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层状功能材料研究团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ianlima59

博文

导师,到底导什么?

已有 18980 次阅读 2017-8-3 09:32 |个人分类:业余随笔|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导师,仅仅是一个领路人,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导师就是一根拐杖!
你可以向导师请教,但是千万不能完全依赖于导师。在开始的时候你可以学习和模仿,导师的某些思维习惯。但是你绝对不能永远跟着导师在走路。通过从导师身上学习,你最终的目的是要形成自己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千万不能走两个极端。一个极端就是导师说什么都认为是百分之百正确。另一个极端就是,认为导师没有可学习的地方,每一件事情都想和导师做的不一样。
跟随导师做学问,首先是老老实实认真学习每个细节,用心多多领会。也就是说第一步,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学习。第二步,通过实践进行反刍和消化;到了第三步,便可以推陈出新,有所创造了。
导师和学生之间最佳的关系就是,导师充分了解这个学生,总能在关键的节点上,帮助学生捅破窗纸,让学生恍然大悟,让学生一下子看出问题的本质,对所研究的问题,有一个全局观。换句话讲,高明的导师能给
学生寥寥两笔,点出飞龙的眼睛,即画龙点睛。
导师最喜欢的学生就是,实验的勤奋,加上思维上的善于思考。做实验的勤奋,很容易看出来。思维上的懒惰,往往不容易觉察出来。
读研究生的过程就是培养善于思考的过程。
当今时代的特点就是,导师很忙,学生也忙。能否在学术上有所突破,学生应该思考如何利用机会从导师身上学习。向导师学习的包含的内容很多,比如说学术上的严谨,和外人打交道的圆滑。
这个世界上最理想的师生关系为“亦师亦友”。老师在学问上也不可能永远比学生高,学生以老师为基板,在很短的时间内学到老师的知识体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能够将导师的知识结构合理的吸收同时转化为自
己的风格,这个时候,学生就有可能给老师提供新的想法和帮助,这就是亦师亦友。是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学生在寻找和选择老师,其实同时老师也在寻找和选择学生。以前,当师傅找到自己满意的徒弟,往往将自己毕生所学毫无保留的交给徒弟作为自己衣钵的传人,在这个层面上,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师徒情分。中国传统所说的“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师徒之情。
这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农业文明中那种温馨的师徒之情,受到了工业时代批量生产的冲击。短平快的风格受到了追捧。从做学问的角度而言,就是浮躁。学生学一点东西之后,就觉得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到处炫
耀。这种做法对于师生之间的薪火传继,甚为不利。
常言道“学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需谨慎。孔子门徒三千有余,得其精华者不过七十二人;六祖惠能大兴顿悟禅宗,比其肩者,四十二人而已。
故而,学生须时常自问,自省,而后谨慎行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3811-1069295.html

上一篇:老师也需要充充电
下一篇:读研杂感
收藏 IP: 111.114.0.*| 热度|

7 陈敬朴 王从彦 徐立宁 吕喆 马军 郭战胜 李帮建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6: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