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奕安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eiyian 关于未来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技术方案,能源,量子力学,人工智能,等

博文

时空错落的因果(全局诠释之十五)

已有 2162 次阅读 2020-10-30 07:27 |个人分类:量子力学|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因果与逻辑

我们对量子现象的不理解,来自于它们不符合我们日常的认知和逻辑,比如同时拥有矛盾的性质(波粒二象性),不是物理量(波函数),无法全面了解(测不准原理),不客观(实在性),不可预测(概率性),超距作用(非局域性),因果错乱(延迟选择,未来改变过去),等等。

而因果性与常识、或者相对论定义的差别,是多种量子现象理解困难的根源,包括波粒二象性,非局域性,延迟选择,概率性,等。

因果性(causality),或者因果律,在物理上的定义是,一个事件的后果不能早于它的起因。在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中,后果不能位于起因光锥的前面(未来),也就是一个事件对周围的影响不能超过光速,所以它也是局域性原理的另一种说法。

因果律有哲学内涵和逻辑内涵,是基本的逻辑原理。物理上的因果律满足逻辑因果的要求,同样是我们理解物理世界的逻辑基础。如果一个事件违背了因果律,就会导致我们的逻辑认知困难。

表面看上去,多种量子属性都违背因果律,因此冯诺依曼等人(Garrett Birkhoff and John von Neumann)认为,量子事件无法用经典逻辑来理解,而应该用另一套形式逻辑——量子逻辑(quantum logic)——来理解(Birkhoff, Garrett; von Neumann, John (1936). "The Logic of Quantum Mechanics". Annals of Mathematics. Second Series. 37 (4): 823–843)。量子逻辑在逻辑学,哲学,和数学方面都有发展。

但是,在全局诠释中,并不需要另一套逻辑,也不违背因果。只不过,由于量子理论的近似性,因果被近似改变成了另一种形式。

在全局诠释看来,量子性质都是全局的,是波函数描述有效范围内,即时空相干范围内,所有客体,包括自洽演化后最终的势函数和边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演化过程被忽略后的最终状态。

我们先来看看本征态的建立过程。

本征态的建立过程

量子理论中,并不讨论本征态的建立过程。本征态是数学结果。但是经典系统中,本征态也是广泛存在的,比如建筑结构的各种共振频率,乐器的音符。在驱动是广谱的情况下,本征模式的产生有能量向本征模式的集中过程。比如吹笛子,当我们切换孔的位置的时候,原音符由于不再是本征模式,迅速衰减,而吹奏驱动能量迅速集中到新的本征模式,也就是新的音符。这里存在一个切换和能量集中过程,吹奏的驱动频率是广谱的,但是非音符的振动模式迅速衰减,而音符的本征模式得到加强。本征态建立时间大概是笛子空气柱长度除以声速,也就是毫秒量级,对应一般的音调范围(小于1000Hz),一两个振荡周期就完成了,人耳分辨不出来。

其它的本征模式或者本征态也可以同样理解。在量子情形,大多数情况下,由于尺度很小,比如原子尺度,而光速(对应笛子的声速)很大,所以建立本征态的时间很短(~10-18秒),因此可以忽略。如此短时间间隔的物理过程,目前技术上也无法诊断。但笛子的情形,的确可以通过时间高分辨率技术分析音调之间的转换。

只要我们承认,基本的物理相互作用是我们知道的那几种,也就是标准模型定义的电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而原子尺度以上,只有电磁相互作用。那么各种原子尺度以上的物理现象,最后必然体现为电磁相互作用。各种量子现象,也就是电磁相互作用在对应条件下的各种本征或者波动模式。由于电磁相互作用的传播速度很大,全局本征模式建立的时间几乎不需要时间,我们可以忽略模式转换过程,即本征态切换过程,而只研究初、末态之间的转换概率。由于无法跟踪过程,所以最后只能研究概率,就像投掷硬币的情形一样。

光速大,尺度小,因此可以近似把光速当成无穷大,这正是非相对近似,所以薛定谔方程的非相对论近似有效。

全局本征模式建立过程中,因果律是一直在起作用的。忽略了过程,因果就无效了。比如,同样是向上扔硬币,有时候朝上,有时候朝下,无法预测。但如果一直高速摄像跟踪硬币状态,我们可以在最后状态出现之前预测,而且整个过程也没有理解困难,每一次翻滚变化我们都能找到原因,因果一直有效。

这就是全局诠释理解的量子概率来源——中间过程被忽略了,也就是忽略掉了很多因,只从初始状态出发,就无法理解末态的果了。

从薛定谔方程的角度来看,势函数和边条件共同作用得到了最后的本征态。它是处处满足因果性的微观相互作用共同作用、共同演化的最后结果。边条件变化了,或者被测量了,初态到新的状态,也是处处满足因果性的微观作用共同演化的结果。忽略了中间过程,就失去了大量的因,因而无法解释果,只能用统计概率来描述。

我们在解决部分问题用到的自洽场方法,随机矢量迭代方法,变分法,都包括,或者隐含了达到最终状态的复杂过程。

一些宏观过程可以用来理解全局模式的建立过程。比如房间里打开灯的开关,房间马上就亮了,但从暗到亮是有一个过程的,灯开始工作,到达额定功率需要一定时间;光源发出的光到各种表面上会吸收,会反射;灯光不能直射的地方也有一定亮度;最后我们看到的是经过多次复杂反射后,吸收与光源平衡的稳定状态。即使这一过程非常复杂,经过多次迭代,但由于光速很大,整个达到平衡的过程仍然非常快,肉眼无法察觉。

还有,在一间四面都是镜子的房间内,我们可以看到镜子里多次反射的自己,似乎应该有无穷多个,而且一进去所有拷贝似乎就已经在镜子里了,不需要时间。如果移动,镜子里的无穷多个镜像也“瞬时”同步移动。同样,这是因为光速太快,几米尺度的房间内,光线即使反射几百次,也只需要几微秒,而我们的眼睛分辨不了几微秒的时差。我们在镜子中一般也只能看到几十个镜像。再多就因为反射次数过多,光线衰减,并且角度过小,而难以分辨了。

各种干涉实验

“量子与经典的界限”一章中,我们说了,量子效应,也就是波动效应有效的范围是其时空相干范围。各种干涉效应中,包括双缝干涉,延迟选择,只要光的相关范围覆盖了光路中的器件,各器件(分光镜,反光镜,缝,等)都是全局条件的一部分,都对全局的波动干涉性质有贡献。最后形成的干涉模式,是所有器件,光路,光源,不断反馈,共同作用的最后结果,不能根据器件在光路中距离光源的前后断定时间的先后,因为后面的器件对前面也有影响。不是未来的决定影响了过去的光路,而是相干的反馈被忽略了。因为整个光路是相干的,所以最后的干涉图案必然包括了光路的全部信息。跟本征态的建立一样,最后的干涉图案有一个建立过程。忽略了过程,就无法理解因果。这时候的因和果是纠缠的,整个光路是因,干涉图案是果。

跟高速摄像跟踪硬币翻转一样,我们可以用时间分辨率非常高的摄影技术(),发现后面器件对前面光路的影响过程。

量子纠缠

以光子对的纠缠实验为例:一般认为发生的过程是这样的:

1、         激光照射晶体产生纠缠光子对;

2、         光子对分别飞向两边的偏振片;

3、         两个光子分别在偏振片上被检测。

由于检测的时候,似乎每个光子知道另一个光子被检测的状态,所以发生了“诡异”的超距相互作用。

全局诠释认为的事件过程不是这样的。因为激光的相干距离很长,覆盖了检测装置,那么检测装置就是“全局”的一部分。与延迟选择实验类似,相干有效范围内,因果是纠缠的,或者说,最后的状态有相干范围内所有客体的参与,包括检测用的偏振片。所以在产生“纠缠”光子对的时候,实际上是选择了全局的一个优选状态,也就是平行于两边之一偏振片的方向,从而得到“似乎知道另一边光子被测量”的结果。

两种机制的差别是,诡异超距作用认为与相干性无关,全局诠释认为有关,所以可以设计一个实验,区别判定不同的机制。比如我们可以用非相干的单色光作为光源,或者用电子快门保证光子对的产生与检测在时间上分开,看是不是还有额外的相关,从而判定性地区别两种机制。还没有进行此类实验。

本章小结

全局诠释认为薛定谔方程的解是全局近似解,是系统的最后状态。最后状态的建立过程是满足因果律的复杂微观交互过程的总和。本征态,延迟选择实验,量子纠缠,等,都有类似的建立机制。在量子尺度,虽然达到最后状态的过程复杂,但时间很短,难以诊断观察。如果忽略过程,因果就不再成立,只能用概率描述。量子相干演化过程是整体的,全局的,不能割裂。如果我们把相干过程划分成割裂的因果序列,就会得到错误的逻辑推理,从而无法理解实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8546-1256293.html

上一篇:量子与经典的界限(全局诠释之十四)
下一篇:千年量子恩怨(全局诠释之十六)
收藏 IP: 124.205.77.*| 热度|

2 王安良 朱林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4: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