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ciaShi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liciaShie

博文

“防御”及咨询实务

已有 3517 次阅读 2017-2-8 22:58 |个人分类:咨询札记|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作者:谢 丹

本文就心理咨询中常见的“防御”概念作理论流派上的分类或解释,进一步结合咨询实践阐述对“防御”的处理,重点不在于“防御”概念的比较与分析,而是借此机会诉诸笔端自我反省、抛砖引玉期待更好的建议。

 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的技能、知识结构、人格和价值观都有可能对建立有意义的咨询会谈产生积极的促进,也有可能形成障碍。在一些咨询中,心理咨询师较容易从外显行为上识别出来访者的“防御”。来访者防御风格在咨询中所造成的风险及其流露的脆弱性,对心理咨询师而言,与其说是挑战和机遇,不如说是我们需要与来访者共情去探寻生命的意义:如何忍受艰难的经历,以及如何在痛苦中成长。这一点,对于心理咨询师,也是同等重要的。

一、防御的定义及其内涵

 最早提出“防御”概念的是西格蒙·弗洛伊德,是指人在精神受干扰时用以避开干扰,保持心理平衡的心理机制,它常在无意识状态下使用。防御有如下几种表现形式: 压抑、升华、替代、拒绝、反应生成等。防御至少和以下三个层面的内容相关:

1、在来访者的潜意识或意识中,某些事情暗含着风险,可能会造成威胁,至少在过去曾是一个潜在的风险或攻击;

2、它表明在来访者内心构建的世界里,一些事情是脆弱的,但也是非常重要的、值得向往或者有价值的,但目前它仍可能是危险的、禁忌的;

3、基于以上两点,来访者采取防御机制是一种必要的自我保护,能够减轻或缓和来访者所认为的风险,不管这种风险是真的存在还是假想。

心理学理论流派的多样性,同样体现在对于“防御”术语的概念多样性上。认知行为学派认为,“防御”来访者在表达某种程度的“不依从”,他们认为

来访者正是通过不合作来表达抗议,比如说希望咨询师重新理解他们,期待咨询师对他们的问题作出更详尽、更符合他们预期的解释(笔者注:这一点,在中国集权文化的背景下,特别具有咨询效果,因为心理咨询师具有较高的权威性。)

  强调“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学派倡导的是“真诚、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在这样的原则指导下,当来访者出现防御时,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会认为防御的出现,既是必要的,也是促进个体成长的良药。在概念的解释上,人本主义更侧重用“虚假的自我”来形容所谓的“防御性技术”——一个人否认或歪曲自己的生活经历,并且把这些经历重新表达成另一个版本,即来访者表现出来的自我概念,这个概念反映出个体对外在世界中有条件的价值观的内化,而不是来访者有机体的真实自我。

 基于社会学的建构主义者,对自我的诠释不同于人本主义学派。因此,建构主义学派认为,没有绝对意义上的自我,只有不同版本的自我,或者是相对而言的“真实自我”。在咨询的过程中,来访者出现的防御,体现了其生活中相对无能的某种状况,这种防御仍然是有意义的。

 当下盛行的依恋理论则提出了更为复杂且具有防御功能的不安全依恋模式。依恋理论认为,不安全的依恋模式是婴儿为了应对特定的养育类型而产生的策略,这种策略既是适应性的同时又是防御性的。作为亲属和早期的情感平台,为婴儿提供了心智化和情感调节的空间,对儿童大脑的发育非常重要,持续而深远地影响儿童成年后的情感认知能力和自我结构。在咨询室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病态的防御过程,通常涉及早期发展中遇到的威胁相关,比如说生存威胁、被遗弃、被严重地忽略,或者情感及躯体虐待相关。

 概言之,心理学流派对防御概念的描述不同,对咨询中出现的防御性问题也会有不同的态度。本质上,心理防御机制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发展出来的适应性功能,保护个体远离威胁。防御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理咨询师咨询技巧的敏感性和社会知识的广博性,以及心理咨询师对咨询的概念化能力。

二、对防御的咨询态度

在咨询实务中,面对来访者的防御机制,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咨询师需要从一个更广阔的角度去看待咨询,才能在不同的防御概念之间做出训练有素的、符合来访者个体独特防御机制的选择。这涉及到咨询师对防御的态度:

如果来访者的防御机制涉及到咨询中回避咨询师的面质、不完成布置的家庭作业、采取故意的行动和选择影响咨询的进度和质量,那么,这对咨询师的启示是重要的,不能简单地归结为防御策略,在某种情况下,它更是来访者沟通和表达的另一种方式:来访者发现咨询师不能为其减轻痛苦,双方需要重新对咨询目标进行修正。

有的咨询师会选择忽略防御,或者是尽可能地阻止防御的发生。比如说,当来访者迟到时,咨询师会不去责备来访者或与来访者探寻迟到的原因,而是尽可能地利用余下的时间进行咨询,或者与来访者商量更灵活的咨询时间。

如果咨询师把迟到理解为一种防御的话,那么,咨询师至少可能选择两种态度:一是咨询师感受到愤怒,回应了来访者的迟到。二是咨询师采用一种更温暖更有建设性的态度对待来访者,让来访者体验到不同的感受。

笔者认为,防御是心理咨询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事情,无论来访者何种形式的防御机制,这都取决于心理咨询师在多大程度上为来访者提供了“抱持的容器”,或者说让来访者体验到了咨询的核心条件:温暖、共情、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真诚一致。归根结底,是心理咨询师的人格及职业素养决定了来访者防御、阻抗的消溶与否。

三、实务:作为反馈与机会的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曾认为来访者缺席的现象是极具意义的(Freud,1910)。当来访者对当前的咨询变得漫不经心,或者迅速而平静地对待咨询师的询问,比如他们的童年,现在与伴侣及孩子的关系等等,排除首次咨询时的不安外,这也为咨询提供了下一步的假设:

l       是什么让他们应对困难?情绪强烈无法克服,还是重要问题过于敏感?遗漏的重要信息是什么?

l       咨询师能否把防御作为资源,对真实的情况进行探索,还是选择让咨询徘徊在不相干的问题上,假以时日让来访者逐步解除防御?

如果只是作为反馈,咨询师可以理解为来访者需要克服与咨询师语言表达能

力、思维概念上的差异,甚至时中国文化下,大部分来访者对心理咨询的不知情所致。这时候,咨询师需要重新与来访者阐述咨询的要义与目的,重新定义咨询目标,这一步骤需要以来访者为中心来订制,即使是儿童青少年咨询也不例外。

 大部分情况下,笔者遇到的是第一种情况居多,在此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需要对心理咨询双方的责任与权利等相关要素作出平直而简单的阐述,让来访者明白心理咨询的作用是什么,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区别在哪里。作为一种科普过程,是大多数执业心理咨询师在面对首次咨询的来访者时,必须要深入沟通与交流的首要环节。这对后期的心理咨询工作联盟的成败与否至关重要。

作为机会的防御机制,意味着心理咨询师充分利用来访者提供的任何资源,包括防御机制在内,去接近来访者内心的脆弱,即使是来访者最初委婉的拒绝,咨询师仍视防御为一种建设性的交流手段,带领来访者去经历他、她曾经无法承受、但却深受其苦的经验、事件或重要的人物。实践上,美国的催眠大师米尔顿·埃里克森提供了典范。他经常接近阻抗,而不是克服或者忽略阻抗(笔者注:阻抗是防御的一种特殊衍生形式)。如果他发现来访者总是证明他对某事的看法是错误的,那么,埃里克森就会给来访者提出治疗任务:证明他的错误,以使来访者缓慢地发生改变。

从笔者的角度看来,防御既是咨询师陪同来访者重拾信心的过程,也是咨询师自我督导的工具。咨询室是一个舞台,在这个空间里,来访者会再现他、她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世界建立关系,产生心的联结,然后打破联结、受伤并退缩的过程。从这个角度看,防御具有积极的修通功能,来访者的人格在这个修通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平复和发展。对咨询师而言,防御会让咨询师体验到多维度的情绪,甚至感受到失败的回应,甚至不能从这种直接的回应中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这时候,咨询师要反求诸已:

l       “如果我是来访者,面临这样的情况时,我的体验和感受是什么?我希望他人对我说什么、采取什么行动?我希望自己对他人说什么或者采取什么行动?什么言语、行动是来访者可以接受的,什么行动与言语是来访者无法接受并最终造成今天这一局面的?”这需要咨询师与来访者去确认过去从没有得到过确定的原因。

l       咨询的过程,也是咨询师产生共情的过程。在咨询中,咨询师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它为来访者提供了一个相当不同的榜样来纠正过去的体验,重新发展出新的认知。正因为如此,咨询师面对来访者的防御机制时,需要去回溯自己的成长过程,反思和比较与来访者体验的不同,从而理解来访者在生命过程中的经历,并进一步区别来访者的情绪、咨询师自己的情绪根源。因为要和来访者产生一个协作性的工作联盟,咨询师对防御的回应,将直接影响到来访者对我们的信任。

在本文结束之前,笔者想再次强调的是,防御本身并不是问题,它既是心理进化的结果,也是保持社会-心理-生理的必要手段。它在心理咨询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甚至有治愈的功能。如果我们心理咨询师始终对防御的过程、首次起因、解释等保持敏感而不带偏见的关注,始终能够对来访者心中存在的防御保持客观而中立的态度,在咨询理论的支持下,负责任地实践防御的咨询理论。这对于心理咨询的治愈极有帮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296556-1032416.html

上一篇:论亲密关系:医不治已的医生
下一篇:认识焦虑的意义
收藏 IP: 110.52.21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21: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