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算故我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tanb

博文

中国论文数量跃居世界第一有感

已有 6441 次阅读 2018-3-9 14:18 |个人分类:大学观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最近又有谈论文章数量的报道*,特别是今年中国出产的论文数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

链接中的报道提到“为发文章而发文章”的现象,认为由此导致很多“垃圾文章”。我不主张发太多文章。记得2016年带研究生的时候,涉及到“打靶法”,查文献的时候发现一位台湾学者,论文出产量极高,是高引文作者之一。他把李群方法引入到这个问题的求解当中,写了N多文章。据他所在的高雄大学介绍,该教授平均每周发表一篇文章(每篇9页左右)。

.

我们花了一段时间,掌握了他提出的一种方法,但发现并不适用于手头的问题,后来就搁置了。我们自己想了另外的办法解决手头的问题。那位作者发表了480+文章,谁也不可能一一查看他写的文章。看了几篇,大体上都是从一个框架出发,考虑不同类型的微分方程(并非所有类型),变化出各种不同的花样。象这种情况的高引,更多的是广告效应。但并不影响该作者受到学校的表扬。不能否认,该作者每天伏案写文章,堪称“勤力”,但不大可能做到“深”。发表频率高,意味着课题的确定性大。

.

从某种意义上讲,凭借自己的头脑、不偷不抢不作弊,谁爱发多少文章,属于“个人自由”的范畴,外人无权干涉。其实每个作者都是他所属类型的“代表”,同类型作者就是peer,怎么评价是他们自己的事情。只不过数量多,显示度肯定会大一些。

.

但说到类型,不同的类型之间也会存在档次的差别,关键看追求什么。我认为必须盯住“显赫”的问题,并致力于彻底而最终的解决,这样就有可能达到“显赫”。你要在有生之年至少抓住这么一个问题,并且完满地解决它。然后,你可以做一件所有人都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哪怕以失败告终。或者,你也可以转做一直想做,但没有功夫去做的事情,只是为了自己高兴。

.

对于国内的学者而言,由于长期处于资源封闭/垄断的状态,后来有了资源,兴奋之余也难免落入另一个陷阱,或可理解。人们经常说美国学术发达,但那也是少数人的发达。多数美国人也一般,就像任何地方的多数人那样。

.

作为数学人,不管多难的猜想,都应该去碰一碰。然后从中选择一个当真地做一做,花个十年八年,总会有所进、有所悟,因为成败真的是很难预料的,正如电影《至暗时刻》的片尾所言 —— Success is not final, failure is not fatal: it is the courage to continue that counts.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5774-1103035.html

上一篇:“我不写教学大纲,我就是教学大纲”
下一篇:文章多或许不是坏事
收藏 IP: 223.11.180.*| 热度|

13 李颖业 徐令予 杨正瓴 张忆文 王庆浩 张操 徐耀 张云 朱晓刚 周春雷 王兴民 hmaoi ncepuztf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22: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