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广西民族大学:体质人类学网络课程《人类的发展》(附侯评)(3)

已有 3080 次阅读 2019-11-11 16:51 |个人分类:读书笔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体质人类学, 网络课程, 人类的发展 |文章来源:转载

第三章  晚期智人

当人类社会发展到距今约4-5万年前的时候,我们的祖先体质上的进化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若干不同于早期智人的特点。例如,其前部牙齿和面部明显减小,眉嵴变弱,颅高增加,这些特征已与我们今天的现代人基本一致。因此,在系统分类上该阶段及其以后的人类统称为晚期智人(Late Homo sapiens )或现代智人(Modern Homo sapiens),即指解剖结构上的现代人。有人提出,现代人的概念仅应该适用于新石器时代以后一阶段,在考古学分期中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内的化石人类。晚期智人过去也曾经被称为“新人”。该时期的人类,在分布范围上发生明显的扩大,除欧、亚、非三大洲外,他们的足迹还跨入美洲和澳大利亚。此外,由于各不同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差别,本来在早期智人阶段已经存在着的人种学差异进一步扩大,当今世界上的各大人种逐渐形成。


第一节   有关晚期智人起源的理论

由于晚期智人的起源问题直接牵涉到现代各色人种的由来,因此长期以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总括起来, 人类学界的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的理论。一种可称之为单一地区起源论,也叫做入侵论、迁徒论或者代替论。持此观点的古人类学家相信现生的各色人种拥有一个近期(大约5-10万年前)的共同祖先。换言之,世界各地的远古人类中只有一处的人群成功地演化为解剖学上现代类型的智人。由于他们在解剖结构、生理功能以及文化技术上拥有较之同时代生存其他地区的人类群体远为高超的优势,所以他们一经出现,便迅速地向四面八方迁徙,替代了其他地区的原住居民。另一种理论可称之为多地区起源论,也叫做直接演化论或系统论。这种理论认为现代类型的智人都是由当地的早期智人以至直立人演化而来的。各大人种的性状在很久远以前便存在着区别,他们各自平行发展,当然相互之间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基因的交流,最后演化成现代的各色人种。

近一个世纪以来,上述两种理论一直争论不休。但过去由于已发现的化石材料的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局限性,两种理论都面临着不少必须克服的论证的困难。

对单一地区起源论来说,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就是所设想的那个出现优势人群的演化中心究竟在什么地方?对此有着许多种不同的解释。20年代时,海德列希加认为在欧洲;50年代以来,豪厄尔等人又倡导西亚中心说;70年代以后,范德尔尔迈施(Vandermeersch)主张该中心于近东,马森托施(Macintosh)等主张在中国,而普罗兹(Protsh)则主张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等地区。1987年,卡恩(Cann)等报告了他们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问题进行研究的结论。他们选择了原籍分别为非洲、欧洲、中东、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的妇女共147人,分析了他们生产婴儿时的股盘细胞内线粒体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根据不同类型线粒体之间的亲疏关系绘制了系统树,结果是该树来自单一的共同祖先,而另一支则来自于其他地区。对该系统树最简单的解释是其共同祖先是来自非洲。根据知已DNA突变速度,计算其年代为距今约20万年。卡恩等因此而认为,从所有婴儿的线粒体DNA向前追踪,最后便可追到大约20万年前生活的非洲的一个妇女,该妇女是现今全世界人类的祖先。大约在13万年前,她的一群后裔离开非洲,分散到世界各地,代替了当地的土著居民,最后发展为各色人种。这就是著名所谓“夏娃理论”。


对于现代人中种族差别产生的原因问题,单一地区起源论的解释是:来自同一祖先的后裔们分散到各地之后,由于遗传漂变和地区性选择适应的结果而产生了人种之间的变异。然而,这种解释却与目前已掌握的某些古人类学资料相悖。因此,在许多地区的化石人类中,从直立人,早期智人到晚期智人的体质特征上都表现出了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性。对此,按照“夏娃理论”只能解释为这些早、晚期人群之间的共性不是由于遗传,而是由于他们同样处于相似的纬度、气候等环境下的适应结果。

然而,这样的解释也不能令人完全信服,因为很多体现地区性早、晚期人群之间共性的体质特征恰恰并不是可能受到环境选择作用影响的性状。我国著名人类学家家吴新智教授指出,曾经广泛存在于中国化石人类中的若干项与现代蒙古人种有关的性状,如铲形门齿、印加骨以及额鼻缝和颌缝的形状等都很难用适应性来解释,反而用遗传性进行解释则比较合理。

尽管由于受古人类学资料所限,尤其是目前在同一地区从直立人到晚期智人的连续性材料的缺乏,多地区起源论所提供的进化模式还难以做到完全令人信服,但近几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所发现的若干批区域性古人类化石资料无疑在某种程度上对该学说提供了支持。

早在20世纪40年代,魏敦瑞在研究北京猿人化石时曾经指出,北京猿人的一系列形态特征可以证明其与现代蒙古人种的某些人群存在着特别密切的联系。这些特征包括:矢状嵴、印加骨、鼻梁和颧骨、上颌圆枕和下颌圆枕、铲形门齿以及额鼻缝和额颌缝的形状等。上述这些特征在现代蒙古人种和北京猿人中都有较高的出现率。魏敦瑞的这一认识应该说是极有见地的。但当时由于本地区较晚阶段的化石材料尚且不多,而魏敦瑞本人对山顶洞人的种系分析论又失之贪偏颇,他错误地认为山顶洞人是外来的移民,而不是北京猿人的后裔。这些情况都影响到他的见解和说服力。

最近,吴新智教授系统地整理了我国境内出土的有关古人类化石资料,提出了中国古人类连续发展的意见。他逐个列举了矢状嵴、印加骨、比较朝向前方的颧骨、扁塌的鼻骨、颧骨上颌骨下缘的明显转折、铲形门齿以及水平相连的额鼻缝和额颌缝等项特征在我国各地出土的众多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中较高的出现率,有力地论证了中国古人类从直立人到解剖学上的现代智人发展过程。

在世界其他地区,也存在着不少区域性连续发展的证据。魏敦瑞曾经指出过从爪哇猿人栋到瓦贾克人的连续发展。后来在澳大利亚柯阿(Kow)沼泽中发现的晚更新世人类化石在眉嵴、矢状嵴、颞线、最小额宽位置和枕外圆枕等方面也表现出与昂栋人相似的性状,从而显示出在东南亚的直立人与澳洲的解剖学上的现代人之间也存在着发展的连续性。

过去认为,欧洲的尼安德特人与当地的晚期智人之间存在着颇大的形态差距,故普遍认为后者是由外地入侵的人群,而尼人是绝灭的旁支。但近年来一系列新的发现,特别是南斯拉夫凡迪亚(Vindija)地点发现的具有叠压地层关系的莫斯特文化人类化石和奥瑞纳文化人类化石在形态细节的一致性,使得人们的看法正在发生着改变。

此外,最后还有人指出在非洲的南部也存在着人类直接进化的线索,认为从布罗肯山人、沙尔达哈(Saidanha Man)和弗洛里斯巴人(Florisbad Man)一直到现代尼格罗人种,存在着连续进化的现象。

综合上术古人类学材料所提供的线索,使人们感觉到,在晚期智人乃至现代人的起源问题上,多地区起源论的论据似乎正在得到加强。

 第二节   欧洲的晚期智人化石

世界上首次发现的晚期智人化石就出土于欧洲,那就是著名的克罗马农人,以至于后来相当长的一般时间,克罗马农人这一名称甚至成为晚期智人的代名词,正如同尼安德特人曾经作为早期人的代名词一样。迄今为止,在欧洲已经发现了很多晚期智人阶段的化石资料,其中比较重要的包括西欧发现的克罗马农人、库姆卡佩尔人、尚塞拉德人和格里马迪人以及在东欧发现的姆拉德克人和普雷德摩斯特人等。

一、克罗马农人

克罗马农人(Cro-Magnon Man)是1868年在法国西部多尔多涅地区的克罗马农洞中发现的。该洞中出土的古人类化石材料至少代表5例个体,其中包括4具颅骨,属于3例男性和1例女性。经研究,将这批标本划归于晚期智人类型。


克罗马农人的脑容量很大,1号男性颅骨为1636毫升,3号男性颅骨为1730毫升,完全达到现代人脑量的变异范围,甚至还超出了现代人脑量的平均值。1号颅骨是一例老年个体,保存状况最完整,带有面骨部分。颅顶高而圆隆,额部丰满,眉嵴不很显著。面部低宽,眼眶高耸,鼻孔狭窄,下颌有明显突出的颏隆凸。这些体质特征中的绝大部分都与现代欧罗巴人种十分相似,所不同的只是克罗马农人的面部较宽,眶形低矮一些(图53)。3号颅骨也是男性,但在形态上不同于1号颅骨,其额部低平,眉嵴很显著,枕部也很发达,具有类似尼安德特人那样的明显突起。2号颅骨是女性标本,颅骨较小,骨质细弱。

这批人类遗骸发现于克罗马农洞的深处,出土时在人骨加旁边置在燧石工具、海贝壳及其它装饰品,显然是一处有意识的埋葬。从伴出的燧石工具的形制来看,应属于奥瑞纳文化类型。共存的哺乳动物化石有驯鹿、野牛、猛犸象等种属,表明当时欧洲的气候仍然是寒冷的,地质时代约当晚更新世时的玉木冰期,距今约2-3万年前。

二、库姆尔佩尔人

1909年,在法国的库姆卡佩尔(Combe-Capelle)发现了一具比较完整的成年男性骨架,除颅骨外,还保存有许多体骨标本。从颅骨的形态特征上看,库姆卡佩尔人的颅形较之大多数尼安德特人化石高、狭。眉嵴比较发达,面部略大。下颌骨较短并且显得颇为垂直,颏隆凸不明显。从伴出的文化遗物来看,应归属于早期奥瑞纳文化。其绝对年代大约为距今3.4万年前。

三、尚塞拉德人

1888年,在法国多尔多涅省尚塞拉德(Chancelade)村的一个天型岩洞中发现一具人骨架,其股骨与胫骨叠在一起,可能是由于死后受到人的摆布所致。因为其颅面部形态特征有些与爱斯基摩人相似,所以过去曾经推测尚塞拉德人可能是爱斯基摩人的祖先。实际上,二者之间的相似性大概只是由于他们都适应于在寒冷气候下生活所致。年代大约是在距今1.2-1.7万年前。

四、格里马迪人

格里马迪(Grimaldi Man)发现于意大利蒙顿(Menton )市附近格里马迪的一个岩洞中。格里马迪人头骨狭长,属超长颅型。眉嵴不发达,额部比较陡直,颅高中等。面部较为低、窄,鼻形宽阔,颌部前突,颏部后缩,牙齿较大。男性脑量为1580毫升,女性为1375毫升。过去人们一般都倾向于将格里马迪人的上述特征与尼格罗人种联系起来考虑,认为他们是现代黑人的祖先。近年这种观点被否定了,学者们认为格里迪人的许多特征均处于地中海类型的欧罗巴人种变异范围之内。

文化遗物属于奥瑞纳文化。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绝对年代大约距今4万年前。

五、姆拉德克人

姆拉德克人(Mladec Man)1891年发现于捷克的摩拉维亚(Moravia)地区。姆拉德克人在形态上要较之克罗马农人更为原始一些。其生存的绝对年代大约为距今3-3.3万年前。

六、普雷德摩斯特人

同样是在捷克的摩拉维亚地区,1890-1928年间,人们在普雷德摩斯特(Predmost)地点又陆续发现了一大批古人类化石,这批标本至少代表着27例个体。普雷德摩斯特是在欧洲发现晚期智人化石材料最丰富的地点其。在体质特征上两性差异显著,有人认为普雷德摩斯特人在眉嵴的发达程度和突颌程度上都介于尼安德特人的和克罗马农人之间,从而暗示出他们可能是后二者之间的混血后代,但也可能是克罗马农人的一种地区性变异。普雷德摩斯特人生存的年代比较晚,大约为距今2.5万年前。伴出的文化遗物属于晚期奥瑞纳(Aurignacian)文化和早期梭鲁特(Solutrean)文化。

第三节   非洲的晚期智人化石

在人类学界过去曾经存在着一种传统的认识,即现代人在非洲出现的时间比较晚,撒哈拉以南地区的现代黑种人是由北方的地中海区域南迁而来的移民。近年来,由于在非洲南部发现了很多年代较早的人类化石,从而使这种传统观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人又提出撒哈拉以南地区晚期智人的形成时间较早的看法。甚至认为西亚和欧洲乃全世界的晚期智人最安装可能都来自于非洲。但是,据现在的材料分析,非洲发现的相关的人类化石,在形态上虽然都比较接近于现代人,非洲发现的相关人类化石,在形态上虽然都比较接近于现代人,但其年代结论的可靠程度不一,因此还有持于更深入的研究。


迄今为止,在非洲已经发现了许多处晚期智人化石,其中比较重要的材料包括搏斯科普人、弗洛里斯巴人、边界洞人、奥莫人和阿塞拉人等。

一、博斯科普人

1913年,在南非特兰斯瓦尔省西南部的博斯科普附近的穆伊河(Mooi River)东岸地层中发现了一批古人类化石,这就是著名的博斯普人(Boskop Man)。该批标本包括一具残破的头盖骨,一件颞骨,一块下颌骨和颅骨资料观察,博斯科普人具有很长的颅型,很小的乳突,并且具有很厚的颅壁,其顶骨中央部分的厚度达13-14毫米。脑容量很大,估计约为1700毫升。下颌骨上有颏隆凸。该批人类化石被认为应归属于晚期智人阶段。由于在相应的地层中没有找到伴生的动物群和文化遗物,故其生存的年代尚不能确定,估计为晚更新世。

二、弗洛里斯巴人

1932年,在南非特兰斯瓦尔省布利姆方顿(Bloemfontein)以北的一处名收弗洛斯巴的矿泉遗址的沉积物中发现了一具残破的颅骨化石,包括有基本完整的额骨、部分顶骨和右侧和面骨以及一枚单独的右侧颌第三臼齿。该颅骨的眉嵴相当突出,鼻骨较狭窄,处中缝处微微隆起,鼻根部深陷于眉间区的下方。面部显示出一些突颌性质。属于莫斯特一勒瓦娄哇文化。其年代可能在距今约4万年以前。

三、边界洞人

边界洞(Border Cave)位于南非纳塔尔(Natal)省的北部。边界洞人的眉嵴有些显著,脑容量大约为1450毫升,其它形态特征也清楚地表明他们应归属晚期智人。但是,由于地层记录混乱,边界洞人生存年代问题至今未能完全解决。距今10万年以上。

四、奥莫人

1967年,在埃塞俄比亚西南部奥莫盆地的基比什(Kibish)组下层的地层中发现了两具人头盖骨化石。奥莫人的颅骨在外形上相当接近于现代人,只是在个别性状上与非洲的早期智人有些相似。奥莫人的脑量估计在1400毫升以上。利用铀—钍法对堆积中出土的蚌壳测定的结果为距今13万年。

五、阿塞拉人

1927年,在马里的廷巴克图(Timbukteu)市以北约400公里处的撒哈拉沙漠中发现了一具男性成年人骨架。这就是被认为是尼格罗人种的直接祖先的阿塞拉人(Asselar Man)。

阿塞拉人的化石保存得相当完整,形态特征中的很多项目均与现代代尼格罗人种颇为相似。该标本颅骨圆隆,在颅型上可以与苏丹的尼格罗人相对比。面部较低矮,两侧上颌中门齿在萌出后不久就被拔除了。脑容量很大,约1520毫升,接近尼格罗人种变异范围的上限量。身高约170厘米。骨骼比较纤细,前臂长于上臂,小腿长于大腿。其它骨骼,包括骨盆和手、足等部位的骨骼上也都表现出某种接近尼格罗人种的倾向。

没有发现与阿塞拉人伴出的文化遗物,但却出土了许多水生软体动物、鱼类、鳄鱼以及瞪羚和羚羊的化石。该动物群的成员虽然都是现生种,但目前却不生活在撒哈拉沙漠之中了。这就明显地反映出当时的撒哈拉地区具有水草丰美的生态环境。阿塞拉人生活的时代被认为是晚更新世之末。

上述几批资料所代表的撒拉哈及其以南地区的晚期智人化石,在人种学特征上均与现代尼格罗人种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遗传学联系。然而从撒哈拉以北的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被称做马格里布(Maghrib)地区出土的一系列相当丰富的现代类型智人化石来看,却明显不同于撒哈拉以南。在阿尔及利来亚发现的阿法卢人(Afalou Man)和摩洛哥发现的塔弗拉尔特人(Taforalt Man)都显示出与西亚地区的尼人和现代智人具有更多的相似性。马格里布地区的这些古人类化石的年代一般认为在距今5万年之内。因此,晚更新世时期撒哈拉南北的非洲地区应属于两个不同的人种地理单元。

第四节  亚洲的晚智人化石

一个世纪以来,在亚洲范围内也发现了颇为丰富的晚期智化石材料。除中亚和西亚地区的资料表明那里的晚期智人仍然继承了本地区尼人类型的种系特征,主要参与了现代欧罗巴人人种的形成之外,东亚和和东亚地区的晚期智夫则分别显示出某些蒙古人种和澳大利亚人种的祖先性状。本节内重点介绍下在东南亚和东亚,尤其是在中国境内发现的晚期智人化石资料。其中,比较重要的材料包括瓦贾克人、尼阿人、塔邦人、山顶洞人、柳江人、河套人、黄龙人、武山人、资阳人、丽江人、穿洞人、安图人、哈尔滨人和左镇人等。

一、瓦贾克人

1890年,杜布瓦在印度尼西亚的中爪哇的瓦贾克(Wadjak)地点发现了两具古人类颅骨化石。标本被胶结在角砾岩层中,当时没有找到伴生的文化遗物,共生的动物群均为现生种,其时期被推断为晚更新世。
瓦贾克人的颅骨粗壮,鼻部较宽,头骨壁很厚,下颌骨粗大,眉嵴发达,梨状孔下缘不明显,牙齿巨大,具有显著的齿槽突颌,这些性状与现代澳大利亚的土著居民颇为相似。然而,其面部宽阔而扁平,鼻根低平但不凹陷,这些特征又似乎与蒙古人种比较接近。从而表明贾克人的血缘基因中可能存在着比较复杂的来源。

二、尼阿人

1959年,在马来西亚北加里曼丹地区的尼阿洞(Niah Cave)中发现了一具人类颅骨化石,缺少下颌骨。该具标本系一例青年女性个体,被称做尼阿人(Niah Man)。

三、塔邦人

1962年,在菲律宾的巴拉旺岛西南海岸的塔邦洞(Tabon Cave)中,发现了一块附连着鼻骨的额骨化石以及一具下颌骨标本,被称为塔邦人(Tabon Man)。巴拉旺岛是一个东北——西南走向的狭长的岛屿,位于加曼丹和中部菲律宾之间。在冰期中由于海退,其南端和加里曼丹之间有陆桥相连,因此成为史前人类由亚洲大陆向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迁徙的一条理想通道。

塔邦人与澳大利亚现代土著居民非常相似。同时,其头骨上又存在着某些接近中国晚期智人的性状,如眉间区发达,具有宽阔的眶上沟,鼻中缝处有一条细的矢状嵴等。此外,塔邦人的下颌骨上没有第三臼齿,这一眯也使其显得更接近于蒙古人种,在澳大利亚人种该牙齿的缺失率是相当低的。吴新智认为,塔邦人与澳洲人种的关系更为密切,但与接受了一些来自北方亚洲大陆的影响,他们可能是澳大利亚人种与蒙古人种杂交的产物。塔邦人大约生活在距今2.2-2.4万年前。

四、山顶洞人

1930年,在清理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堆积物的边界时,在龙骨山顶部发现了一个新的洞口。故称之为山顶洞。1933-1934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派裴文中主持对该洞穴进行了系统的发掘。山顶洞人(Upper Cave Man)化石材料包括3具相当完整的头骨,一男(101号)两女(102、103),加上其他零星的颅骨、牙齿和下颌骨标本,总共代表至少8个以上的个体。


山顶洞人的颅骨最大宽处位于顶结节附近,牙齿较小,齿冠较高,有明显的颏隆凸,脑容量为1300-1500毫升。这些特征均与现代人相一致。但是,在山顶洞人身上又可以观察到某些较为原始的性状。眉弓发达,形成了眉嵴,在其眉嵴后上方还存在着一条浅沟。这在晚期智人中是比较常见的特点,但却极其罕见于现代人群。与现代人相比,山顶洞人的颅顶显得略为低平一些,枕骨大孔的开口方向略微朝向后方,而不是像现代人的那样略偏高。下颌关节窝较深,关节结节也较现代人发达。

关于山顶洞人的种族问题,过去魏敦瑞曾认为101号老年男性个体的颅骨测量指数很接近于克罗马农人,但根据形态观察的结果又可以确定为原始的蒙古人种。102号青年女性接近美拉尼西亚人,而103号中年女性则属于爱斯基摩人类型。他甚至认为这此不同种族的成员共同组成了一个家庭。

吴新智在重新研究了山顶洞人的3具颅骨标本后提出了不同意见。指出101号男性颅骨的几乎所有面骨测量都和现代的或者化石的蒙古人种相似,而不同于西欧的化石智人。在观察项目中,该颅骨的颧骨突出并且位置比较垂直,鼻宽较窄,梨状孔下缘为下鼻前窝型以及具有下颌圆枕,这些性状都属于蒙古人种的特点。

103号女性头骨具有更为显著的蒙古人种典型形态特征,她是与爱斯基摩人、美洲印第安人和中国人存在着密切联系的原始蒙古人种的代表。因此,中国人类学家们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山顶洞人代表了原始的蒙古人种,他们之间个体形态的差异的存在,说明当时的蒙古人种正在形成之中,某些形态细节尚未完全形成。

除人类的化石之外,在山顶洞的堆积中还发现少量的石器、骨角器和丰富的穿孔装饰品。这些资料说明他们已经熟练地掌握了磨制和钻孔的技术,尽管这种磨制技术尚未用于手工制造业。穿孔骨针的出现意味着他们已会缝纫。装饰品的存在表明他们已经有了审美观念。在山顶洞发现的目前已知我国最早期的埋葬现象证明他们已经有了原始的宗教信仰。

其年代不会晚于更新世晚期。根据对山顶洞动物化石的5个样品,采用加速器质谱法测定的碳十四年龄,其最小数值为距今13200+160,最大数值为距今32600+2000。

五、柳江人

柳江人(Liujian Man),1958年发现于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聊江县通天岩的一个洞穴中。梨状孔宽阔,是低纬度地区人类的共同性状。体骨和股骨显示出柳江人的身材较矮小,约为156.69厘米,与现代东南亚一带居民相似。他所拥有的显著的齿槽突颌以及中等程度上的面的扁平性质又使其显得更接近于南亚类型的蒙古人种,同时又兼有某些与赤道人种相似的特点。值得注意的是,在柳江人的头骨上已经出现了与时代大致接近的山顶洞人的不同的种系发展趋势。我国人类学家韩康信、潘其风认为,这说明华南和华北的晚期智人在各自形成蒙古人种的体制发展过程中,已经存在着相当明显的异形现象。柳江人遗址中没有发现与人类化石共存的文化遗物。最小的数值为距今万年,最大的数值为距今22.7万年。

六、河套人

1922-1923年,法国古生动物学家桑志华(F·Licet)和德日进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族萨拉乌苏河畔的一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批动物和人类化石,以及石器和用火遗迹。人类化石为一枚8-9岁儿童的左侧上颌侧门齿。由于该遗址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之上,故将该人类化石命名为鄂尔多斯人(Ordos Man)这是我国境内首次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后来中国学者裴文中将其改译为“河套人”。1956年,内蒙古自治区的文件考古工作者在该地区又采集到一批人类化石极大地增加了人们对河套人形态的了解。

河套人的体质特征已相当接近于现代人,但仍保留着若干性状。例如,颅壁较厚,下颌体比较粗壮,颏孔位置偏低,股骨干的骨壁很厚,髓腔很小等。此外,河套人门齿的舌面呈铲形,枕鳞上方有印加骨,颅顶缝结构比较简单,这些特征均与现代蒙古人种十分接近。

河套人的文化遗物包括石制工具和用羚羊角心粗制的工具等。其石器制作的一个最突出的特别就是器型普遍非常细小,因此过去曾被称为“细石器”。河套人所上的时代当为晚更新世的中—晚阶段。铀系法测年的结果为大约距今3.5-5万年前。

七、黄龙人

黄龙人(Huanglong Man),1975年发现于陕西省黄龙县东莲花山下。人类化石为一个残破的头盖骨,包括额骨和顶骨部分。额骨有几乎完整的额鳞和左侧眶上部的外侧半。左右两侧顶骨则均保留有前2/3部分。该批标本本属于一例30岁以上的成年男性个体。

黄龙人具有一系列较之山顶洞人和柳江人更为原始的性质,可能处于晚期智人的较早阶段,是一种比较古老的类型的代表。黄龙人头盖骨上的矢状嵴的存在暗示其与蒙古人种之间关切密切。

八、武山人

1984年在甘肃省武山县鸳鸯镇附近发现了一件残破的人颅骨化石,被称做武山人(Wushan Man),所有标本均属一例青年男性个体。

从基本的解剖学特征上来看,武山人显然属于现代智人范畴,但同时又体现出某此原始性状。放射性碳素测年的结果为距今约3.8万年前。

九、资阳人

1951年,在修筑成渝铁路时,在四川省资阳县黄鳝溪挖制桥基的过程中发现了一批化石,其中除哺乳动物外,还有一具人类头盖骨和一件骨性硬腭标本命名为资阳人(Ziyang Man)。

资阳人的头骨较小,但仍在现代中国的变异范围内,其基本特征也与现代人相似。但同时,在资阳人头骨上还表现出一系列的原始性状。枕骨内面的大脑窝而且深,明显超过小脑窝,此点恰与现代人相反。

直接从资阳人化石地点得到的文化遗物仅有1件骨锥。资阳人生活的时代应属晚更新世。许多学者从标本的原始性出发,仍倾向于肯定其为旧石器时代时期的人类。

十、丽江人

1956年,在云南省丽江县西南木家桥附近采集到3件人类股骨化石。1963年又在砂砾层中发现了一些动物化石和石制品,1964年又在该地区发现了一具人类颅骨化石。这些标本被命名为丽江人(Lijiang Man)。

丽江人的颅骨小,表现细致光滑。眉弓较弱,枕部圆钝。额部丰满,顶结节和额结节均很明显。顶骨的乳突部无角圆枕。前囟的位置与现代人接近。前额窄小,额部保留有额中缝的痕迹。鼻颧角为146.5度,表明在其上面部扁平程度上具备蒙古人种的特点。总之,丽江人的基本形态特征与现代人相当一致,未发明显有原始性状。

在该地点出土的石制品共28件。其中除石核、石片外,还包括刮削器、砍砸器和石球等3类器型。此外还发现一段带有钻孔痕迹的鹿角。伴生动物有剑齿角,犀牛和云南轴鹿等种类,据此判断其时代应属晚更新世的后期。

十一、穿洞人

1976年和1979年的两次野外调查和试掘中,于贵州省普定县城北6公里的穿洞内,获得了一批人类化石,动物化石和文化遗物。这些标本被称做穿洞人(Chuandong Man )。穿洞人具备以许多旧石器时代晚期现代智人的一般性特征,另外,也显示出其现现代蒙古人种居民之间存在着某些一致性。时代可能为晚更新世之末。

十二、安图人

1964年,在吉林省安图县明月镇附近的一个洞穴中发现了一枚保存完整的古人类牙齿和一批哺乳动物化石。该人类牙齿被命名为安图人。(Autu Man )。

该牙齿系右侧下颌第一臼前齿,牙合 面磨耗严重,齿质已经暴露,估计当属中、壮年个体。牙齿的形状和测量数值均与现代人的同位牙齿相似。在安图人的牙齿上还观察到其生前曾经罹患龋病和牙周病的现象。放射性碳素测年的结果距今2.7—3.5万年。

十三、哈尔滨人

哈尔滨人(Haerbin Man)的化石标本出本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西南郊的阎家岗遗址。时代为在晚更新世。

十四  左镇人

1970年,在我国台湾省台南县左镇莱寮溪的河床堆积物中采集到一件人类右侧顶骨化石的残片,故将其命名为左镇人(Zouzhen Man)。其生存的时代大约在距今2-3万年前。

第五节  澳大利亚和美洲的晚期智人化石

通过前面的叙述,我们已经了解到欧、非亚三洲的晚期智人与本地区的早期智人之间确实存在着比较密切的形态学联系,因此成为支持现代智人多地区起源论的有力证据。目前在这两个大陆还没有找到早期智人阶段的化石证据,所以许多学者认为澳大利亚和美洲的晚期智人是外来的移民。

随之而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澳大利亚和美洲现代土著居民的祖先究竟是何时由何地迁入的?按照人种学的般原则,一个大的人类群体内部种族类型分散的程度可以在某种意义上反映出该群体内的若干成员在一定区域居住时间的长短及其隔离程度。由于美洲的全体印第安人在基本形态上都非常一致,其相互之间的区别远远小于其它各洲居民之间的差异,另外,他们与毗邻的东亚、西伯利亚等地的蒙古人种居民在体质特征上又非常相似,因此,印第安人的起源应该是在比较晚近的时期,即晚更新世中偏晚阶段。美洲的另一种土著居民爱斯基摩人

移民美洲的时间更晚,他们在体貌特征上与东亚、西伯利亚等地的居民更为相似,以致于在人种分类上他们被划归入亚洲蒙古人种的东北亚(北极)类型。相对来说,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起源时间可能会略早一些,但有些学者指出,这一时间最早大概也不会超过距今5万年以前。

根据种系特征提供的线索,美洲土著的祖先无疑起源于亚洲,目前学者们存在争议的问题仅仅是迁入的具体时间和方式,即他们是在冰期中通过陆桥进入美洲的,还是在其它时期内乘船而来的。现在,较多的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倾向于前一种意见,认为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是来自于东北亚地区的一支已经适应在寒冷气候环境下以游猎方式为生的原始蒙古人种居民,人们越过当时连接亚洲和美洲的白令陆桥进入北美大陆,成为最早的新大陆移民。据加拿大地质学家的报导,当时的北美大陆中心地带依然复盖着大面积的冰川,但是在沿海基山东坡的圣劳伦斯冰川与雁列冰川之间并未合拢,因而形成一条长达数千公里的狭长地带。这条无冰封的狭长地带被北美的考古学家们称做“西部通道”,它从阿拉斯加到育空地区,沿着阿尔伯塔省境内的东的落基山脉东坡,向前延伸。考古学家认为,早期的印第安人就是沿着这条通道南上,寻找着更适合于人类生存的环境,最后逐渐分布于整个北美、中美、南美直到火地岛。

几十年来,在美洲已经现的最早的人类活动证据是1932年在美国新墨西哥洲发现的克洛维斯遗址,在那里出土的尖状器和来绝的猛犸象化石,其年代测定结果为距今1.15万年前。

在澳大利亚发现的古人类化石以及时代较早的全新世人类骨骼(表3),从体质特征上看,可以明显会为两种类型:一类骨骼粗壮,身材魁梧,例如塔尔人盖人、科体纳人、科萨克人、莫斯吉尔人和科阿沼泽人等;另一类骨骼细弱,身材苗条,可以凯洛人和芒戈湖人为代表。两种类型的居民所拥有的文化也不相同。

关于澳大利亚土著祖先的来源问题,目前仍颇多争议。本世纪初,杜布瓦曾指出在爪哇发现的瓦贾克人与澳大利亚土著人有关。后来魏敦瑞、库恩等学者也认为爪哇的古人类资料与澳大利亚的人类化石及现代人有着明显的相似性,指出澳大利亚土著人是由爪哇猿人经昂栋人、瓦贾克人演化而来的。塔尔盖人的颅骨比较小,脑容量大约为1300毫升。

二、科休纳人

1952年,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Victoria)省科休纳(Cohuna)地区科阿沼泽边缘的默里河谷(Murray River Valley)发现了一具古人类头骨化石。与塔尔盖人和现代澳大利亚土著居民十分相似。

三、凯洛人

1940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Melbourne)以北的凯洛(Keilor)地区发现了一具化石人类头骨。从主要特征上来看,凯洛人与我国柳江人有些相类似,而不同于塔尔盖人、科休纳人以及现代澳洲土著人。凯洛人的脑量约估计为1593毫升,超过现代澳大利亚人种界值的上限。

四、米德兰德人

米德兰德人(Midland Man)的古人类学资料是于1953年在美国得克萨斯(Texas)洲的米德兰德人(Midlad)附近发现的。形态特征与现代美洲印第安人比较接近。年代不超过距今1万年。

五、特佩克斯潘人

1947年,在墨西哥的特佩克斯潘(Tepexpan)村附近,发现了一具保存得相当完整的人类头骨以及大约50件其它部位的骨骼标本。从主要种系特征上来看,特佩克斯潘人与美洲印第安人无显著差异,他无疑是印第安人典型的古代代表。年代也已进入全新世。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205727.html

上一篇:[转载]广西民族大学:体质人类学网络课程《人类的发展》(附侯评)(2)
下一篇:范式变迁:现代医学与古代医学的分野与交汇札记(137)
收藏 IP: 120.229.7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3: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