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ciaShi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liciaShie

博文

【春晖心理:成为你自己】被边缘化的情感教育

已有 3675 次阅读 2017-2-15 11:05 |个人分类:咨询札记|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摘要】情感教育与“联结”有关,它联结到人的情绪,联结到个体的喜悦、惊奇和创造力,进而影响成人后的人际交往、家庭关系和职场成效。情感教育是促进人格健全发展、自我实现的必要途径。良好的教育不仅需要丰富个体的知识,也要调动个人的心理动机、激发潜能。

人类精神的发展本质上是关系的,心灵的材料多半是“关系的内化”,而情绪则是关系失衡的首要产物。正如弗洛伊德所说:“情绪是性格实现平衡的潜在干扰项。”作为一个强调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待来访者的心理咨询师,笔者始终关注来访者作为个体,在世界上整体性的存在,尤其是理解并表达个人感受的能力。

随着心理咨询室来访者年龄的低龄化趋势,笔者感觉到下一代从比上一代更加容易受到情绪的困扰,他们更孤独、更紧张,更容易担忧,也更冲动和具有侵略性。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为满足现代工业化发展而设计的标准化教育体制、功利性的拼爹家庭教育、全社会基于市场经济“理性人”假设的文化使得情感教育的边缘化。

重要的是激发,教育并不等于学术

众所周知,19世纪的工业化普及,对大规模的公共教育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欧洲和北美的教育系统是基于现代化工业经济的劳动需求而设计(以制造、工程及建筑、采矿和钢铁生产等相关行业为基础)。在通常情况下,教育模式象一座金字塔,基层是庞大的基础教育,然后步步收缩的高等教育,大多数年青人在16-18岁就完成了全日制教育,仅有一小部分继续接受高等教育,成绩优秀的上综合性大学,其他人则上职业学院或理工学院。

所有的孩子们都如同工业社会的标准化流程一样,最重要的共同点就是他们的“出厂日期”——小升初、中考、高考。每一个阶段都是标准的时间、标准的课程、标准的考试管理运营,孩子们从一个教育阶段进入下一个教育阶段,从一个学科进入另一个学科,从一个课堂奔向另一个课堂,面对不同的老师、同学。。。。。。我们的教育系统是按照线性的原理来设计,假设每个阶段孩子们都完成学习后,整体的效果就可以被理性地预期,尤其是完成大学学业后,不管他们面对的是什么样的世界,他们都能应付自如。我们的教育系统,很大程度上是为经济系统服务。工业系统的标准化、机械化渗透到教育系统的每一个环节。但人的生命、生活是以完全不同的原则运行的。对人性发展的忽略,是教育系统产生问题的根源所在,尤其是很多初入职的年青人,甚至还没有进入工业系统的中学生、高中生就已经表现出严重的社会“适应性”不良。这在心理咨询室比比皆是。

人的内涵远远超过学术或非学术的界定,智力包括诸多方面,但衡量人的标准不是以学术标准来选拔人才。智商和情感、直觉、想象力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智力组合,在视觉智力、声音、运动、数学思维等方面各有强项。如果我们不能通过教育、培训发展孩子们的全方位的能力,那么有些人,甚至大部分人都将永远不知道自己的能力所在,也就无法真正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这些都是无法通过现行的教育体制实现的,因为我们的教育专注于学术智力和学科的区分与等级划分,它无法让人对自己的潜在力量和真实身份产生认同。

我们要承认,人生并不是一场学术活动。一方面,教育是传道、授业和解惑,另一方面,是一个提供学习和反思、传授公民责任和参与感,激发个性化和社区、公共利益结合的公共环境。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兴趣和学习风格,以什么样的方式教育他们,必须要调动他们的能量、想象力,并与他们的学习方式相契合。那么,在学习过程中,对困难的克服恰恰在于对情绪的掌握,也就是情感教育。当代教育体制的核心是师生关系。在心理咨询室里的孩子们普遍感受到的是:混乱的学校,包括老师们并不真正关系自己。笔者承认,他们的感觉是对的。甚至,他们私下认为,即使是父母也更关心他们的成绩胜过他们自己。

情感教育是什么?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肯·罗宾逊曾提出三个论点:

一、个人:发展学生的个人才华和情感;

二、文化:加深他们对周围世界的理解;

三、经济:为他们提供谋生所需的技能,让他们具备经济生产力。

如果家庭、社区、教育系统和整个社会能够创造出一个让孩子们觉得安全而

又有挑战的地方,让孩子们真正为自己的教育负责,学校的老师、指导员和父母亲能够真正花一些时间去了解孩子们,根据他们在思维、心灵和行为上表现出来的习惯(只有这些才能真正反映出真实的评价)而不仅仅是学业水平。那么,我们的孩子会在教育体系中获得深刻的价值感,获得切实的关爱和赏识,以及对学习流程与同伴交流与协作的信任感,才能具备坚忍不拔的精神,去迎接未来生活中的巨大挑战。

经济人假设:对自然人情感的边缘化

创造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也是人实现自我发展的动力。它涉及许多不同的心理机能。创造力的获得,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智力过程,情感、直觉、感受、预感、想象潜意识知觉和假设在创造性工作中扮演着核心角色。

18世纪和19世纪的启蒙运动、浪漫主义对理智和情感作出了明确的划分,自然科学排斥感觉、直觉、价值观和信仰等无法实证、定性定量测量的因素,人文科学也排斥类似宗教思想和一切超验形式的内容。这些唯物主义者的诉求,对全世界的信仰体系、思维方式、人类社会行为系统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例如,充斥全球的市场经济,基于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就是理性主义对自然人类情感边缘化的体现。

相比于理性人——用最少的代价追求最大的经济回报,自然人采取截然不同的假设:每个孩子天生都是独特的,他们拥有内在的才能和情感。教育的作用是引导素质,启蒙孩子们内在的潜能,而不是用成人世界的价值观、知识去“灌输”。自然主义教育的假设是基于以下理念:

l       教育应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关注他们的学术能力。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感受、生理发展、道德教育和创造力。

l       对自我的认识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一样重要。探索个人感受和价值观至关重要,也是人发挥想象力、表达自我的机会。

l       老师的主要作用之一是,激发每个孩子的个性。

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是一种自我实现的过程。近300多年来,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先驱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玩耍和创造力的重要性,比如雅克·卢梭在其著作《爱弥儿:论教育》中论及教育要能珍视童年、不对青少年强加成年人的价值观等等。自然人教育强调富有情感的生活,培育自我表达和创造力的拓展。

从心理学的角度,人在与世界及自己的关系中感到分裂的话,那么他是无法完整地体验到世界,就会对世界感到绝望,对自己感到无助。这正是大多数来咨询室求助者的主观感受。人,只有从主观上对自己感觉真实,感觉是存在的,那么,他才能够在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对自己的认知之间,产生健康而积极的感觉,它是一个涵盖极为广泛的主观状态评估,成功时快乐,失败时沮丧等等。我们对人、对事、对自我的感觉是复杂的。种种不同的感觉在生理上产生不同的感受,进而产生不同的行为后果。研究表明,情绪的反应根源深藏于大脑最早、最先得到进化的杏仁核,它是大脑边缘系统的一部分,它们参与控制的是无意思思考过程的固定反应和运动。理性和抽象的高级思维能力是大脑最晚阶段才发展起来的,大部分人整个神经系统的发育完善要持续到28周岁左右。

我们要承认的是,成长和成熟,并不意味着要压抑情感,或者是无视情感的重要性。在意识的复杂生态中,情感指引着我们每一步的决策。理智与情绪的平衡,对人格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而这恰恰是我们的教育系统所忽视的方面。学步期和青春期两个至关重要的发育阶段,充满了失控的环境与人,充满了动荡的情绪和心情的巨波动。于是,孩子们为学业成绩而情绪失控、家长们为孩子学校学业成绩与行为失控而情绪失控。。。。。。对情绪失控后的“为所欲为”,核心是缺乏对失败、挫折、自控力、意志力等的正确认知,以及对自我感受、激情与渴望、表达自我欲望和创造力的驽钝。这些,都是我们家庭教育和公共教育系统所忽略或者缺乏的因素。高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的是制式的语言和逻辑运算,但它绝对不是成功人生的绝对范式。成功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发挥天赋,它关乎创造力和激情:你在做自己热爱的事情。

给笔者印象最深刻的一次青少年咨询发生在几年前的冬天,那个孩子对笔者说:“谢老师,我最近逃学不读书并不是别的,因为只有拿到好分数后,爸爸妈妈才让我玩那些积木。虽然我已经很大了,可是只有拼装这些积木时,我才觉得是我自己。可是,爸爸妈妈却认为我幼稚可笑。他们对我的打骂、嘲讽,加剧我对学习的厌恶感。我觉得他们根本就不懂我。他们爱打麻将,和我爱玩积木有什么不同嘛?!我反感他们,所以我就用逃学来抗议。其实,我很怀念学校和同学的。”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了父母动机和孩子学习激情的不同。激情是个人价值观的表达,正面的激情意味着对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热爱是驱动行为的关键动机。心理学上有个术语叫“心流(mindflow)”是形容人彻底投入激情、直觉和创造力的沉浸体验。当一个人将自己的热爱、天赋发挥到极致时,一般都会获得正向的回报。在这个案例里,我们可以看到,成人的价值观是如何扭曲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并最终影响到孩子的学业成长。

创新式情感教育:鼓励、识别和培养

回忆成长的岁月,我们很多人都记得那些人——他们点燃或者扑灭你的兴趣;培育你的兴趣或者践踏你的人格。有时候,他们是我们的同学同伴。有时候,他们是我们的老师或者父母。我们都不会忘记,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老师们的不经意评论,甚至语音语调的轻微变化,都能为我们开启人生的新旅程,或者让我们对未来停滞不前。

对青少年而言,除去学业的压力,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巨变,让他们会产生青春期特有的心理特质,比如说对父母亲心理封闭,对同伴尤其是异性的评价特别在意,对群体关系格外敏感。。。。。。这些都会对孩子们的求知模式产生不确定的影响。学校和家庭都只强调学业,且往往只重视一种学习模式,比如说应试技巧与技能,而忽视其他模式,这对求知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这正是情感教育所忽略的内容。

家庭是教育的第一场所,也是影响最深远的教育环境。正如优秀的老师知道如何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兴趣一样,优秀的父母更应懂得如何鼓励、识别和培养自己的孩子。情感教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鼓励

很多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创造力,缺乏信心。家长的鼓励态度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是否更多地采用开放式提问,允许孩子用自己的办法解决问题?!是否耐心地允许孩子在不同观察之间进行联系,探索事物内在的可能性与不确定性?最根本的一条是鼓励孩子们相信自己的创造潜力,即使遇到错误、外界的打击与挫折、走错了路,进入死胡同,也能够灵活应对,而不仅仅是以对错或成败评价孩子的行为。然后,再培养他们再尝试的信心。

识别

家长们识别孩子的强项,比如兴趣和爱好,天然禀赋等等,是培养孩子创造性的第二步。它包括了对特定工具的热爱,对特定素材的强烈感受与兴奋,对特定事物的想象力和不同凡响。识别孩子的创造力,就是帮助孩子们找到自己的强项,搭建起他们通向自己天赋的桥梁。

培养

家长们的第三个任务就是培养孩子们独立从事创造性事物的技能,它包括拥有信心、思想独立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家庭教育和公共教育的目的都是促使孩子们能够有效地应对未来会出现的问题,深化和扩展孩子们对自己及世界的认识,因此,家长们应鼓励孩子们对未来的不确定采取开放的态度。

作为公共教育的一部分,笔者建议家长们在情感教育上,更多地遵循以下的目标:

l       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评价不批评;

l       尊重孩子内心的直觉,鼓励他们依循直觉去探索;

l       允许孩子对成人的观点进行批判、推敲;

l       强调严谨的科学与人格魅力在家庭教育里不可或缺;

l       培养审美意识,赋予人文、艺术和体育和科学同等重要的地位和资源;

l       重视大胆不羁、提供活泼、动感、意外、不确定和俏皮等特质的家庭环境。

“个人成长的两大试金石是个性和真实性”。那么,与自己在情绪、身体或

者是感官上的沟通与联结,都是真实自我的展现,这与个体天生的优势和创造力,有着必然的联结。这提醒我们的父母,培养你的孩子具备这种情感联结能力,再结合他们自身的才能、热情和独特的个人潜力,他们将无往而不胜。    


                                             谢 丹

                                            2016年4月20日 20:13

                                             于朴拙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296556-1033771.html

上一篇:认识焦虑的意义
下一篇:【春晖心理:成为你自己】PROS and CONS :性的两难
收藏 IP: 110.52.21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6: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