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美国干针之争的两家之说

已有 3874 次阅读 2019-12-2 17:03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原因分析, 美国干针之争

一、陆飚:美国干针之争的原因分析

在美国,物理治疗师之所以要用“干针”来抢“针灸”的生意,是由于他们的行业危机实在太大了,远远超过针灸行业,而且其压力大部分来自针灸方面。

前两周我看了一个病人,右手腕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病人才26岁,这种问题让针灸处理就是两三次治疗的事情,病人去看她的西医医生,医生建议去做物理治疗,每周两到三次理疗,治疗完又冰敷,连续治疗六个月,疼痛及活动受限都是一直在加重,她的西医医生建议立即停止理疗。

病人没别的办法,便来我们诊所就诊。当时疼痛程度是9(1-10,10最痛),活动受限。针灸治疗了两次,每次三根针,疼痛降低到了5,第三次扎完后疼痛完全消失。尽管也许没有痊愈,但是明显好转,再巩固几次治疗就会完全康复了。

这种简单的问题,对于物理治疗师来说就成了大难题。如果是七十多岁,病了几年的病人他们搞不定还说得过去,人家26岁,病程也不久,一治疗就是六个多月,还越治疗越加重,这还怎么能“混”下去?他们的病人以后跑到针灸行业来也只是时间问题。

还有一个背痛的病人坚持看理疗师,坚持冰敷28年,以前好几天冰敷一次就可以,后来每天要冰敷好几次才能正常工作,像这样的疗效还怎么好意思继续在“江湖”上“混”下去?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在针灸疗法出现在海外市场之前理疗是唯一的选项,同属于西医医疗系统,保险报销的很好,不管他们怎么治疗都是最好的和唯一的,病人没有任何选择。现在不同了,病人可以选择看脊柱整形师或针灸师,因此他们的危机就来了。当初针灸在美国刚起步的时候,如果我们主动跟他们谈让他们开始做“干针”他们会认为你是神经病,当时他们根本不把针灸放在眼里。几十年后时过境迁,他们不仅不会看不起针灸,而且还要用卑鄙手段来抢针灸行业市场。尽管我们很生气,同时也说明了我们给他们造成的行业危机之大超乎想象。

理疗师们的治疗理念本身就有问题,不加重病情才怪呢。当然也有许多不治疗自己也会好的病情,他们不能只指望病人都是这种可遇不可求的病情。

首先,冰敷就有问题,尽管他们认为疼痛说明有炎症,冰敷可以消肿消炎,这对急性外伤也许还有一些积极效果,但对于慢性炎症,机体需要增加血液循环来修复组织而不能减缓血液循环,况且中医认为各种疼痛由于痹症所产生,其最初原因来源于风寒湿,寒是致病因素之一,尽管冰敷可以暂时麻木疼痛感觉但对于疾病本身是加重的,所以越治疗越加重。

我时常告诉病人说,如果我说冰敷是造成此类疼痛的原因之一,你肯定不相信,因为你的疼痛在先,冰敷在后,那么你可以现在就做个实验,任何一个没有疼痛的关节在运动后马上做冰敷,反复进行,你会发现这个关节会很快出现疼痛感觉,甚至可以远远超过现有的关节疼痛的程度。

其次,病人受伤或手术后,应该先休息,让受伤组织愈合后再开始运动锻炼才好。组织愈合以前的运动只会反复伤害组织破坏肉芽生长,大幅度延缓恢复期,任何所谓增强肌肉强度的借口和企图都是苍白无力的。所以骨折病人打石膏就是这个道理,刚长好一点组织你马上就运动,组织永远也长不好。

我的许多病人由于各种疼痛来诊所治疗时往往扎完针见好,去理疗后又加重,反反复复,最后病人也搞糊涂了,究竟是谁的错?我后来都让他们先停止理疗,等疼痛完全消失后再去做理疗才有帮助。如果只是强调告诉理疗师轻一点,这是远远不够的,没几个理疗师明白其中的道理。美国人骨子里就认为任何事情都是越多越好,过犹不及不在他们字典里面,即使是口头答应做轻一些,还是不知不觉就做重了。

其三,物理治疗师认为关节疼痛,尤其是颈背腰痛病人,只有通过锻炼增强肌肉力度才能避免疼痛复发。也对也不对。平时多按时运动,注意姿势是对的,而一旦有了疼痛再去做加强肌肉训练,没等肌肉练出来病人早就爬不起来了。这是典型的《黃帝內經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说的:“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其实肌肉强度对疾病本身帮助十分有限,许多运动员肌肉很发达,照样腰背疼痛的不能忍,甚至吃止痛药物上瘾,而许多很少锻炼的人包括儿童,尽管肌肉不发达,但很少有疼痛,即使有些外伤几天就恢复了,所以关节疼痛本身就不完全是肌肉不够发达的问题,练也用处不大,只会加重炎性水肿而使疼痛加重。

所以他们物理治疗师帮助病人做完运动以后,必须立刻用冰敷麻木即将产生的疼痛才能让病人离开,否则几次后没有病人愿意再来了。病人会问,为什么我每次做完理疗后总是比我刚进门时加重许多?每次都重复这种加重,一定是不适合我,我来这里是寻求缓解,而不是来找加重的,所以理疗师用冰敷也是不得已的选择。平时锻炼肌肉强度还说的过去,等腰背疼痛来了才想着去练习肌肉强度,岂不是有意造成局部组织进一步伤害?谁都知道,运动训练应该在局部损伤组织恢复了以后才可以进行.

所以说,今天物理治疗师是来抢针灸饭碗也是走投无路的表现,当然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不能给他们任何可乘之机,商场如战场,不积极进取,迟早会被淘汰。

二、美国未接受针灸:干针不属于中医针灸范畴 

对于美国方兴未艾的干针疗法,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在2016年2月份曾发表声明表示干针是中国针灸疗法的组成部分,并呼吁干针从业者尊重其针灸学的理论属性。已经远离中国古典文化环境的中医学界在西方理性主义文化中对中医的学科属性彻底迷茫,不断地做出指鹿为马的蠢事,比如将中医强行归属于科学,这次又将本属于西医的干针疗法归于中医针灸范畴。

干针疗法是西医在临床注射治疗过程中逐渐发现的,能够通过刺激肌筋膜的激痛点缓解疼痛的最新治疗方法。虽然干针刺激的激痛点与针灸学中的腧穴近似吻合,针刺手法也相似,但是其应用原理和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是西医解剖学与生理学,不是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和气血脏腑经络理论,所以这种疗法并不属于中医针灸范畴。干针基于西医的解剖学与生理学,从业者容易学习和操作,而且缓解疼痛的效果显著,很快就在美国大部分地区流行起来。

干针在美国的流行已经对该国的针灸师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让他们有种感觉到生存受到威胁的惶恐。按说干针的应用原理决定了其临床治疗有着较大的局限性,主要是用于缓解各种疼痛症状;而针灸的治疗范围与中药同样宽泛,有那么多的疾病可以治疗,为何一个仅是用于缓解疼痛的干针就让美国的针灸师如临大敌?其实,这是与美国社会并没有真正接受针灸有关,中国国内的中医学界自欺欺人地对外宣传欧美接受了针灸,其实他们只是接受了针灸类似于针刺镇痛的这样事实,并没有接受针灸理论。也正是这个原因,针灸在美国主要是用于治疗有疼痛症状的疾病,而简便易行的干针同样能够缓解疼痛,所以美国的针灸师才有被取代的恐惧。

针灸还远没有被欧美社会所认可,西方社会只是将针灸视为镇痛的针刺疗法接受。严格意义上说这种认识根本就不属于针灸范畴,就像西方人接受的只是从青蒿中提取出来的青蒿素,而不是中药青蒿一样。

中医国际化,任重而道远。

附:干针与针灸

1、关于干针

1)干针的历史 

干针(Dry Needling, DN),属于肌肉内刺激技术或者激痛点针刺技术的一种,是指使用实心细针或者中空皮下针治疗肌肉疼痛的治疗技术。虽然有些PT师认为干针技术最早于20世纪40年代由Janet Travell率先使用,但是,这种说法的证据尚不充分4,10。

在《肌筋膜疼痛和功能不良:激痛点手册》一书中,Travell和Simons认为干针治疗的关键要素有以下两点:1)无需考虑细针的直径(从0.3-3.4mm不等),但需有足够的长度达到激痛点或痉挛点。2)使用无菌技术(通常是酒精擦拭)仔细擦拭细针。当Travell和Simons11观察到干针在缓解激痛点疼痛方面具有和注射利多卡因注射同样的效果时,并未提及使用的是哪一种特定的细针。  

但是,他们提到干针可能会导致针刺后酸痛,疼痛程度甚至超过原有疼痛,且该疼痛的持续时间长于利多卡因注射后疼痛。因此,他们所提及的干针更像是一种皮下针而不是针灸针。

在进一步探究干针历史的过程中,发现干针起源的进一步证据包括使用皮下针治疗肌筋膜疼痛。根据Legge10的研究,最早涉及DN的参考文献是1947年Paulett12关于使用干针和注射生理盐水均能减轻腰背痛的报道。

1952年,Travell和Rinzler13揭示了肌筋膜痛的起源,并提及治疗肌筋膜痛的有效方法可能包括DN。在这些关于DN的早期报道中,使用的细针可能是中空皮下针,因为有提到注射盐水和麻醉剂并进行比较11-13。

此外,在Pubmed上直接使用“Dry needling“字眼,可查到的文献最早出现在1947年,由Lewit率先报道。他在临床实践中尝试使用针灸针。他发现对于肌筋膜痛患者,DN能即刻在疼痛部位产生完全的镇痛效果而无任何感觉过敏。  

基于上述结果,Lewit14指出DN治疗肌筋膜痛的效果来源于干针自身的机械性刺激,而不是麻醉性液体或者硬化性液体等原因。1980年,Gunn15等人建议使用针灸针,并使得在有激痛点疼痛的病人身上产生抓握感。Gunn等人15报道受到传统针灸疗法(TA)启发的DN技术对于慢性腰背痛患者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可惜的是,在1980年至1990年期间关于DN的研究非常有限(文献少于30篇),因而也限制了DN的发展10。不过,自从2000年以后,医疗专业人员,特别是物理治疗师对于干针的兴趣开始复苏,他们意识到干针技术给疼痛治疗带来的巨大益处2-4,10。当前,在欧洲,澳大利亚,超过一半的美国各州以及许多其它国家,专业人员都已纷纷使用干针技术2-4,10。

2)干针原理 

干针的使用主要基于人们对肌筋膜痛和激痛点相关的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理解4。涉及干针的理论包括各种神经生理学机制1,4,并已经间接得到大量临床研究的支持。如果你在Pubmed使用“Dry needling“进行搜索,可以搜到1980年至2015年期间发表的大约200余篇报道。大部分的文献都是运用实心细针治疗各种肌骨疼痛16-18。

从已有的荟萃分析中可以看到,有一个研究证明运用DN治疗腰背部肌筋膜痛,是对传统腰背痛治疗方法的有益补充17。另一个研究证实DN治疗上1/4象限的肌筋膜痛效果明显,疼痛在治疗后即刻减轻且在4周后随访时疼痛仍有明显减轻18。

2015年4月为止,新近发表的荟萃分析中,就有近20余篇文献冠以DN抬头。几乎所有文献均表明DN对于特定类型的肌骨疼痛效果明显。

3)干针使用 

一般来说,干针技术分为浅表干针技术以及深部干针技术3,4。浅表干针进针深度大约在潜在激痛点之上的浅层组织(大约皮下5-10mm)4。进针后停留很短时间(30秒至3分钟),然后拔除,此时疼痛会有很大减轻。如果仍有疼痛,则重复进针2-3次。

除此方法外,还有其他浅表干针技术。例如,Fu氏浅表干针以20-30度角刺入皮下,但并不刺穿肌肉。新近发展出来的腕部和踝部干针,几乎水平进针至肌肉和皮肤之间的结缔组织4。因为干针仅进入人体组织的浅表层,所以不会出现肌肉痉挛4。而深部干针为了到达激痛点则直接刺入深层组织4。  

雀啄针手法(Sparrow Pecking)就是凭借实心细针在激痛点处的进进出出引起局部痉挛反应,该手法通常与其他治疗方案一起使用,并持续3周以上的疗程,每周1次17。

尽管Dunning等声称干针可以留置10到30分钟,但PT师通常喜欢“快进快出“,也称之为”活塞式“手法,因此很少留置干针2。大部分研究并没有对进针角度进行详细说明,但是传统的针刺技术通常是垂直进针,刺穿皮肤17。

2、关于针灸

1)针灸历史 

针灸(Acupuncture)来源于2000年前的中国,作为一种补充与替代疗法,正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得广泛使用16-18。传统针灸基于经络理论,是一种在身体特定位点的进行针刺刺激的技术5。最初的针灸针用一种叫做bian的石头制成。

随着铁制针灸针的出现和普及,原始的石制针逐渐被医用金属针所取代。针灸理论和技术因为数千年来无以计数的针灸师的应用和优化而得到广泛的传播。针灸起自中国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医学中进行疾病治疗的一种重要手段5。

19世纪后叶,随着大量中国劳工前往美国西海岸修筑铁路,针灸便出现在美国。但针灸的首次官方登台亮相则已是1971,当时的记者JReston19在纽约时报上发表文章,描述了他接受针灸治疗的个人经验和体会,随后的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  

在英国,早在19世纪初,就有临床医生在肌肉疼痛部位进行针刺,以期减轻疼痛,但对针灸兴趣的激增则出现在20世纪的70年代1。从那以后,针灸在主要的西方国家中越来越流行1,20。

由于广泛的流行以及越来越多研究证据的累积,针灸,特别是西方医用针刺(western medical acupuncture,WMA),在各主要西方国家中,已经广泛融入进西方传统医学的临床实践20。

2)针灸理论 

传统针灸针刺位点的选择基于经典的阴阳概念和经络理论。这是区分传统针灸和西方针刺的重要标志。当前,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全球,在针灸的培训体系中,传统的经典理论和现代生物医学理论都是重要的教学内容。

除传统针灸外,西方医生或针灸从业者将当代人们对于人体解剖学,生理学以及病理学的理解整合进西方针刺1,15。比如,他们认为西方针刺的作用机理是一种外周神经调节机制,可通过刺激躯体神经来影响自主神经(通过躯体内脏反射)21,22。

针灸穴位的一个特殊类别是ah shi点,该点通常有触痛或压痛,类似于激痛点。Dorsher23曾报道,在疼痛疾病治疗中,激痛点分布与针灸穴位分布有95%的重叠。因此,在疼痛类疾病中,激痛点可能表现出与针灸穴位相类似的生理现象。

3)针灸使用 

根据疾病以及穴位的不同,可使用不同长度的针灸针以及不同的技巧。治疗肌骨疾病的常见穴位为ah shi穴位,和干针的治疗原则基本相似,只是前者需要留置。传统针灸的穴位选择,先要进行望闻问切,然后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案。

针灸师在治疗过程中通常强调“de qi”的感觉。这种感觉表现为局部肌肉痉挛和针刺时感觉的扩散25,而此种感觉也被认为是起效的重要判断方法25。研究表明,刺激与“de qi”感觉相关的delta传入神经对于调节针灸的临床效果至关重要27。

大多数针灸治疗需要20-45分钟,采用垂直进针。北京体育大学的Dinghou Lu教授则建议在ah shi点的进针应该保持一定的倾斜角度,这在治疗肌筋膜疼痛方面能取得比垂直进针更好的疗效28。

References(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208495.html

上一篇:[转载]“文化空间”视角下的中医药海外文化
下一篇:[转载]北京日报:北京猿人头盖骨发现90年,中国科学家公布最新研究成果
收藏 IP: 120.229.75.*| 热度|

1 范振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3: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