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创新创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NPs 美国HudsonAlpha研究院的研究员。做分子鉴别诊断平台技术的开发和免疫组库基础科研。

博文

再给“精准医疗”加点温 精选

已有 13955 次阅读 2015-6-16 08:01 |个人分类:生物技术创新创业|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生物技术, 创新创业

前两天的一篇文章(给“精准医疗”泼点冷水)引起许多同行的重视,在许多微信圈里传播,朋友们也有来短信评论的,有的肯定,有的争鸣。

其实,我“泼冷水”的目的不是为了灭火,而更像是煮面条时候泼的冷水,目的是为了在面烧熟以前别扑锅了,泼冷水是为了大家都有饭吃,而不是砸了谁的饭碗。

我绝对不是反对精准医疗。谁不喜欢精准呢?反对的一定是傻子。

我所说的“泼冷水”有三层意思:(一)精准医疗还远不够精准;(二)中国的科学家应该走出自己的精准医疗之路,不能简单地重复美国的道路;(三)不要把科学变成政治运动或者商业炒作。

关于第一点,我说精准医疗还远远不够精准,是打哪指哪,是让大家清醒地认识到现在的精准医疗还仅仅是一个开始,离我们所期待的相差甚远。就算哪些已经很精准的治疗,比如针对非小细胞肺癌具有EGFR突变病人的靶向治疗,最终临床结果就是把病人的存活率从平均1.6年提高到3.1年。这虽然已经是非常可喜的改进,对病人和家属来说也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可是,延长寿命一年半就是我们值得骄傲的成果吗?

关于第二点,我认为中国的精准医疗应该走出自己的道路。美式精准医疗在概念上有两个很大的漏洞:(1)认为从父母那里遗传来的基因组DNA包含有比较完整的,个体化的,疾病特异性信息;(2)肿瘤靶向治疗药物选择可以根据病人的基因型来调整。

第一个(1)概念错误在于它不够全面,因为人的许多重大疾病(包括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病)发病的根本原因可能都不是基因组的原发突变,而是环境和基因组相互作用的结果:突变在每个正常人身上每天都可能发生,但是突变了的细胞会被肌体的免疫系统迅速准确地清除掉。肿瘤之所以发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免疫系统开小差了。只重视敌方(肿瘤),没关注我方(免疫)是西医对疾病认识的一个误区。

第二个(2)概念的错误在于西医对人体的认识有偏差。强调结构的西医一向认为人是就是干干净净的人,是父母遗传下来的染色体编码的结果。这个概念完全忽视了(直到最近才开始注意到)从我们生下那一刻起到我们死去都伴随着我们的微生物基因组。但是,过去几十年药物的靶点都是针对人的结构蛋白或者酶,受体等等。这就完全忽视了肠道菌群成为治疗靶点的可能性。

与西医不同,传统中医是非常强调功能的,因此认为疾病是内外因素(基因组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治疗上,几乎所有中草药实际上都是首先针对肠道菌群的,而不是针对体内靶基因,靶蛋白的。我认为,中药的疗效在于通过配伍药材(各种抗菌素),选择性地调整了肠道菌群的组成,从而使的肌体的免疫系统得到必要的休整。因为免疫系统在肠道的布兵和消耗都是极大的。

基于上述观察,我觉得我们现在有一个非常难得的医疗产业发展的机会:充分利用西方的技术优势(尤其是高通量测序技术),但是不去重复他们的“精准医疗”的老路,而是开拓我们自己的道路,这个道路就是通过免疫组和菌群组测序来给古老的中医中药理念提供全新的实验数据和科学内容。走自己的道路,一旦成功,不但更加完善了精准医疗,开拓了一个领域,还带动了一个产业。

关于第三点,我认为把科学当做政治口号或者商业机会是很危险的事,因为政客,不管他多伟大,都不是永恒的。商场上更是利益驱动,很难持久。当然我们没有办法完全摆脱这些因素,但是至少应该学会区分,识别真的成熟了的科学和被炒热的东西。

再次强调,泼冷水的目的不是反对精准医疗,我是搞分子诊断的,一辈子都在试图把诊断做得更精准,我也希望精准医疗能够早日到来。我担心的是那么好的一锅面,还没烧熟就炸锅了。先泼点冷水,再把火关小点继续烧,抽空还能调出中国特色的各种调味料(打卤面,炸酱面,担担面),不是皆大欢喜?


以前写的相关博客:

中医比西医强在哪里?

用高通量测序手段研究中医?

吃素:为科学,也为健康

免疫组测序技术在诊断方面的应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052-898304.html

上一篇:创业难?还是拿诺奖难?
下一篇:在美国免疫年会上的演讲视频(百度云盘分享)
收藏 IP: 117.136.79.*| 热度|

34 焦飞 许培扬 赵凤光 侯沉 黄永义 周健 苏光松 陆绮 孙学军 武夷山 黄健 鲍海飞 董侠 赵斌 王桂颖 陈贤泽 杨顺楷 葛兆斌 赵美娣 曹聪 虞左俊 杨晓慧 金拓 王健玲 戴德昌 李毅伟 朱新亮 徐锋 吴炬 陆泽橼 gyhit yzqts biofans ShowAttitude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1: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