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软物质.流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anophage 病毒-理想的单分散模型,是时候化敌为友了

博文

揭开仪器DIY的神秘面纱 精选

已有 9701 次阅读 2010-3-10 05:43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设计, 仪器, 开发

科研仪器这个话题近日再次在科学网引起关注,很多老师和同学都发表了非常精彩的真知灼见,相信对有识之士思考国产科研仪器何去何从必有裨益1-4。在此我想结合最近参与设计了一台还算得上精密的,世界上独此一台的仪器,通过其漫长的诞生过程,来揭开仪器DIY的神秘面纱以及仪器设计中涉及的诸多因素。以期对各位博友的许多观点提供一点佐证。

 

任何仪器的设计制造,都是与科研课题紧密相连,可以说仪器是因课题而生的。围绕我的课题,我们决定设计一款仪器,可用于研究微观边界对悬浮液多相体系流变行为的影响,而且必须能与同步辐射源的X散射联用,因为同步辐射X散射已经成为了研究软物质复杂体系的利器(在此祝贺上海光源的顺利开通)。为此,我们组成了一个团队,合作的指导老师之一曾经在博士后期间从事过相关仪器的设计,有着丰富的经验,当然他只是提供必要的指导,不会自己亲手干活。一个即将毕业的博士生的主要课题就是从事仪器设计开发,有着实际的操作经验,特别是在CAD制图,Labview编程方面。另外一个德国博士后,从事理论模拟,在编程和网络通讯方面造诣较高。我的主要背景是化学,从事一些软物质相关的所谓交叉学科的研究,主要是对我们打算做什么实验,想要什么以及实验体系有一些想法,同时曾经到法国的欧洲同步辐射中心ESRF做过多次试验,对X光路的配置以及实验的具体过程有着较为实际的了解,因为我们设计的仪器最终是要与X散射联用的,这些经验也比较重要。


  总结1)仪器的设计要有非常重要的前期知识积累和合理的技术搭配。没有指导老师和博士生的实际经验积累,让我自己从零开始设计,没戏。即将毕业的博士生以仪器设计为课题,只发表了一篇仪器相关的论文,但并不影响他的毕业(毕业后打算去公司)。


下面简述一下整个流程。

第一步当然是纸面上的设计,经过反复多次集体讨论,反反复复在画了不下几百张A4打印纸后,这个仪器的各个细节进本上都定下来了。由于如此多次的讨论,那段时间我闭上眼就能浮现该仪器的大概形貌。

第二步,构想的数字化。这一步就是采用CAD制图以及LabView把前期的构想在计算机上表达出来,并进行各种模拟实验。通过反复的讨论修改,在仔细渲染后,仪器的整体形貌完美展现出来。

 

第三步,各个部件的定制和购买。仪器的整体框架需要用整块材料切割出来,而且必须要用高精度的数字机床才能达到我们的精度要求。一般欧美大型科研机构都有比较完备的workshop,我们只需要把材料要求和CAD资料发给他们就行了。过了几天做好的框架就摆在我们的桌子上了。样品台要求极端平整的石英玻璃,一家公司为这个忙乎了好几个月,失败了很多次后才成功,当然也要价不菲。

 

接下来最复杂最耗时的是电气零部件的购买。比如这款仪器的核心部件要求平行度要达到纳米级别,必须通过6个高精度的传感器来控制。提供相关部件的(西方)公司很多。这段时间我们每个人手上都有好几本知名公司的产品目录,仔细地比较各种参数,与技术人员反复讨论。由于仪器的精度要求,基本上是只买好的,不问价格。光每个传感器的价格就在两万RMB左右,整个采购下来总价在50万RMB左右。

各个部件的全部备齐耗时数月。

 

总结2)一般欧美大型科研机构配套有比较完善的workshop,能承担很多复杂的设计生产任务。

总结3) 没有钱什么事情都干不了。整个仪器光购买零部件就花了近5万欧元,不过这比起整个项目的几十万欧元的经费,这5万也就算不了什么。

总结4) 这个仪器涉及到很多高精度的电器部件如高精度微型马达,传感器等,非欧美国家估计很难买到。

 

第四步,各种部件购齐之后,然后就是组装了,由于前期设计到位,各个部件都能完美组合起来。几天忙碌之后,完整的仪器就展现在眼前了。

 

第五步,有了硬件,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软件了--如何采集数据,如何控制仪器。此外,由于同步辐射的实验是人机分离的,必须遥控操作仪器,这又涉及到如何远程操作仪器的问题。各个电气部件如测距传感器,高精度马达的等部件都带有LabView的接口包,通过LabView这款强大的软件,可以较为容易地实现数据的采集和控制。最后还设计了一个过得去的可视化界面。

 

第六步,调试和改进。 在软硬部件都完工后,我们找了很多标样对这个仪器进行了大量测试,同时对软硬件再次进行调试和改进。

 

万事具备后,ESRF分配给我们的beamtime(机时?)终于到来。我们把仪器拆散后打包,装满了一个面包车的货箱。来到ESRF的后再次把仪器重现组装起来,并且放到光路上进行调试。很幸运的是,我们的仪器与光路完美匹配。接下来就是几天几夜白昼不分疯狂的实验了…

 

整个过程下来,基本上就像是用乐高玩具搭各种造型的过程,并无神秘之处。曾经与一个仪器公司的开发人员聊过,他们也基本上就是“东拼西凑”,然后通过工业设计一个摩登的外形。当然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有时候涉及到一些核心部件的研发还是很费神的。

 

通过以上记录,我们可以看到,仪器的设计生产涉及到知识贮备积累,各种低端到高端的零部件的提供(这可能涉及到整个国家的工业基础,呵呵,有点大了),钱,当然还有就是整个环境对仪器开发的重视和认可了。


参考文献
1)中国的科研仪器何时能有变革?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01080

2) 我们还很需要国产仪器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01067

3)我们真的需要国产仪器吗?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01053

4)吕喆老师的博客有关于仪器的系列文章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9772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2390-301494.html


下一篇:病毒,化敌为友
收藏 IP: .*| 热度|

7 崔树勋 董侠 吕喆 钱磊 柳东阳 蒋华平 cyllcz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4: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