,也可以解读为自己的虚荣,毕竟人人在不同程度上都是玛蒂尔德。

我们先到,与陈伯伯孙阿姨寒暄几句。赵工就陪着女生及其母亲来了。第一印象没有想像的漂亮,毕竟她单位的人事科长曾说是“最漂亮的女老师”。其实也没有什么漂亮的想像,只是缺乏那种惊艳的感觉,不是所谓“第一眼美女”。当然,配我确实绰绰有余。说实话,我其实不是很在意外貌,见面前都没有看对方照片,见面时也没有特别仔细端详。她穿着羽绒服,身材高挑,长脸短发,带着眼镜,不苟言笑。感觉有些成熟高冷。可能是我自己错觉,见面过程几乎没有正眼看过我,似乎还翻了几次白眼。当然,没有到鲁迅所说的程度,“白眼大概是全然看不见眸子的,恐怕要练习很久才能够。青眼我会装,白眼我却装不好。(《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当时真想装个青眼,可惜我不会。说些什么我也忘记了。后来她说当时见面觉得我太老实木讷,不甚满意。也许我话是比较少,但我一直在观察,虽然也没有看到什么。

介绍人真是很不称职。见面之后就不管了,也没有向双方知会对方的态度。我还没有放假,元旦之后,就回东工准备期末考试去了。在东工时,觉得应该在寒假里多交往,不行就早些结束,对女方对自己都负责。就写了封信,无话找话,泛泛谈谈,说些什么记不清了。效果不佳,女生看后还给学中文的闺蜜看了,都很不满意,但也回了信。顺便一提,我一直觉得妻子那些所谓闺蜜其实都远远配不上她。这种鄙视,导致在婚礼上面对她们的玩笑很不耐烦而失态发怒。言归正传,我看了回信感觉还不错,觉得挺有个性。又写封信,约定见面的时间和地点。顺便一提,我们之间的通信信息量很大。但现在封存了,计划60岁时打开。如果这些回忆与通信记录有矛盾,以通信为准。

约定时间地点的信被误投到学生的信箱,很长时间后才收到。因此实际上没有约定见面的时间和地点。我放假后决定采取主动,去她单位约她。我知道她的教研室名称。到学校问了在主楼四楼,就直接走上去了,好像没有电梯。结果发现教研室不具有唯一性,好几个房间都挂着教研室牌子,大概既有办公室又有实验室。从开着的门中看到,有个房间里面有三个年龄差不多的女孩子,都穿着白大衣。更吃惊地发现,看不出要找哪个。不是都站着,看不清身高,而我记人脸的能力很差。我想是不是问一声,“某某老师在吗?”但怕问得正是某某老师本人,又犯了十年前的“目中无人”罪,虽然被误判为“故意不打招呼”罪。一时进退维谷。

我决定以退为进,先到传达室,问电话号码,再打电话到教研室找人。在一楼时,遇到个学生模样的女孩子,挺漂亮,至少看着很顺眼。决定调整计划,先试试让她帮个忙。请她到某某教研室找某某老师。女学生很乖巧,欣然答应。也许我当时还算比较帅,美女愿意帮忙。过了一会儿,就把要找的人喊了下来。希望这个助人为乐的小女生幸福美满。她似乎很意外,第一句话是,“你怎么到这儿来了?”仔细推敲,这其实是很不友好的问题,暗示着不期待我的出现。不过我当时没有介意,事实上是没有反应过来其中的森森恶意,连怎么回答都忘记了。不管怎样,约好下次到她家去。

顺便一提,她的女同事很八卦。见有个女学生把她找走,就站在窗台上往下看,到底见谁。巧或不巧的是,我们见面在一楼走廊,因此同事们什么也没有看见。等她回到办公室,同事们还站在窗台上张望。她见到这一幕,后来告诉我,让我觉得自己气场强大,把她的同事们都吸引到窗台上。

这可能是我在相处过程中唯一一次勇敢行为,有些为了公主入魔山、闯龙潭的骑士遗风。我本性是按日程表活动的小职员。回家后发现,我这趟其实白跑了,只是表达了我的真诚意愿和迫切心情。她母亲已经托赵工让我第二天过去。人生大抵如此。如果日程表安排得当,何必要入魔山、闯龙潭?

第二场见面印象也很深。她父亲很年轻,看起来像她哥哥。她哥哥开门,说几句话,我以为是她父亲。后来她父亲又来说几句话,我莫名惊诧,刚才都说过了。她家有个客厅,我坐下后,旁边开了落地的阅读灯,明晃晃地我更看不清周边。许多人(父母、兄嫂、姐姐姐夫)围观,我有种被审嫌疑人的感觉。好在我实话实说,倒也是不惧。我多年的经验,情商低的人一定要说实话。就算无功,也不会有大过。当时具体说什么我忘记了,反正基本上是废话。总之,二面没有被淘汰。

第三场是她的二面,到我们家。我们家人简单,除了我就只有我父母。只有父亲没有见过,父亲是好好先生,不会有什么异议。我没有什么特殊感受,现在完全记不得了。

三堂会面之后,相亲结束。

其实在相亲过程中,我也瞄了眼她房间中的书架。除了专业书和书法绘画的书外,还有些我看得上眼的书。例如,弗洛伊德的《爱情心理学》,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培根的《随笔》,还有经典小说《红与黑》和《怎么办?》,中英对照的《伊索寓言》和《少年维特的烦恼》。更有意思的是,这些书按照我的标准也是值得收藏,但我恰恰都没有。这是否预示着“和而不同”?我仿佛感受到冥冥中的天意,只是还不理解。

相处

相处从寒假开始。东北腊月很冷,鞍山也没有地方去,基本在双方家里。好在我们都有自己的房间,倒也是方便。她在家里的房间是个朝北的小房间。开始去她家时,她母亲还总跟着我们。往好了理解,是陪着我,以示重视。后来聊起饮食,我说,“每天我没有吃肉就觉得难受。”然后她就不跟着了。事后我跟女朋友吐槽,“年轻人在一起,你老妈跟着掺和什么。”她说,“怕你是坏人。”原来她母亲认为说出来爱吃肉就不是坏人了。

我完全没有与女生交往的经验。聊天都像在提问学生。“什么什么书你看过没有?”她通常说,“没有。”我就很得意地说“我看过。”如果对方有鼓励的意思,我会讲讲那本书。对方没有兴趣我也无所谓。后来我们发现可以共同做件事情,两人一起看旧报纸,然后把各自认为有趣的剪下来。那时候我们已经在对方家里吃午饭了。我自己感觉,她或许也同意,我们家的午餐,厨艺更高明些。说到厨艺,她有能干的嫂子和姐姐,刚认识我的时候几乎还没有进过厨房。我是独生子,独立性比较强,六、七岁就在家里烧饭等大人下班。在我看来,不会做饭肯定不是优点,但也不是太大的问题。

寒假在一起挺愉快。寒假后我就回沈阳读书去了。当时的关系还没有到要逃课在一起的程度。分手之后,我意识到自己还是有所挂念。因为在路上看到不少女孩子,都感觉像她,一时有在大街上邂逅的幻觉。当然,这也是因为我对人脸的识别和记忆能力比较差。有这种感觉是第一次,也是迄今唯一一次。

到了五月,春暖花开的时候,她到沈阳来看我。其实是去包头和北京出差,回来在沈阳停留。在北京时买了不少新书,主要是三联版的“新知丛书”和“生活译丛”,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一起在北陵公园时,我们第一次携手。当然,随着时间推移,男女之间总有甚于携手者。

在相处中,我认识到第一印象其实不对。她并不成熟,是很温柔很单纯的女生。也可以算是“第二眼美女”。当然,我的判断或许失之主观。有时候她无端的就会脸红。这个小毛病被我治好了。开始的时候,我说一声,要脸红了,她就真脸红。我很开心地不断试验,过了段时间,就不好使了。后来她再也不脸红了。高冷或许有点儿,我看过她认识我之前的照片(她的彩照之多让我吃惊,还有不少在香港拍的照片),没有一张有笑意。不仅没有咧嘴大笑,微笑的也很难找。应该不是不快乐,只是矜持。熟悉之后,我吐槽说,看这些照片就知道找不到对象你愁成啥样!

相处总体上愉快。当然也不是没有矛盾。开始几次矛盾,都是我先服软赔情。我觉得男生应该多些担待。后来我也不太高兴,两人讨论过为什么闹意见了都是要我哄。她的核心观点是,矛盾主要起于我态度不好,所谓“变脸”。当然也讨论不出什么结果。当时,我还多少有些心理不平衡的,她是我第一位女朋友,但我不是她第一位男朋友。

相处中,我发现自己很多缺点。通常不太关心他人,对他人的感受不敏感,甚至有意无意忽视。我的做人准则只是不给他人添麻烦,而不是帮别人解决他们的麻烦。就算帮忙,也要等人家正式要求,一直觉得主动帮忙是不尊重。有时候脾气坏,后来能在婚礼上对女方的嘉宾朋友发飙,也算奇葩了。这使得我在她的朋友圈中口碑比较差。在某些我自认为涉及原则问题时,待人不够宽厚。有次她到我家,比约定的时间晚了些。我觉得守时是个原则问题,因此批评她一通。教师能讲,说着说着,人家就哭了。我大窘,也大惑,这有什么好哭的。我接受自己,包括缺点,因此我也没有打算在相处过程中加以掩饰,所以后来包括结婚后也没有什么新的缺点。当然我也不因此拒绝改进,只是要以我自己能接受的方式。她没有放弃我,显然是发现一些比上述许多缺点更重要的优点。或许是诚实单纯、阳光透明,还有博闻强记、好学上进吧。

后来回想,我们两人在交往过程中,都不曾掩饰自己,从来没有想过呈现出自己并不具有的状态。当然,也不是因此拒绝改变自己。

我们两人物质欲望一直不大、生活条件在当时也算不错。说到家庭经济条件,我觉得我父母家是在下降阶段,她父母家处于上升阶段,但我们刚开始交往的时候两家差不多,称得上门当户对。我们在交往中实际的问题考虑不多,有些天真。矫情些,也可以说是不庸俗,是《庄子·大宗师》中所谓“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的反面。30年后回首,迄今为止,总体上我们都是被命运眷顾的幸运者。

虽然没有什么不可描述的事情,但还是不细说了。反正经过一年相处,到年底时,我们已经在准备结婚了。事情发展得如此自然,水到渠成,好像都没有求婚的环节,便讨论怎么结婚了。翌年初登记,婚礼要到七、八月份了,明年再说吧!

前面《相亲》中提到她书架里拿基本能入我法眼的书。我后来都搬到自己的书架中。来而无非礼也!我把不要的书,青年修养之类,搬一部分到她那里去。我知道她不会要看,但也许他父亲要看,看了可以教育年轻人。那是他的爱好,或许是出于老共产党员的责任,但说的真还不如那些书上写的好。她后来告诉我她的算盘,让我把书拿走。以后我们要是分手了,她可以可以来找我借书看。这也算是将计就计吧!可惜我们没有分手过,不然后面也许还有“书为媒”的佳话。认识后买的一些书,包括她出差在外地买的,扉页上都写了我们两人的名字,这是我们最早的共同财产,或许不是财产,是财富。

我的行为都需要有某种理论依据,至少在年轻时如此。当时我把科学哲学理论移植的与女朋友交往、创建婚姻中。在我看来,交往早期过程不是个证实过程,而是个波普所谓的证伪过程。目的是尽可能发现双方的不合适。中期就要有某种拉卡托斯的所谓“保护带”,不能因为些细枝末节就“证伪”了。后期则是费耶阿本德的所谓“反对方法”,Anything goes. 库恩的“科学革命”理论是如何应用的我现在忘记了。当时曾经想写篇文章阐述心得,但终于没有写。如果那时候就有博客,我肯定写博客了。

抉择

寒假结束前后,女朋友又面临新的抉择。这是我们的关系遇到的第一个比较严峻的考验。在与我相亲之前,她已经在办理出国留学。被语言学校录取,她在美国的姨妈做了经济担保,在寒假里拿到了I20表。当然,是否能获得签证还在未定之数。

对她的出国,我的态度是没有态度。尊重她的选择,支持她的决定。我自己还没有想清楚是否出国。就算是出国,我也不会接受以陪读身份,哪怕是先出去。如果她选择出国,我们还可以继续做普通朋友。意思就是我们的关系对双方都不再约束。我在给她的信中,非常明确地说明我的上述立场。然后就保持沉默,静候她的决断。

等待过程还是非常忐忑。在等待中,我自己设个赌局。标的为分析力学三部“圣经”之一的Foundations of Mechanics by R Abraham and J E Marsden国内影印本。沈阳太原街的外文书店还有最后一本,定价是7.2元。不过,我忘记了是她决定走我就买,还是她决定不走我就买。去了书店几趟,最后决定不管她走不走,我先买了再说。那时候外文书店还是有些专业书。非线性动力学的经典Nonlinear Oscillations, Dynamcal Systems, and Bifurcations of Vector Fields by Guckenheimer & Holmes也是在那里买的。

经过一段时间全面权衡,她放弃了出国的打算。在告知我她的决定时,也明白无误地表明,她的决定与我们的关系未来走向无关。也就是说,双方并不因此承担任何义务。所以,并不能因此推论,我的吸引力比美国还大。不过,她后来承认,我们的关系在去留的考量中是个重要因素。

我后来想过,假如我当时积极支持她出去,如果我们关系成熟我自己也先以陪读身份出去,是不是更好?不论答案如何,我当时都做不到。个中原因,我在《忆往昔家教之独立篇》分析过。“我不愿意欠别人的人情,不愿意接受他人的善意。我曾经以为这是种自尊,其实或许更是自卑或胆怯的一种表现形式。害怕外部世界,把自己孤立起来。”

休闲

因为在与女朋友交往,同时上课、写文章,偶尔还听老师八卦,与同学扯皮,所以非常忙。主要的消遣是去马路湾的旧书店买书。买了当然也读读。因为忙,读过的书很多没有记录,现在就无账可对了。买过的书,也只是部分有记录。最完整的档案是两人的通信,但现在封存中。计划60岁时启封。买书和读书,都只是5月中旬到八月上旬3个月的记录。

读的书真不算多,而且也偏“软”。《新阶级》是本很有预见力的书。是东工交的新朋友曹观法(后面会提到)借给我看的,印象非常深。当初列入“灰皮书”,对读者资格要求原高于也是“内部读物”的“蓝皮书”。不知道怎么流落到民间了,是我见过的唯一本“灰皮书”。其他的书还有,《简明世界通史()》《印度文化概论》《近代史思辨录》《西方哲学史》《美术欣赏》朱光潜《悲剧心理学》《论雅俗共赏》等。

买的书就杂了。有少量专业书,或者数理书,前面提到过的Foundations of Mechanics,泡利《相对论》,秦元勋《空间和时间》。有些偏哲学、心理学、美学的书,列宁《哲学笔记》《存在哲学》《系统、结构和经验》《熵:一个新的世界观》《梦的释义》《荣格心理学入门》《禅与心理分析》,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德拉克罗瓦论美术和美术家》,施东昌《“美”的探索》。更多的是历史包括传记,《简明世界通史()》《中国现代史常识()》《近代史思辨录》《西方政治思想简史》,周谷城《中国政治史》《三十六计》《美国企业史》《相声史杂谈》《历史中的英雄》,梅林《马克思传(上下)》《查理·卓别林传》。最多的是中外文学作品和理论,《杜牧诗选》《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一生》《歌德中短篇小说选》《好兵帅克》,查良铮译《普希金抒情诗选集(上下)》,RootsStoriesfrom the Arabian Nights,《哈菲兹抒情诗选》《论雅俗共赏》《汉堡剧评》《雨果论文学》《剧作法》《文心雕龙浅析》《说文解字》《情书漫谈》。

照片

开始与女朋友交往了,自然照片多了起来。前两张照片是拍摄于511二一九公园。照相的时候,头发已经比相亲时长了不少,我个人不喜欢女生短发。后一张照片不能肯定是87年拍的,但最迟也是88年上半年。因为拍摄地点是女朋友的闺房。



背景那张美女素描,是女朋友自己画的。她也喜欢书法篆刻。我觉得这些爱好都是要些天分,因为我自己一窍不通。过去好像没有说过,我的美术课从来都应该不及格。侥幸及格,是因为美术考试通常不需要当堂交,因此有小伙伴替我画了交差。我本凡夫,自己业余爱好都是不需要特别天分的事情,例如读书,还有就是随便写点什么。

过去已经写过20篇的链接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64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65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66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67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74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75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76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77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84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85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86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94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95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96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04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05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06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14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15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16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0220-1074485.html

上一篇:戏谑的严肃—大学小说丛谈之《凉州词》
下一篇: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87年之读硕记
收藏 IP: 116.232.210.*| 热度|

2 姬扬 袁天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4: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