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terlilyqd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terlilyqd 翻译--编辑--信息分析从平凡中见神奇!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科学网博客

博文

[转载]从国际著名科学期刊应对策略看开放存取运动的本质

已有 2408 次阅读 2019-4-15 14:48 |个人分类:科技杂谈|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开放存取;OA出版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江晓原;穆蕴秋

摘要:本文考察了若干国际著名科学期刊应对开放存取运动的策略。指出国际科学出版巨头对开放存取运动态度的快速转变,一些著名科学期刊采取创办开放存取子刊的方式,既保持了原有品牌,也不错过商业利润;另一些科学期刊自身向开放存取转型;而某些新创办的开放存取期刊则采取极度商业化的手法和富有欺骗性的策略。这些考察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开放存取期刊商业性质的认识,从而进一步理解开放存取运动的本质。
  关键词:开放存取 子刊 混合期刊 作者付费
  中图分类号:G231
  所谓“开放存取运动”,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在2002年发表的《布达佩斯开放存取宣言》(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及次年的《贝塞斯达开放存取发表宣言》和《柏林科学人文知识开放存取宣言》中,[1]描述了一个科学出版的乌托邦故事。这个故事迎合了人们对交流科研成果的朴素愿望,也迎合了科学家对科学期刊订阅价格越来越高的抱怨,号称要让读者不受限制地在互联网上获取文献:科研成果允许公众免费从互联网上阅读、下载、复制、散布、打印、检索、嵌入软件作为资料,除了保证内容完整性及作者署名权,其他方面不受任何约束。
  从已发表的文献看,国内不少专业人士当真相信了这个乌托邦故事。但是乌托邦故事只是宣传策略,这个故事背后掩藏着精明的商业算计。
  本文分析若干国际著名科学期刊应对开放存取运动的策略,这种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开放存取期刊的商业性质及其对学术生态的影响,避免盲目轻信,人云亦云,从而进一步理解开放存取运动的本质。
  科学出版巨头的态度转变
  当开放存取运动开始风起云涌之初,国际上某些科学出版巨头一度视之为洪水猛兽,他们认为,开放存取运动会伤害自己的商业利益。爱思唯尔(Elsevier)、威利(Wiley)和美国化学学会(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曾高薪聘请危机公关专家Eric Dezenhall,策划抵制开放存取的对策。此人以公关手段大胆著称,他收了近50万美元咨询费,给出的几条对策还未及实施,[2]风向却迅速改变了。
  开放存取期刊虽然让读者免费阅读,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着社会不再为此支付成本了。事实上,在大约一半开放存取期刊的运营中,仍然需要付费,只不过从传统订阅期刊的“读者付费”变成了开放存取期刊的“作者付费”——发表论文要先向期刊支付一笔“论文处理费用”。几大出版巨头显然很快意识到“作者付费”其实是盈利之门,对开放存取马上从最初的敌视转为拥抱。如爱思唯尔就是典型,2007年起其旗下刊物即大举发表开放存取论文,施普林格(Springer)则早在2005年就聘请Jan Velterop担任“开放存取首席运营官”,成为最先为开放存取业务设置专营部门的商业出版公司。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如今西方知名出版机构几乎无一例外都已将开放存取列为重要业务,据较新的数据,爱思唯尔、施普林格和Wiley集团旗下的开放存取期刊,已分别达到500家、530家、87家。[3]而一些新兴出版机构和期刊,则以创办开放存取期刊作为强行挤进出版市场的重要手段。这些期刊采用的方式主要有如下三种:
  1. 主刊拒绝开放存取,但创办开放存取子刊牟取利润
  自2010年起,科学界著名的四大期刊Nature、Science、Cell、The Lancet陆续创办了开放存取子刊,每篇文章的发表收费从1200美元至5200美元不等。[4]不过,非常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著名期刊的主刊,都尽力保持纸刊的“高贵血统”,尽量不染指开放存取。
  这首先是因为,这四大期刊今天的声誉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们超高的影响因子,笔者在先前的论文中已经指出,这些期刊的“可引用项数”(影响因子公式中的分母)多年来普遍呈减少趋势,因为这是提升影响因子最有效的手段之一;[5]而开放存取期刊恰恰需要以大量发文来追求利润,这与追求高影响因子的目标背道而驰。
  更重要的是,这些著名期刊的主刊和它们的开放存取子刊之间有非常明确的分工。2014年,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发行开放存取期刊Science Advances,自述规则竟是:此后“投给Science及其姊妹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和Science Signaling的稿件,被拒后自动转投Science Advances,不再进行同行评议,期刊同时也接受别的新稿件”[6]。这等于承认办开放存取子刊Science Advances就是为了让它发表被旗下订阅期刊拒绝的稿件,充分暴露出他们将开放存取期刊视为劣等刊物,其功能就是在保持主刊“纯正血统”不受污染的前提下挣开放存取的钱。
  在2017年之前,四大期刊的主刊都没有发表过开放存取论文。不过2017年,美国科学促进会和盖茨基金会曾达成协议,由基金会每年支付10万美元,Science及其订阅子刊提供10~15篇文章的版面发表该基金支持的开放存取论文,[7]这意味着Science在开放存取问题上也开始妥协了,但是2018年这项合作已经宣告结束。[8]
  除了创办开放存取子刊,顶级期刊还利用主刊的光环效应,帮助自己的开放存取子刊吸引稿件。它们迎合那些无法将论文发表在著名期刊上的研究者,退而求其次,将论文发表在与著名期刊合作的开放存取期刊上,至少也能获得一点攀龙附凤的效果。目前Nature杂志这一业务开发得最为充分,其官网上开列的相关开放存取期刊分为五类,计有90种,约有半数为SCI期刊,每篇文章的发表费用为2570~5200美元不等。[9]
  2. 传统订阅期刊的转型
  上述四大期刊已在影响因子排名游戏中高踞神坛多年,所以,采用办开放存取子刊的方法,既力保主刊的“高贵血统”不受污染,同时又不错过开放存取运动这趟挣快钱的车。而对于某些在业内名声尚可,但还远未登上神坛的传统期刊来说,就没有那么多顾虑了,可以选择更直接的方案。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是著名综合类科学期刊,创刊于1915年。2004年6月,PNAS宣布转型为“混合期刊(hybrid journal)”——保持传统投稿方式的同时,提供发表开放存取论文的选择,论文处理费每篇1000美元(现为1450美元)。混合模式使得期刊可以紧跟出版潮流,占据开放存取发表的市场份额,这也留下了足够的回转余地:如果大多数作者选择开放存取,期刊可以转型为完全开放存取期刊;如果多数作者无意于开放存取模式,则期刊仍可保持传统投稿方式。[10]据Bj觟rk整理的2009年—2012年相关数据,各大出版商大量启动混合期刊,爱思唯尔尤为突出,2009年旗下混合期刊仅68份,至2012年已暴增至1160份。[11]
  另一些订阅期刊采取了更激进的做法,不再接受传统投稿,转型为完全开放存取期刊。最具代表性者当属医学杂志Medicine,其创刊于1922年,2014年转型为完全开放存取期刊。Medicine的改革大刀阔斧,一上来就仿照开放存取期刊中的PLOS ONE,直接开启大量发文的模式:发文数量由原先每年30篇左右剧增至1500篇以上。发文标准不再强调研究的创新性,甚至可以发表结果为阴性的医学研究及案例报告。Medicine的激进策略,目前还不能明确判断效果如何,但它的影响因子已从2014年的5.7下降到了2016年的1.8。
  3. PeerJ和eLife:商业促销和宣传手法
  另一些新创办的开放存取期刊采用极为大胆的经营手法,其中尤以PeerJ和eLife两种期刊堪称典型。
  PeerJ杂志2012年启动之初即赤裸裸搬用固定收费打折促销的手段,搞“会员制”,其中“研究会员”年收费259美元,即可以无限发文。Science杂志用讥讽的标题报道此事:“259美元让科学家发文发到死!”[12]
  eLife杂志创刊之初即得到雄厚的资金支持,头十年共计投资4300万欧元。[13]一开始的做法是发表论文一律免费,但是它随后的手法让人印象深刻。
  eLife首任主编由2013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Randy Schekman担任。Schekman上任不久,即在英国《卫报》上高调宣称他的研究团队从此以后将不再向Nature、Science和Cell投稿。[14]他指责这三份著名期刊“就类似高端品牌设计师使用饥饿营销手法通过生产限量产品来维护自身品牌形象一样”,因为三刊为维护自身高影响因子而将稿件刊用率压得很低,同时还牵扯到太多科学以外的东西,诸如出版商的利益、研究者的荣誉以及基金申请等等,而这些缺陷能够在eLife这样的开放存取期刊里得到弥补。Schekman的这些言论听起来情操高尚,一时颇受媒体和科学界关注。当时中国国内对此事的报导也都是正面的。但是紧接着,当eLife进入“SCI俱乐部”之后,马上就宣布对作者收取论文处理费,每篇论文2500美元。[15]这种手法恰恰和一些商业杂志惯用之法如出一辙,况且著名期刊对稿件甄选严格,本属正道,所以Schekman对三刊的指责也站不住脚。
  此外,PeerJ和eLife都在创刊后很快就进入SCI,这也未尝没有引人遐想之处——许多期刊奋斗多年仍然进不了SCI。
  必须认清开放存取运动的本质
  所谓的“开放存取运动”,兴起至今已有20多年,但它许诺的科学出版乌托邦降临了吗?在能够收费的开放存取期刊那里,只是从传统期刊的“读者付费”改成了“作者付费”,而作者付费使期刊得以规避几乎全部的财务风险。所以这个运动的结果,只是越来越多的开放存取期刊给大出版集团提供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但是另一个问题更值得警惕。因为开放存取期刊带来的利润,绝大部分是靠发表低端论文甚至垃圾论文而获得的,而急剧增长的开放存取论文,使得科学发表的学术标准大幅降低陷于混乱。至于那种“259美元发到死”的期刊,简直就是在颠覆“发表”的基本意义。事实上,海量的开放存取低端论文恶化了学术生态,却几乎不会召来真正有意义的读者(很难设想严肃的科学研究者会阅读这些论文)。现实形成了对《布达佩斯开放存取宣言》中乌托邦叙事的辛辣讽刺。
  综上,笔者认为:“开放存取运动”是一种极具欺骗性又极度商业化的乱流,如果“国际科学共同体”对此还有一点抵抗能力或某种自我修复能力的话,开放存取期刊终将盛极而衰,科学期刊应对此保持理性,没必要盲目“与国际接轨”而去趟这滩浑水。
参考文献
[1]“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EB/OL].(2002-02-14). 
http://www.budapestopenaccessinitiative.org/read.
“Bethesda Statement on Open Access Publishing”[EB/OL].(2003-06-20). 
http://legacy.earlham.edu/~peters/fos/bethesda.htm.
“Berlin Declaration”[EB/OL].(2003-10-22). 
https://openaccess.mpg.de/Berlin-Declaration.
[2]Jim Giles .“PR’s‘pit bull’takes on open access”[J]. Nature,2007(1).
[3]Beata Socha.“How Much Do Top Publishers Charge for Open Access”[EB/OL].(2017-04-26). 
http://openscience.com/how-much-do-top-publishers-charge-for-open-access/.
[4]江晓原,穆蕴秋.“开放存取运动”:科学出版乌托邦的背后——Nature实证研究之六[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6(3).
[5]穆蕴秋,江晓原:不公平游戏:“两栖”SCI刊物如何操弄影响因子——Nature实证研究之四[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4(2).
[6]http://www.sciencemag.org/news/2014/02/aaas-launches-open-access-journal.
[7]http://www.sciencemag.org/about/aaas-and-gates-foundation-partnership-announcement.
[8]Richard Van Noorden. Science journals end open-access trial with Gates Foundation[J]. Nature,2018(7).
[9]http://www.nature.com/openresearch/publishing-with-npg/nature-journals/.
[10]Bo-Christer Bj觟rk. The Hybrid Model for Open Access Publication of Scholarly Articles–a Failed Experiment [J].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2. 63(8).
[11]DC Prosser. From here to there: a proposed mechanism for transforming journals from closed to open access[J]. Learned Publishing , 2003 , 16(3).
[12]http://www.sciencemag.org/news/2012/06/new-open-access-journal-lets-scientists-publish-til-they-perish.
[13]Ewen Callaway. Open-access journal eLife gets 25-million boost[N]. Nature News,2016-06-01.
[14]https://www.theguardian.com/science/2013/dec/09/nobel-winner-boycott-science-journals.
[15]Declan Butler. Open-access journal eLife to start charging fees[J]. Nature,2016(9).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_LMwIZhA2H3PCOur0saddA


相关链接:科学出版乌托邦:从开放存取到掠夺性期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4423-1173420.html

上一篇:Journal session in International Mountain Conference 2019
下一篇:表格编辑实例 (1)
收藏 IP: 210.75.233.*| 热度|

1 李升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5: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