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vatureFlow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urvatureFlow

博文

清华笔记:计算共形几何讲义 (21)离散曲面曲率流 (Discrete Surface Ricci Flow)III

已有 6669 次阅读 2019-10-25 14:08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0.webp.jpg

以前章节,我们介绍了曲面曲率流的一种离散形式-离散Yamabe流,主要操作是顶点缩放(Vertex Scaling)来共形变换度量来实现目标曲率。在实践中,往往多面体曲面的三角剖分是固定的。如果给定一些较为极端的目标曲率,有可能离散曲率流会出现爆破情况(blowup),就是在有限时间内某个三角形退化(degenerated),离散度量不再满足三角形不等式。因此,如何解决离散曲率流的稳定性成为研究重点。

最为简洁有效的手段就是在曲率流中动态变换三角剖分,黎曼度量依随时间演化而变化,三角剖分依随度量的变化而变化,时刻保持是Delaunay剖分。这样,我们可以证明,对于任意满足高斯-博纳条件的目标度量,离散曲率流将会收敛到相应的目标曲率。这给了我们一个设计黎曼度量的强有力的工具。

这一讲,我们来证明离散曲面曲率流解的存在性,所用的数学工具主要是Teichmuller空间理论和代数拓扑中的区域不变定理。

存在性定理陈述

z1.png

1.webp.jpg

z2.png

欧氏度量的Teichmuller空间

z3.png

2.webp.jpg

图6. 几何三角剖分。

z4.png

Decareted 双曲度量的Teichmuller空间

z5.png

欧氏Delaunay三角剖分

3.webp.jpg

图1. Delaunay三角剖分,对偶的Voronoi Diagram。

z6.png

4.png

图2. Delaunay三角剖分的条件。

z7.png

双曲Delaunay三角剖分

z8.png

5.webp.jpg

图3. 欧氏和双曲Delaunay三角剖分。

z9.png


6.webp.jpg

01.png

z10.png

7.webp.jpg

图5. 欧氏和双曲的Ptolemy等式。

z11.png

Teichmuller空间之间的微分同胚

z12.png

存在性证明

z13.png

z14.png

总结

离散曲面曲率流解的存在性证明,最为困难之处在于三角剖分的动态变化。传统的算法,例如有限元方法,多是基于固定三角剖分进行分析。在我们的推导中,黎曼度量一直起到主导作用,三角剖分退为其次。这意味着组合结构应该为几何结构服务。

回顾以上证明过程,我们看到需要一些比较深入的双曲几何和Teichmuller 空间理论。虽然结论和算法貌似初等,但是其后面的理论基础却是非常现代而深奥,并且和连续理论所用的数学工具迥然不同。这显示了将连续理论推广成离散理论的内在难度。但是,为了适应计算机迅猛的发展,推广古典几何理论和建立离散理论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


Reference

  • X. Gu, R. Guo, F. Luo, J. Sun and T. Wu, A discrete Uniformization theorem for polyhedral surfaces I, Journal of Differential Geometry, 2016 (arXiv:1309.4175)

  • X. Gu, R. Guo, F. Luo, J. Sun and T. Wu, A discrete Uniformization theorem for polyhedral surfaces II, Journal of Differential Geometry, 2016

    (arXiv:1401.4594) 


原文发布在【老顾谈几何】公众号 (2017年8月17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472277-1203320.html

上一篇:清华笔记:计算共形几何讲义 (20)离散曲面曲率流 (Discrete Surface Ricci Flow)II
下一篇:清华笔记:计算共形几何讲义 (22)离散曲面曲率流 (Discrete Surface Ricci Flow)IV
收藏 IP: 121.195.114.*| 热度|

2 刘熠 王安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1: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