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燕南飞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dr1978

博文

往事如风,桂香依旧——忆王老

已有 4157 次阅读 2013-10-9 06:45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早起,师弟空间那句“深深哀悼我敬爱的班主任王老师!”印入眼帘,震惊莫名,心里莫名的希望这只是个错误,可接二连三的求证消息传来,瞬间,为他,这个我们忆念中敬爱的老人,潸然泪下。这个于我们很多人一生很重要的老人,就这样默默的走了,走的那么匆忙,甚至都来不及见到他最后一面,而我也只能在异国他乡默默怀念那个桂香飘逸的时光,回味那些个梦想开始的季节,点点滴滴,一路走来,从不曾忘记。
   桂园,我们那一代人梦想开始的地方,以满园金秋十月桂花飘香而得名。空间不大,风景迷人,山水自得其乐。就是在这里,我们大多数人开始了我们的梦想,认识了人生中重要的一些朋友及师长,也认识了这个我们敬爱的王老。那个时候开始,或许我们的生命中就注定要烙上桂园的痕迹,一辈子也洗不清。
   初识王老,是在我们的专业主干课《常微分方程》课上,数学专业的我们,数学专业课的学习是非常关键,系里也配给了我们相对而言较强的师资,很多课程都是老先生担任,记得《微分几何》是王卫东先生,《高代选讲》是袁俊伟先生,《高等几何》是李上桐先生,《复变函数》是敖为珍先生。这几位先生,在当时的湖北民族学院数学系都是赫赫有名的学者。他们的教学及方法,影响我至今,甚至我的很多教学思路,都延续了他们的一些风格,也算是师出有名。就是在这样配备的一个教师团队上,我们认识了健谈而慈祥的王德利老先生。在那个很多人认为不入流的学校,王老的教学风格很符合我们这些底子薄的学生,每遇到问题,只要学生询问,无论多低级的问题,总是耐心而细致的讲解。这对于处于人生成长第一关键阶段的我们而言,重要性不言而喻。也就是在这样来来往往的交流中,我们也零星知道了一些王老的往事
:王老属于当初老少边穷建设的支援者,响应党的号召从武汉来到恩施这个贫穷落后的地方,扎根当地的教育事业,后来再也没有回去,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都奉献给了恩施这块贫瘠的土地。对比今天的我们教育者,还有多少人能做到这点,不禁汗颜。及至后来,我也曾多次和同乡、和老友、和蓝颜提及回家乡去,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其实多少是受了王老他们这一辈老人的影响,这辈子能遇到像他们这样的先生也算是我们的福祉,估计现在很多的孩子很难再得到这个福祉,不是我看不起现在的教育者,而是社会的环境已经没有了他们那样的人出现的平台,更多的人都在争名夺利,很多教育工作者也不例外!
       
王老带给我们更深的影响却是在后来我们准备考研的阶段。我们学校地处大山深处,资讯又不发达,除了教材之外,没任何的考研资料。当时我们数学专业已经连续两届都没有考上外校的研究生了,而之前的9293届连续两年都拔了重庆大学数学系的头筹,而这两届头筹中有两个师兄后来居然成了我的同门博士师兄弟,也算缘分,这是后话了,在此不表。彼时,系里很想在我们这一届打个翻身仗,希望能多几个外校的研究生。而在我们那个时代本科工作还算好找,还有一个工作分配的机会,而大多数人都想着能尽快工作贴补家用,考研的实在不多。我们班除了我,就是周大勇、阮立志、赵才地、王凤兰、黄易、江迎春、吴庆华、蒋文玲等人考研,这对于只有33个人我们来说,算不少的比例了。那个时候全国数学专业除了《高等代数》,《数学分析》两门专业课以外,剩下一门就是自己选考的课程,由于我们都觉得《常微分方程》熟悉,考研的时候,大多都选择了这门专业课。这个时候王德利老先生就主动提出给我们补课,每个礼拜六礼拜天不分风雨,依然坚持。没有报酬,没有回报,只有那颗希望学生们好的心,说实在的,我们很多人连温饱都在计较,也实在没钱去考虑什么给老师报酬,有得只是那颗感恩的心,期望以最好的成绩去回报老先生的厚爱。现在教育部明令禁止不准开展考研辅导班,说来说去还是经济问题,没了经济利益,还存在多少辅导班,我表示怀疑。相比现在的孩子而言,我们确实幸福了很多。王老每个礼拜六礼拜天都照常无误,没任何报酬的工作干得有滋有味,我们像海绵一样吸收的有滋有味。先生内心充满慈爱,学生内心充满崇敬。后来,我们八个人赵才地去了华中工学院,阮立志去了华中师范大学,周大勇去了北方交通大学,我去了辽宁大学读研。而王凤兰省委组织部下派干部去了宜昌,黄易后来在当地当了计生委主任(也许有误),吴庆华过了几年也去了华科,蒋文玲先是去了盐城师范学院,后来上海财大读研在上海某证券公司任职。也算是给王老交了一份非常的答卷。记得当王老得知我们考研结果的时候,那个高兴劲儿比我们自己都还高兴,终身难忘。
         
再见王老已是八年后的2008年了,学校70周年校庆,我有幸作为嘉宾出席盛典,并和西安交通大学唐三一教授一起给学弟学妹们做讲座。说实在的,当天的表现,我至今汗颜。再见王老是在盛典的酒宴上,老先生一眼就认出了我,我也不管其他就坐在他身畔。先生身体安康,记忆如潮,说起当年的那些事,还是爽朗的笑声,师生就在这一笑中把所有的感情都消化吸收了。可没想到,这一笑,确实留在我心里的最后一笑,也没想到我们再见的最后一面。也许,这辈子遇到这样品性的先生已是不易,可我们却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遇到了一批,是我辈幸事。每忆念至此,感慨万千。记得那个时候,同为老先生的敖为珍先生知道我们考研,每次上课完毕总要询问我们准备如何,虽是简单一句问候,至今感激;当时的书记王卫东先生,为了我们考研创造了很多便利条件,如此厚爱,至今存乎心间。
       
或许,桂子花开的时候,先生的品性早已入学生们的灵魂,一束红色的鲜花,表达不了我们的敬意,奢望您带给我们的财富,一生佯随。谢您,在心里,爱您,也在心里,念您,却是永远。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当初入校教育的第一定义,在很多作为后辈的人都体现了出来,老一辈先生们应该欣然而笑了。我们的第一届班主任李劲老师、师兄陈世强、李军老师,当初的美女高发桂老师,亦师亦友,每次回恩施,必然相聚,热情如故,很是感谢。特别是在读博期间,提供了不少的帮助,感谢亦在心间。我更愿意把他们当做是老先生们的传承。有幸作为学子一起死战的刘志军、夏章生、向长城、向宇、罗芬等人已成为主力,先生的衣钵也可传承。先生可无憾了。桂园,梦想开始的地方,年年岁岁,人走人来,人虽不在,桂园依旧,桂香依旧。那些青春年少的岁月中总有些不敢相望的人或是事,才构筑了整个的文化传承,残留在在心里的那块乐土,也注定是我们梦想兴旺的地方。
 
       
后记:当我快写完这个回忆的时候,接到确认消息,张万全老先生也驾鹤西去,时光如梭…… 以此留念所有我尊敬的长辈们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2951-731250.html

上一篇:关于科研
下一篇:全国首个电采暖系统发明专利正式获得授权
收藏 IP: 134.91.22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8: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