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ingfossil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vingfossil

博文

《古植物学简史与我们的使命》自序

已有 4512 次阅读 2011-9-26 21:33 |个人分类:古植物学的故事-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古植物学的故事136

如何推动中国古植物学全面崛起?(之二)

《古植物学简史与我们的使命》自序--为中国古植物学的全面崛起而努力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136):

The preface to  the new book-- “A Brief History of Palaeobotany: From the West to the East ” ---Struggle for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Chinese]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490737

2011-9-26 21:33


 

《古植物学简史与我们的使命》自序

----为中国古植物学的全面崛起而努力(代前言)


孙启高 

201127晚初稿,42修改于北京


 

《古植物学简史与我们的使命》是“古植物学的学术历史、学术思想和学术道德的综合体系研究”系列丛书第1卷(中文版), 主要服务于中国广大读者。在中国古植物学由缓慢兴起走向全面崛起的历史转折时期,我很庆幸有机会撰写此书,并为中国古植物学的全面崛起而尽微薄之力。写作本书的主要目的是:1)使广大社会公众(包括古植物学爱好者和研究者)对国内外古植物学的历史概况有所了解;2)激发青年学生对古植物学的学习兴趣和研究热情;3)为有关专家深入研究古植物学历史提供有益的线索;4)期望科学政策制定者、决策者及科研管理者关注和了解中国古植物学的历史和现状,并大力支持中国古植物学的未来发展;5促进古植物学的历史传承、思想传承和文化传承。

 

中国疆域辽阔,陆相地层与海陆交互相地层发育,且拥有丰富的植物化石资源。从全球的角度看,中国是开展古植物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区域,也是最早通过文字记载并科学解释植物化石的国家。早在北宋时期,著名科学家沈括(1031—1095)在其著作《梦溪笔谈》第21卷记载了产自古代延州永宁关(今为延安地区的延水关一带)的“竹笋”化石。沈括还非常超前地应用了“将今论古”的思想,根据中国江南竹子的生态环境,利用“竹笋”化石推断了古代延州地区的气候比较潮湿而温暖。尽管如此,古植物学作为自然历史研究的一门学科并没有产生于中国古代,而是逐渐形成于文艺复兴后的欧洲地区,然后逐步传播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地区。

 

用严谨的科学逻辑与思想方法研究中国植物化石已有一个半世纪,但是,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植物化石基本上是由外国人采集和研究的。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古植物学的兴起与发展经历极为曲折而艰难的本土化与国际化过程,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古植物学的故事”。经过几代中国古植物学家的不懈努力,中国古植物学研究取得了一些历史性的进步,并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可是,古植物学作为传统学科并未深深扎根于中国的社会历史与文化土壤,其历史传承、思想传承和文化传承远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客观地说,中国古植物学研究基础极为薄弱,与国际古植物学研究强国(如:美国、英国、德国)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相差甚远,而且目前中国古植物学在总体上仍然呈现整体性(包括学术体制和思想方法)的落后局面。从国家层面看,中国古植物学研究的国家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中国急需世界一流的古植物学研究平台和人才。中国有必要不断变革和完善现行教育体制以培养世界一流的古植物学家,否则,中国古植物学家的群体素质和整体水平很难得到根本性的改观。我们完全有必要以更加虚心的态度和更加务实的精神大胆地借鉴和吸收欧美古植物学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优秀成果。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改革开放的中国会更加开放,中国已进入和平发展与全面崛起的历史新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命运关系到整个人类的命运。作者相信,中国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将促进中国古植物学研究事业的全面崛起。从发展的眼光看,中国古植物学的未来和命运将直接影响世界古植物学的前途和命运。

 

   正是在上述学术和时代背景下,作者近年来开展了“古植物学的学术历史、学术思想和学术道德的综合体系研究”。本书是这一项目研究的阶段性总结。本书内容涉及多个地区与国家的古植物学发展概况(有些国家的古植物学历史很悠久)、众多学术机构和著名学者以及与古植物学有关的诸多问题(如:学科交叉、学术传承、学术建制、学术共同体等)。但是,本书力求简明扼要,试图通过那些绕不过去的人与事勾勒出世界古植物学发展的基本脉络,透视中国古植物学的历史与现状。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对许多著名古植物学家的论著目录进行了初步整理,并刊印一些代表性论著之文献,一是为了充分展示这些著名学者的学术贡献,二是为了读者深入学习和研究古植物学提供便利。从某种意义看,古植物学论著目录是利用客观而严谨的工作方法深入探讨古植物学的学术历史、学术思想和学术道德的较为理想的公开线索。

 

   最后,作者诚挚地欢迎读者对本书提出中肯批评和宝贵建议,以便更好地开展系列丛书的后续研究和出版工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490737.html

上一篇:《古植物学简史与我们的使命》出版信息、内容简介与目录
下一篇:中国植物学会古植物学分会各届理事会组成名单
收藏 IP: 204.213.244.*| 热度|

2 吕洪波 高建国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5: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