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人生◆品味科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xiuzhou 中国科学,从此他将伴我一起生活!

博文

这次是真燃 | 湍流燃烧建模新进展

已有 2470 次阅读 2020-4-2 11:31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燃烧,是一种具有强烈的非线性与时空多尺度特征的化学反应,这一特征也正是求解湍流燃烧问题的根本性挑战。迄今为止,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湍流燃烧模型,包括火焰面类模型,概率密度函数(PDF)类模型,条件矩封闭(CMC)模型,以及涡耗散概念(EDC)模型等,但这些模型在构建的物理基础及封闭的合理性方面一直没有令人满意的方案。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王利坡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张健课题组合作,在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上发表了题为“Non-premixed turbulent combustion modeling based on the filtered turbulent flamelet equation”的研究论文,对湍流扩散火焰模型提出了新的思路。文章发表于2020年第4期,页码为244711。

在大涡模拟(LES)框架下,根据滤波平均的火焰特性,研究人员推导出了新的滤波火焰面方程,并由此出发,构建了滤波火焰面模型。由于在LES概念上的自洽,滤波火焰面模型不再需要对标量耗散率的概率密度分布函数和标量脉动方差做模化,与其他燃烧模型相比,在原理上也减小了数值模拟的不确定性。

图1和2分别展示了几种常用的湍流燃烧模型与滤波火焰面模型并在悉尼钝体湍流射流火焰模拟中的结果对比。红色实线表示滤波火焰面模型(简化机理)的结果,粉色虚线表示火焰面/过程变量模型(详细反应机理)的结果,蓝色虚线表示火焰面/过程变量模型(简化机理)的结果,绿色虚线表示层流火焰面模型(详细反应机理)的结果,实心三角标为实验结果。新模型与实验结果符合更好。

640 (5).jpg

图1  悉尼钝体湍流射流火焰中主要产物H2O在不同轴向截面处的分布结果

640 (6).jpg

图2  悉尼钝体湍流射流火焰中主要产物CO2在不同轴向截面处的分布结果

该工作是滤波火焰面模型的初步应用,为LES框架下燃烧化学反应项的封闭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法。该模型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将会为湍流燃烧研究带来新的启发。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 11572330)、燃气轮机与民用航空发动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航空发动机气动热力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No. 6142702180307)和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国际清洁能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No. 201904100044)的支持。


文章信息:

J. Zhang, L. P. Wang, and Y. Q. Guo, Non-premixed turbulent combustion modeling based on the filtered turbulent flamelet equation, Sci. China-Phys. Mech. Astron. 63, 244711 (2020)https://doi.org/10.1007/s11433-019-1458-4

http://engine.scichina.com/publisher/scp/journal/SCPMA/63/4/10.1007/s11433-019-1458-4?slug=fulltext





《中国科学: 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中文版)和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 (SCPMA, 英文版)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 均为月刊。英文版SCPMA被SCI, EI, ADS等数据库收录, 2018年影响因子为3.986Q1区。中文版被ESCI、Scopus、《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收录, 以出版热点专题和专辑为主。中英文为两本完全独立的刊物。订阅《中国科学: 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微信公众号手机同步关注最新热点文章、新闻、科技资讯请添加微信号SCPMA2014或扫描下方图片关注. 

0.5m-New.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6503-1226499.html

上一篇:“复杂网络上的动力学专辑”出版 |《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
下一篇:月亮和地球
收藏 IP: 117.136.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2: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