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证候概念的状态内涵诠释

已有 1921 次阅读 2021-1-15 15:03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郭蕾,乔之龙. 证候概念的状态内涵诠释.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04):1086-1088

摘要:提出采用系统科学“状态”的概念对中医学证候概念的内涵进行较为深入地疏解,并从主体感觉不适为主的体质和亚健康状态、人体系统在某一时间段内病理变化总体特征的反映、辨证论治过程的意象思维方式3方面论证“证候是人体生理病理反应状态”;从四诊信息是证候的状态量、机体自适应反应是证候动态演化的 根本原因两方面论证证候的状态特点。最后论述了证候与状态之间的确存在着交叉融合互补提升的复杂关系,将状态引入证候概念的界定中有助于阐释证候的传统医学特点,将各种组学技术和系统生物学最新成果与证候做有机整合后,则可以为证候的定量研究提供现代科学知识的支撑,最终形成新的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医学体系——状态医学。

证候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核心,对证候进行明确客观规范的界定是证候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因此,关于证候概念的研讨始终是证候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随着系统科学的兴起和发展,系统、动态、演化、非加和、自组织、突变等概念和理念也日益被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广泛接受和采纳,其指导意义和普适价值在中医学领域也得到体现,从状态角度对证候进行理解和阐发,将有助于深化证候的内涵,对证候规范化和证候实质的研究也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证候是人体生理病理反应状态

状态本是一个哲学范畴,亚里士多德在“十范畴表”中指出:“状态则是一种很容易改变并且很快地让位给其对立物的情况”。黑格尔在他的《逻辑学》中给出了状态的7条性质。总结起来,可以概括出状态的基本特点:状态是质的外在性,内在的质外化出来就表现为状态。在系统科学中,状态是常用而不加定义的概念之一,是指系统的那些可以观察和识别的状况、态势、特征等。

人体作为复杂系统的典型代表,具有多种多样的状态,如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疾病状态;常态与超常态(应激状态);清醒状态与睡眠状态等。每一状态都有各自的生理病理意义和基本特征。因此,从系统科学角度而言,研究人体就是研究人体上述各种状态的基本性质和演化特点,进而对这些状态进行正确区分和描述以达到把握人体系统生命活动规律的目的。

鉴于状态的定义以及人体生命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与状态的一致性特点,许多医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证候是人体状态”的论点。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为:“证候是同一时间内多种因素的概括,它与一组症状、体征相适应,是对整体状态的描述”[1]。《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定义为:“证,即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的原因、部位、性质、病势、邪正关系,以及机体的抗病反应能力等,亦标示着机体对病因作用的整体反应状态”[2]。还有学者的定义为:“证候的本质是什么? 是患病个体的机体状态,是机体生理功能的整体调节方式(whole regulalory mode,wRM)”[3]。

很多专家也提出了与上述观点相一致的论述,基本都认同证候是人体疾病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反应状态,是病理状态,却忽视了证候实际上是包含着人体的两种反应状态:生理性的和病理性的。从证候的最初含义来看,它是伴随着人们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而形成的一个概念,因此,证候应当属于人体疾病状态范围。但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生产力水平和思维方式的特点等,决定了人们对于疾病的认识主要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和患者的主诉来获取,同时由于对获取的具体内容又通过阴阳五行等哲学概念和范畴来表达和规范,因此,决定了中医学的疾病与现代医学的疾病具有不完全等同的意义。

凡是机体主观感觉到的不适以及通过观察得到的非正常表现(如非正常的脉象和舌象),都属于中医疾病的范围,并可以判断为某一具体的证候。因此,个体自身的感觉是决定机体状态的最重要依据,而通过其它途径获得的诊察资料则是第二位的。所以,中医学的疾病和证候都是以主体感觉为依据进行判断的,当以主体感觉不适为主的体质和亚健康状态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时候,在中医学中自然而然就归属于证候的范围,由于这个原因,证候被定义为“人体生理病理反应状态”,其中的生理反应状态就是指体质和亚健康状态。

从证候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看,证候是对人体病理变化的病机和相应症状的概括。病机是决定疾病性质和病情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病机的外 化就表现为症状,包括主观感觉和客观体征,而病 机和症状两者的结合正是临床判断机体当时所处状况、态势的依据。另外,候是对时间、对病机和症状 随时间变化的情状等内容的概括。证候就是对机体在某一时间段内的病机和其外化的相应的症状的概括,因此,证候是人体系统的状态,是对人体系统在 某一时间段内病理变化总体特征的反映。

医者的辨证论治是意象思维对整体状态的概括 和抽象的结果。辨证论治过程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收集临床资料,二是在临床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分析、抽象判断。在收集资料的阶段,要求四诊合参,对患者的主观感觉和客观体征进行全面细致的询问和诊察。进行抽象判断时,又运用了意象思维方式,即在天人相应理念引导下,重点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对人体健康和疾病进行认识和叙述,医者对患者考察的内容是“象”(围绕舌象、脉象、征象等,统称为病象),记录下来并进行分析与加工的是与疾病有关的各种“象”的集合,最后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是“象”集合所反映的疾病在某一特定阶段的 本质。可见,证候作为整体诊法和意象思维的认识结果,它反映的是人的总体特征,是一种状态。

证候自适应反应状态的基本特点

状态是刻划系统定性性质的概念,一般可以用若干称为状态量的系统定量特性来表征。系统的状态量可以取不同的数值,称为状态变量,一般系统需要同时用若干状态变量来描述。状态变量随时间而变化的系统称为动态系统。人体系统是不断运动变化着的,是典型的动态系统,因此,人体生理病理状态是一个动态自适应的过程。

首先,四诊信息是证候的状态量。证候既然是人体系统的状态,必然也有其状态量,四诊信息是表征人体系统的4个状态量,望闻问切诊所获得的4个状态量能够较好地、较为全面地刻划人体系统在某一时空范围内的状态,并且任何1个都不是其它3个的函数。但由于人体系统的极其复杂性以及中医学认识手段和方法的独特性,这些状态量是以定性描述的形式存在的,如何将这些用文字表述的内容通过合理的方法变换为数值表达,目前还是有待于解决的问题。

再者,机体对环境的自适应反应是证候动态演化的根本原因。由于人体系统处于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是一个远离平衡的耗散结构,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外界环境中各种因素也不断对人体系统产生刺激和影响,人体系统为了继续存在和发展,必然会对这些刺激和影响作出适应性反应,即系统具有自组织的性质。人体系统在长期演化过程中获得了适应环境变化的自组织能力。如冬季和夏季汗液和尿液量的变化就是机体对外界气候变化所作出的生理性适应性反应。而发热、汗出、恶寒等则是机体对感受外界寒邪后所作出的病理性适应性反应,这一反应是机体内部气血阴阳为了适应邪正斗争的盛衰变化而发生的自组织行为,其最终目的在于恢复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在这一过程中所发生的症状体征乃至病机要素等所发生的变化就表现为证候的动态演化形式,如寒证转化为热证、虚证转化为实证、由实转虚、因虚致实等。

证候与状态医学体系的构建

由于证候与状态之间的密切关系,有学者提出了以传统中医学为基础构建现代中医学意义上的“状态医学”的设想。有学者对于证候与状态两者之间的关系作出了详细比较和说明[4],认为两者相同之处表现在整体概括性和流动时相性;不同是指状态较之证候更加宽泛和灵活,更具有现实意义。并有学者提出了状态医学及其疗效判别标准,根据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阐明了中医学的本质是立体的状 态医学,论述了状态医学可以分为健康状态、疾病前驱状态、疾病状态;状态医学的病机为“不平”“不通”“不荣”以及建立状态医学的疗效标准[5]。

也有学者基于中西医学学科特征的比较提出西方医学为“结构-功能医学”学科,中医学为“现象状态医学”学科。提出“现象-状态医学”,是指通过研究人体生理、病理及治疗用药过程中反映于外在的现象,把握生命和疾病所处的状态,来防治疾病、增进健康和延长寿命的医学科学学科,研究对象是指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及所反映的生命状态,并对学科性质、担负的任务、意义等做了详细论证[6]。

还有学者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提出状态医学应当是中西医学相融合的新的医学体系,认为病和证是对机体偏离常态的认识和概括,均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反映机体病理变化过程的客观规律,都是对机体不同系统状态的描述,都是有相同的系统本质,因而从理论上讲,对病与证的认识,有可能在系统科学水平统一起来,并形成新的医学体系——状态医学。辨病论治加辨证论治是目前中西医结合的基本治疗模式,状态医学在此基础上进行辨态论治[7]。

综上,中医学“证候”与系统科学“状态”之间的确存在着交叉融合互补提升的复杂关系,将状态引入证候概念的界定中有助于阐释证候的传统医学特点,可以对其进行整体水平的定性考察,同时保持其中国古代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固有的人文科学属性特点;将各种组学技术和系统生物学最新成果与证候做有机整合后,则可以为证候的定量研究提供现代科学知识的支撑,深化证候作为医学概念的自然科学属性内涵,最终形成的新的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医学体系——状态医学将成为中医学呈现在世界医学领域的最新成果形式。

参考文献

[1] 姜良铎. 从状态论治临证思维索探. 医学研究通讯,2005,34(5): 5-7

[2] 郭霞珍. 中医基础理论.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9

[3] 孟灵源. 证候,状态与WRM. 医学与哲学,2007,28(4):61-62

[4] 姜良铎. 人体状态医学的内涵与外延初探. 中医药学刊,2005, 23(1):9-10

[5] 曹宏梅,陆小左,马锦荣. 状态医学及其疗效判别标准.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6(3):118-119

[6] 任秀玲. 确立中医学的“现象-状态医学”学科地位.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12):881-883

[7] 周立华. 状态医学——创新医学体系的思路与方法. 中国医药科学,201111):21-23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267358.html

上一篇:[转载]虢周科临床状态医学理论创新探讨
下一篇:[转载]证候、状态与WRM
收藏 IP: 120.231.21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0: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