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sanGIS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rtisanGIS

博文

《法国地理学思想史》读后小结

已有 5117 次阅读 2015-5-20 16:54 |个人分类:读书笔记|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思想, 读后感, 地理学


本来想写读后感的,实在是战线拉的太长,前面的都忘记具体内容了,只好写成小结,把之前阅读过程中做的标注和评价整理一下。

 

从本科到硕士,都是GIS,虽然名字最后的SIJGIS一样,由System变成了Science,但内心深处还是感觉缺少支柱。细细一想,一是地理学的基本知识不扎实,目前来看对基本地理学常识的掌握应该比不过高中生;二是地理学思想的体会和应用,这个东西只能自己慢慢体会并多多的在生活中应用。

 

基于以上的目的,选择了《法国地理学思想史》开始学习。为什么不从美国地理学思想史,中国地理学思想史等开始呢?因为它比较薄。即使这本书只有250多页,我还是用了难以启齿的天数才勉强翻阅了一遍。作者是法国的安德烈·梅尼埃,成书很早了1969年,我看的是蔡宗夏的中译本,1999年版。

 

思想史,还是一段历史;历史,必然由人创造。所以以人,尤其是名人为代表来叙述,就自然很多。把全书的译者前沿的第一段搬过来,就是这本书的主要人物和内容了:

“在近代地理学发展史上,法国地理学占有光辉的一页。以一代宗师 P维达尔·布拉什及其弟子为代表的法国地理学派,对近代地理学的理论和实践,都有着重大的建树。布拉什针对批判环境决定论而创立的或然论理论,E德马东的自然地理学原理,还有J白吕納、A德芒戎等人的人文地理学论著,都成为世界地理学的经典著作,对近代中国地理学学产生过重大的影响。我国老一辈地理学家都熟悉法国地理学派的学说。”

 

本书主要描述的时间段从法国近代地理学诞生,到20实际末期,简单的分为四个阶段:诞生时期(1872-1905年),直觉时期(1905-1939年),分化时期(1939-1969年)以及重组时期(1969-1994年)。前面看的还有点意思,可以体会到一些地理学思想的产生原因。中间就比较无聊了,是一些派系的相互争吵,最后看的不仔细,没有什么具体的感觉。

 

接下来就从前往后,把自己有体会的内容摘抄下来并简单说说自己的看法。

 

1】重要之处在于知道地理学家和哲学家往往同时以类似的方式去推理论证,而他们却常常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如果说历史学家可以不受他所处的任何时代和国家的局限的话(这一点仍有很大争议),那么地理学家必定受他所处的时代和国家的影响。P2

 

这段话前面的引言是在表述,纯地理思想总是与当代的思潮趋向和各种形式的哲学和教育想联系。看看想在科学的研究方向,必定是和时代趋势一直的。这点对我很有启发,选择研究方向,要看的远一点,要顺势。

 

2】一些地理学家积累了大量旅行考察记和地图,成为学识非常渊博的学者。埃利赛·雷克吕(Elisee Reclus)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独自一人,从1875年到1894年,编撰了一部19卷的巨著《地理大全》。这部著作在广大公众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位杰出的教授使他的学生们惊异和入迷,并深深的感到,地理学作为地球表面的生命科学而出现,并获得蓬勃活力”P9

 

个人英雄主义,不过我很喜欢,写出来和大家共勉。能一个人用20多年写一本书,真是够了……同时,地理学作为地球表面的生命科学而出现,这个观点对我也很新鲜。

 

3】维达尔认为,地理学首先是一门“观察科学”,它不能单纯的靠书本阅读来取得进展,而必须通过实地的直接观察才行。这个角度看,地理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围。因而地理学家应该登上山峰,下到谷地,首先要去考察。最好的方法是按照卢梭的传统去独步旅行。这种实践养成了习惯就非常有益。数十年后,有些人为了旅行方便,采用了老实自行车代步。严格的地理学家则把他们视为“奢侈享乐者”,甚至视为“简直是开玩笑”。P19

 

我当时在这段文字旁边就评论了一个字,“呵”……不过现在看来,呵只是针对最后一句话。前面的内容我还是十分认同的。大学期间的课程设置上,并没有野外实习的安排,大多都贡献给电脑了。因为在城市长大,一开始真的对自然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但是在绿色营的经历,的的确确培养了我对自然的感情。也逐渐认识到“大自然才是最好的老师”。大三的时候就主动申请参加了人文地理专业的野外实习,那次去蓟县感觉也是极好。

 

4】在区域地理学的研究中,首要的问题是怎样定义和限定这项研究的地区范围。直到那时,人们仍限于或者采用行政范围界限;或者采用河流流域范围界限,这在18世纪很流行,以比阿什(Buache)为代表。这是一种简便的解释方法:前者便于收集统计资料,后者易于以数学的方式来确定地域范围及其界限。但是,地理学家很快就发现两者都有不足之处。应当寻找别的办法。正好不久前,有人从地质学的角度,提出一种精确的,并更有科学性的范围。于是,“自然区”概念逐渐形成。这个概念的基础是设想一种岩性单元决定了一种经济单元,这特别适用于农业方面的研究。P26

 

最小研究单元这个问题,我也思考过。在香港,有以TPUTertiary Planning Units)为研究单元,这个我做过,优点是和详细的统计数据相匹配。也有选举区的划分,当然也有传统的街区的划分。

 

5】维达尔说,一个地理单元不是土壤和气候要素简单结合而形成的。它不是自然所赋予的东西。一个地区乃一个蕴藏着能源的仓库,能源来源于自然,但能源的利用却取决于人。久而久之,地区就被打上了民族的烙印。维达尔的观点可以简单归纳为,自然创造了地区,而人再加以改造。因此,人的作用随着年代而加深。一个地区只能从演化的角度来加以认识。在这演化的过程中,某些力的存在显得特别重要。尤其是当这些力介入人和物质的循环过程中。循环运动的组合形式,促进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了辐聚集中,并产生了斥力带。显然,最令人感兴趣的是相互联系的研究。P27

 

学习一下逻辑推理。

 

6】地理学什么都涉及,唯独难以明确自己的研究对象,而它的各分支领域却被别的学者,如地质学家,物理学家和经济学家更深入的研究了。埃·德玛东在他的论文序言中,以乐观的态度来加以反驳:“那种认为科学只能有一个明确研究对象的观念,与现代科学的进步是格格不入的。科学之间的区别在于研究方法的不同,地理学正是通过它自己的研究方法而著称的。P33

 

这段是我全书很喜欢的一段。地理学,或者具体点,地理信息科学,作为交叉学科,一定遇到过这个问题,什么都能研究,什么也涉及。看看大地理学家怎么看的,确实有启发。

 

7】地理学思想以关注和解释地域分布为特征。P34

 

全书难得的旗帜鲜明。

 

8】从城市地理学到城市规划如果说在1905年前后,大多数居民仍居住的乡下的话,那么这种情况后来逐渐朝相反方向发展了。在大多数工业化国家,城市越来越举足轻重,以致人民开始担忧城市的过度膨胀和农村人口外流移居城市,以及由于城市扩展带来的食品供应、行政管理和清洁卫生等种种问题。此外,还改变了选票的分布状况,不过这种忧虑有所反映但不十分明显。奇怪的事实是,早期的地理学家并没有一下子就抓住这种变化的意义,没有明确地指出城市在当代世界中的真正重要性。也许这是因为在地图上,城市只是一个点,而乡村地区则覆盖着数十平方里面的面?也许这是因为人们被一长串区府城市名单所迷惑,只注意到城市在行政方面的作用,而缺乏探讨其地理学意义?也许这是因为城市生活似乎与自然物质基础关系不密切?P87

 

这一连串的问题问的赞啊。

 

9】一个城市的繁荣是商人带来的繁荣。P91

 

不知道目前大家是否还认同这句话。

 

10】一些热情的支持者认为,数学方法大大的展示了各方面的可能性。皮埃尔·比罗非常迷恋数学方法,他指责让·特里卡在冰川侵蚀研究中,“毫不犹豫地清除了一切数学计算仪器。”他还指出,“冰川侵蚀的能力应该可以通过机械方程式来估算,在各种数量理论中,只有机械方程式是可以选择的”。让·德莱什为北非地貌学研究仍处于“描述”状态,“没有进行实地测量”而感到惋惜。数量地理学大师夏尔-皮埃尔·佩吉毕生从事数量地理研究,因而可以戏称,他不是一位地理学家,而是一位数学家,在地理学中找到了他感兴趣的实践园地。P125

 

有一段时间我对统计地理学十分的崇拜,觉的是未来GIS的方向或者说是GIS的精髓。甚至想去修一个统计的硕士。目前来看,用数学的方法研究地理,没有任何疑问。但我后来还是理性的想了想,答案就是上段最后的高级黑。

 

11】地理学的研究强调相互关系,结合和综合体,更重于事实本身。地理学并没有同任何其他学科相混淆,但尽可能地利用其他学科的资料,比如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植物学,历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甚至当这些学科应用地图方法,在他们的部分研究内容上,采用了地理学这个名词,前加一个形容词(如植物地理学,医疗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等),对于这些学科来说,仅仅是其研究内容的一个方面,完全不能取消地理学这个整体。

……

在整个世纪地理学思想发展过程中,地理学家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麦金德(Mac Kinder)的程式,从事地理学研究,即将地理学视为“一门艺术和一门哲学”。P244

 

最后的作者总结,重申了自己对地理学的观点。读完这本书,只能说对地理学思想,有了一个朦胧的认识,不像自己的经历故事,更像是长辈口述的历史那种感觉。看来还需要多读几本相关书籍比较研究一下。

 

                                                                                                  2015.5.20

                                 CUHK Library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551471-891532.html


收藏 IP: 203.188.6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3: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