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E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ckzl 他们的故事才是对科技最好的诠释,关注科技故事。微信公众号:SME

博文

澳洲最惨烈的火车灾难,却因吃瓜群众而被载入史册

已有 2744 次阅读 2020-3-7 12:51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澳洲最惨烈的火车灾难,却因吃瓜群众而被载入史册



很多事故爆发都是一场悲剧,悲剧背后是人们的大意。因为一个存在已久的隐患,发生了澳洲史上最惨烈的列车事故。这次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不算多,却影响了澳洲将近40年。


由于现场涌入了大量围观者,一度干扰了救援,以至于这起事故也改变了澳洲救援行动的标准。


澳洲最惨烈的火车灾难,却因吃瓜群众而被载入史册



事故发生在澳大利亚悉尼西郊的格兰维尔(Granville)。1977年1月8日早上6点09分,一辆火车从远处驶来,平稳运行的速度时不时伴随着火车的鸣笛声。这列火车已经投入载客多年,将不计其数的人带往悉尼这个美丽的地方。


它运行以来从未出过事故。一如往常一样,火车乘务员出发前早就做好了必要的检查程序并确保一切平安。乘客们享受着愉悦的旅程。火车从维多利亚山一路开往悉尼,毫无颠簸的行驶还让大多数乘客在车上补了个回笼觉。


澳洲最惨烈的火车灾难,却因吃瓜群众而被载入史册



当列车驶往此次行程的终点站时,车上大约还有500人左右。可忽然之间,火车车头猛地来了一个急转弯。紧接着,列车就以极快的速度飞出了轨道。发生事故的位置正好在博尔德街(Bold Street)的一座天桥下。这座天桥从上方横跨铁路,连接铁路两边的道路。


只听见“砰”的一声巨响,车头已经重重砸向天桥了,撞塌天桥的一个桥墩。看着偏离轨道的列车,车上的乘客肯定忍不住发出了惊恐的呼救声。尽管桥梁的重量拦下了失控的火车头,但后面的两节车厢仍失控地冲到前面,翻倒在道路两边。


澳洲最惨烈的火车灾难,却因吃瓜群众而被载入史册



第一节车厢因为直接往高压电线杆撞上去,整个车厢立马就被撕开了,造成当场8人死亡。而其余几节车厢则被逼停,第三节车厢的后半部分和第四节车厢的前半部分停在了桥梁底下。


没想到几秒钟后,所有桥墩都相继倒塌。重达570吨左右的大桥,与行驶在桥上的众多车辆一起,砸在了火车车厢上。第三和第四节车厢里的乘客更是被坍塌的大桥压在了火车里。


随后警察与救援队迅速抵达,事故现场一片狼藉。又因为事发的铁路距离地面大约有6到10米高的落差,所以救援人员无法立即开展救援工作。直到他们找来绳索,梯子等,临时搭建了楼梯,才正式开始了救援工作。


澳洲最惨烈的火车灾难,却因吃瓜群众而被载入史册



除了救援人员外,附近的群众也循着巨响前往事发现场。看着惨烈的一幕,他们感到十分惊恐,便愣在一旁观望。只有一部分人自发加入救援工作,尽自己所能帮助着救援人员。


没过多久,围观的群众就越来越多了。他们开始三五成群在那里讨论事故细节,有些人还无知地跑到铁轨或是天桥上面观察。殊不知,此时天桥上随时都有发生爆炸的危险,因为巨大的混凝土板正在缓慢移动并沉降。一旦爆炸,后果将不堪设想。


后来据统计,事发时超过1500人在现场周围停留,一度干扰现场的救援秩序。毫无疑问,这给现场的救援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澳洲最惨烈的火车灾难,却因吃瓜群众而被载入史册



当时由于人群太过密集,救援队不得不腾出空来警告围观群众的各种高危行为。最后迫于无奈,一部分救援人员只好先派去设立临时警戒线,以此维持现场秩序。


从白天到黑夜,救援工作一直在持续进行着。由于地处南半球,1月份正好是炎热的夏季,高温的天气让救援人员差点中暑,但他们还是争分夺秒地进行救援。就这样,经过了整整两天的救援,救援工作才逐渐进入了尾声阶段。


最后一具遗体在事发后31个小时才被找到。这起事故总共造成了造成83人死亡、213人受伤,是澳洲史上最大的铁路交通事故。


澳洲最惨烈的火车灾难,却因吃瓜群众而被载入史册



紧随救援工作之后,是对事故原因的追溯,也是人们最关心的事情。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相关人员立即对事发原因展开了调查。


他们在仔细勘测了现场后发现,铁轨的质量并不及格,两条钢轨的紧固件没有按照规定拧紧,轨道没有检查好确定的定位。结果在重压下,两条钢轨的距离越来越开,逐渐超过了安全标准。当天缓慢行驶而来的列车,来到了事故爆发的节点,造成火车头脱离了轨道。


澳洲最惨烈的火车灾难,却因吃瓜群众而被载入史册


火车脱轨的位置


在撕毁了相邻的轨道后,火车车头停在桥东220英尺的右侧。而第一节车厢会撞到电线杆外,火车的其余部分仍留在铁轨上。


尽管这些车上的乘客受到突然震动的影响,但没有证据表明火车停下来时乘客受到了重伤。然而不幸的是,当时坍塌的桥梁不断在影响其他的车厢。在移除桥梁的过程中,不断有坍塌的钢筋水泥砸向火车,增加了救援工作的难度。


除此之外,车上常年载有的瓦斯瓶不慎泄露,导致救援人员不能立刻使用通电的救援工具。为了防止桥倒塌,救援队先采用大型拖车拖着,再用起重机将失事的火车吊起。


澳洲最惨烈的火车灾难,却因吃瓜群众而被载入史册



澳洲最惨烈的火车灾难,却因吃瓜群众而被载入史册



事故的始末被挖掘出来后,人们才发现导致这起事故的不过是一个存在已久的隐患。原来事发的天桥一直都是事故高发地带。早在1967年,它就曾被一列脱轨的机车头撞到,然后在1975年又被一列出轨的煤货车撞到。


上面说的铁轨质量不合格的问题只要稍微留心就能发现,况且维修起来也不会太难。可是当地政府为了省钱,直接忽略了铁轨的例行检查和维修。久而久之,这个安全隐患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结果便酿成了这场悲剧。


除此之外,桥梁本身的结构也是一个可能的因素。原来这座桥在建设之时,被发现桥面比路面低了一米,因此施工方在桥面上又加盖了水泥。额外增加的重量对木质车身的火车厢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澳洲最惨烈的火车灾难,却因吃瓜群众而被载入史册



当地民众对政府的玩忽职守进行了谴责,迫于舆论的压力,政府承诺会将铁轨修好。不久之后,当地政府举巨资对铁路进行现代化改造。博德街桥被重新修建成为没有桥墩的单跨桥,其他类似桥梁也加固了桥墩。


不过,其实事故所带来的影响才刚刚开始,一个月后政府报告公开指出救援中存在的很多问题,以至于造成了不必要的伤亡。首先,就是上文所说的围观群众太多,导致救援现场一片混乱。其次,由于当时没有严格的救援标准,救援人员更多是凭借着骨子里的勇敢来救援的,丝毫不顾生命危险。


他们可以在没有安全措施的情况下,爬进几乎没有空间的车厢里,移开可能是最后支撑的遇难者残骸,硬生生将幸存者拉拽出来。


澳洲最惨烈的火车灾难,却因吃瓜群众而被载入史册



由于幸存者被列车车厢压迫的时间比较长,他们中有些人还患上了一种叫“压迫综合征”的急性病症。


这种病症当人体在被硬物压迫长时间后,体内的钾离子,酸类还有各种有害物质将会在被压迫的地方聚集。如果压迫突然释放,这些致命物质就会突然像全身散去,造成不可逆的器官问题。当时就有7位幸存者出现了压迫综合征,再加上场面一度混乱,没能好好治疗,其中3位在送往医院路上去世了。


澳洲最惨烈的火车灾难,却因吃瓜群众而被载入史册



此外,当时相关部门也没对救援人员事后的心理进行指导,没有关心他们在这之后可能造成的心理创伤。


虽说当时人们对灾难的社会心理反应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当时精神病医生贝弗利·拉斐尔借此机会进行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以记录格兰维尔铁路灾难的心理影响。


据统计,参加救援的专业人员,至少有超过四分之一的人在从现场回来后,有超过一个月的焦虑、抑郁和失眠。事故之后,澳大利亚设立了国家心理干预协会(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Loss and Grief),专门对于救援人员的心理进行研究和跟踪,必要时提供支持和引导。


澳洲最惨烈的火车灾难,却因吃瓜群众而被载入史册



此次事件也让澳大利亚制定了严格的救援行动标准,避免再发生救援行动一片混乱的情况,影响深远。而在每年的1月18号,当年事件的幸存者,救援人员和死难者家属,都会来到新建的博尔德街天桥上,向桥下的轨道投下83朵玫瑰,悼念死难者。


令遇难者家属和幸存者难以释怀的是,他们迟迟没能得到当地政府的正式道歉。直到40年后的周年祭之际,当地政府才愿意下达正式的书面道歉文件。可是这能给亲身经历者带来多少安慰呢?


澳洲最惨烈的火车灾难,却因吃瓜群众而被载入史册


Granville rail disaster .wikipedia.on 21 February 2020, at 12:39 (UTC).

Granville: The rail disaster that changed Australia 17 January 2017。BBC.NEWS

【专题】澳洲最惨烈火车事故40周年祭 2017-01-18 来源/澳洲新快网 編輯/柯梅品

GRANVILLE – THE UNTOLD STORY Mike Hickey, Life Member PWI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66991-1222247.html

上一篇:海鸟将蝙蝠反复扔海里折磨,动物会享受虐杀的快感吗?
下一篇:用臭脚和腋下的细菌做芝士,让你尝到偶像最私密的味道
收藏 IP: 123.197.16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5: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