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oguanzh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aoguanzhong

博文

中德文化交流的桥梁——悼念《华商报》总编修海涛

已有 7475 次阅读 2021-8-26 23:31 |个人分类:报道|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P1070488.JPG488,修海涛与中国驻德大使和德国朋友在一起

P1070490.JPG490,华商报一瞥

P1070492.JPG492,《小镇德国》

 

作者 高关中(德国汉堡)2021/8/25

微信上传来一个噩耗,8月23日晚德国《华商报》总编修海涛,因病逝世,终年65岁。这个年纪放在古代早已过了一个花甲,可谓长寿;但是放在今天,让人有英年早逝的感觉。他的音容风貌,不时浮现在眼前,我深感痛失挚友,深感这是德华媒体,乃至德国侨界的重大损失。

修海涛1957年8月2日出生于山东青岛附近的即墨,也就是战国时期齐国名将田单用火牛阵大破燕军,重振齐国的地方。修海涛特别喜欢历史。1977年恢复高考后作为第一届大学生考进山东大学历史系,一年后考取同校世界中世纪史专业研究生,是改革开放后最早的研究生之一。1981年底获硕士学位后到北京工作,1987年初留学德国,研究欧洲历史。

90年代,在德国发生了所谓的“狗肉事件”,德国的《图片报》(Bild)哗众取宠,报道德国的中国餐馆贩卖狗肉,这则报道其实是荒谬而且错误的,但是却引起德国人普遍的不满,也使得中国餐馆的生意一落千丈。因此修海涛便和侨界朋友共同向《图片报》抗议并要求道歉,更正。经历过这个事件,他感觉到华人需要一份报纸来维护华人整体的形象,来沟通在这里的华人和他们家乡的华人,中国人和德国人,华人和德国主流社会。

秉持着这样的信念,修海涛在1996年开办了华商报,任社长和主编。办报生涯中,修海涛深刻地体会了前人的说法:“如果你要一个人破产,就劝他办份报纸。”。他这一路上遇到的困难很多,首先当然是经费问题。报纸的经费主要来自广告收入。

华商报是以半月刊的方式出版,每期64页,每次出版2 万份,读者可以在150个以上的发行点,如中国食品店,餐馆,旅行社,中文学校,免费索取,或在火车站,机场,大城市的书店内购买。网络时代纸媒越来越不好做。德国其他华文报纸如《欧洲新报》(2004-2019)、《欧华导报》(1999-2019)都停刊了,而《华商报》一直坚持办报25年,出版500多期,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

办报经济上靠广告,但报纸的生命力要靠准确的新闻、富有内涵和文采的文章。修海涛不仅亲自撰写了大量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评论文章。而且还鼓励文学爱好者写作,为德华作家们开辟专栏,使报纸成为华人华侨爱不释手的读物。

今天整理书房,正好看到几份旧报,从中可以窥见《华商报》的概貌。在中德交流方面,有《中德产业和技术合作的新高地》,报道德国工业4.0中国巡讲报告会;有《中德汽车论坛》、《北威州和重庆双向投资会议》、《中德高校签订跨界跨学科国际传播协议》等报道,有《小荷尖角中秋夜——汉堡中国孔子学院中国民乐团》的介绍。《华商报》还刊登了德国驻华大使柯慕贤的文章《德中建交45周年:两国关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密切程度》。

在侨界活动方面有《德国侨领谈参加抗战胜利纪念日阅兵式观礼的感想》,《龙腾杜塞,中国节侧记》,《纽伦堡中文学校秋游过国庆节》等。还有中欧跨文化交流协会“走近德国”系列文章,德华作家专栏“悦读德国”、“子初物语”、“青青随笔”、“德国内外”、 “恩丽文化之旅” ,侨二代周磊的专栏“深度德国”等等。

欧洲华媒中,《华商报》修海涛总编最重视与读者的沟通、与作者的联谊,早在2010年就在德国西部的蒙绍(Monschau)举行了首届读者作者编者联谊会,次年又在南部的弗莱堡欢聚。2015年选在北部的巴特皮蒙特举行第三届联谊会,以后年年举办,2016年在黑森州富尔达附近的Lauterbach镇;2017年在下萨克森州的乡间小镇Heyen;2018年在莱法州的Traben-Trabach,最后在科布伦茨吃中餐,大家尽欢而散,相约来年见面。果然2019年修海涛总编和麾下几员得力干将竭尽心力,又组织了一次联谊会活动,再次为大家创造了零距离面对面的交流机会。这是一个重会老文友,结识新朋友的平台。我2011年开始参加联谊会活动,就在那次联谊会上第一次见到敬重已久的修海涛总编。很多作者的文章,我都读过,钦佩不已,但不认识作者,在联谊会上可见到真人啦!正如修海涛主编所言,以前大家都看过“鸡蛋”,而联谊会能见到“下蛋的鸡”。

修海涛总编学识渊博,温文尔雅,待人亲切。对于欧洲历史人文尤其熟悉,记得有次德华作家徐徐主编《小镇德国》,我写了一篇《弗利德利斯鲁:徜徉在俾斯麦森林镇》,发给修海涛,请他把把关,没想到他不仅看了文章,还拿出一篇他自己早年的作品《李鸿章在此造访俾斯麦》供我参考,后来这两篇文章都收进了《小镇德国》。这本书由北京红旗出版社出版,德国国家旅游局长亲自写序。全书的20多位撰写者,几乎都是《华商报》的作者。

修海涛总编特别珍视与文友们的友情,大家虽然都在德国,毕竟天遥地远,并不能常见面。他住在法兰克福,距汉堡上千里,每当举行“中欧论坛汉堡峰会(两年一次)时他会来汉堡采访,在百忙中总是邀请汉堡的文友们聚一聚。2018年那一次,他还带着我作为记者采访了那年的峰会,见到了欧盟、德国和中国前来与会的领导人,这也算是一段经历吧!国内要是有侨办、侨联组织的活动,他也大力推介文友们参加,记得我去参加过在甘肃天水举行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在福州举行的海上丝路国际旅游节。当然参加活动一定要写稿啦!

翻着当年的《华商报》睹物思人,叹息修海涛主编离开了我们。他即使在重病期间也不忘他一手创办、经营了四分之一世纪的《华商报》,7月初把报纸交给了多年的同事曹晴,由她继任主编。衷心地希望《华商报》继续兴旺,做好中德文化交流的桥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32375-1301580.html

上一篇:墨西哥壁画三杰——里维拉,奥罗兹科和西凯罗斯
下一篇:寻访伽利略的踪迹
收藏 IP: 95.112.1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8: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