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qdai 上海大学教授

留言板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留言 登录 | 注册


IP: 117.94.100.*   [512]yanan2015   2014-8-15 00:26
老师您好!可否指点一下“假说”性质的论文如何写作呢?因为目前没有实验仪器和条件,只有根据已有原理及他人实验的间接推理。谢谢您!
我的回复(2014-8-15 08:36):我本人缺少这方面经验,仅就所见所闻说一些想法:
1)“假说”型的论文较难发表,需要同行编者的慧眼,要做多处碰壁的准备;
2)如果你认为论文已达到一定的水准,不妨以“short communication”或“letter”的形式投给各种档次的刊物。我在1997-2012年期间担任《上海大学学报(英文版)》主编时多次发过此类论文,规定不经过常规审稿,由4位正副主编认定可否发表,效果还不错(可惜此刊已停刊、转型了);我在北京的一位老同事,现定居美国,想发展相对论,有实验设想,但难以实现,就在国外的物理学杂志上发了论文;
3)花吃奶的力气把文章写好,尽可能把道理讲清楚;
4)目前似乎有门槛较低的网上刊物,你不妨调研一下,看有无可发表之处;
5)可在自己的博客上亮相,看看反映。
我想,此类论文有“立此存照”的意思,只要不是明显地荒谬的,应该有露面的机会。
以上想法仅供参考。
IP: 71.79.242.*   [511]李兆良   2014-8-14 19:20
请看我的博客,关于六百年历史错案的侦破,与科研方法很有关系。
IP: 211.142.197.*   [510]卢东强   2014-8-10 21:19
8月16日(周六)下午1点到3点,
上海延安中路1000号上海展览中心,上海书展上海大学出版社展位【西一馆二楼W16-2展位(靠近展览中心3号门)】,戴世强教授现场签名售书《科研方略十八讲》


交通:地铁二号线或七号线至“静安寺站”(8号口)出后步行可达
公交———20、24、37、921、206、48、49、71、127路
我的回复(2014-8-11 07:53):谢谢!
IP: 183.140.237.*   [509]吴国超   2014-7-25 21:42
谢谢戴老师您的回复!我将慎重考虑您提出的几点看法!
我的回复(2014-7-26 04:25):愿你诸事顺遂!
IP: 183.141.72.*   [508]吴国超   2014-7-24 10:04
戴老师,您好!我现在研二,是学地球物理的,偏向于理论,我想博士期间换方向,做海底监测网方面的,而这个偏向于硬件,不知是否可行。想听听戴老师的意见和建议。
我的回复(2014-7-25 04:52):我对你的情况了解得不全面,只能提出一般性的看法。你想在攻博时转换方向,请慎重考虑如下几点:
1)新方向是否有前沿性和先进性?
2)你是否特别喜欢相关的研究?
3)在新方向研究中你是否有足够的基础?因为你设想的转换涉及从理科研究到工科研究的变动,两者有不同的规律,你是否能适应?在掌握硬件方面是否有困难?
4)你准备加盟的团队是否有亲力亲为的导师和能力较强的研究骨干?
只有对上述四点有清醒的思考和积极的答案之后(特别是第三点),才可以有把握地采取行动。若有可能,请教一下关系密切的同行好友,也许会得到实际的帮助。
以上看法仅供参考。
IP: 60.55.43.*   [507]lqhcxx   2014-7-19 23:20
戴老师,您好!我想请教个问题,比如说我发表了一篇英文SCI论文,其中有1小节是介绍这种方法的一个基本知识点。下次我将这种方法用到另外个领域,也是需要介绍这个基本知识点。那么这一小节可以原封不动地照抄上一篇论文的吗?还是需要改写?如果我将这种方法做一系列新的应用领域研究,那每次都要用语言重新改写吗?
请注意,每次新论文工作的创新点不在这个基本知识点,这个基本知识点没有创新。

谢谢戴老师
我的回复(2014-7-23 11:18):对于你这种情况,我最经常见到的做法是:
1、非常简明地介绍该知识点(基本思路);
2、引用你先前的涉及此点的论文(在不同领域也无妨),写明有关详情请参阅此文。
请注意:千万不要大篇幅拷贝原先论文中的叙述,现在越来越忌讳这样做,有时会被指认为“抄袭”(“自我抄袭”)。目前很多刊物编辑部都有了很强大的“查重”、“查抄袭”软件。
IP: 223.64.62.*   [506]xulujun3311   2014-7-19 08:22
戴老师可否写一些有关郭永怀先生的传记?
以供我等后辈了解。。。
谢谢
我的回复(2014-7-26 04:51):我在1978年写过一份《郭永怀传略》(与李家春合写),已发布在这个博客上。另外,还有若干短篇博文,都发在本博客的“名人纪实”栏里。这些材料可供参考。
IP: 113.204.39.*   [505]邢荣军   2014-7-11 09:08
戴老师,您的回答对我很有帮助,我已经有思路了!非常感谢您!
IP: 113.204.39.*   [504]邢荣军   2014-7-10 16:06
戴老师,您好!
有个问题想请教您:
本人在做论文的过程中对该课题使用了三种研究手段,分别是理论推导、数值模拟和全尺寸试验,想请教一下这三种方法产生的结果彼此之间如何进行验证?比如我现在已经做了理论结果与实测值的验证,发现两者较为吻合,但是数值模拟结果要和理论结果进行验证还是和实测值验证,我有些拿不准,请戴老师指点。非常感谢!
我的回复(2014-7-11 04:52):首先应肯定你的研究态度的严谨性和研究手段的全面性。
我理解你说的“理论推导”指的是“求解析解”。
如果解析的理论结果得到了实验的验证,就已经够好的了;倘若能进一步得到数值模拟的验证,则是锦上添花了;然而,解析解往往仅适用简单的条件,更复杂的情况有时无法得到解析解,就需要做数值模拟,这时,数值模拟结果一定要有实验验证。
我不了解你的具体情况,如果你是在读研究生,解析结果、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三者彼此验证,则是一种很好飞训练。
以上看法仅供参考。
IP: 112.0.89.*   [503]gelabang   2014-6-29 10:38
戴老师,最近6月份刚出台的国家优青管理条例,要求重点考察申请人近五年的科研成果,请问以前是不是也要求近五年的呀,咋觉得不一样了
我的回复(2014-6-30 03:33):我还没有看到这一条例。从你所说的,主要考察近五年成果的精神是一贯的,没有大的变化。最近我的忘年交中有拿到优青的,我帮两位朋友预审过申请书,他们成功的关键是突出近期成果,充分展示其中的亮点,从而显示自己的水平和能力。
IP: 58.254.92.*   [502]胡九龙   2014-6-28 18:59
戴老师,求推荐 饶毅: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48330-807398.html
我的回复(2014-6-29 05:31):博文极好,希望它尽早进入科学网博客首页。
IP: 192.168.0.*   [501]李晖   2014-5-27 05:23
早起的鸟儿来戴老师的空间找虫儿吃,O(∩_∩)O~!
IP: 175.168.163.*   [500]nzy2357   2014-4-27 15:23
谢谢,这样的建议已经足够了。对我而言这要补的东西已经很多了。
IP: 175.168.163.*   [499]nzy2357   2014-4-27 08:31
对于9月入学的流体力学研究生,您能给一些如何利用入学前两个月的“空白期”的建议么?
我的回复(2014-4-27 14:03):你的具体情况不清楚,只能给出如下一般性建议:
1)抽空复习英语知识,做一些听说读写方面的练习,以应对可能进行的研究生英语分班考试;
2)读一读吴望一所著的《流体力学》(上册)第一章,弄懂其中的数学知识,若全学过了,复习一下;
3)读一本基础力学的书籍,研究生阶段一般不会再有理论力学的课程了;
4)用复旦的《数学分析》教材复习基础数学;若是工科的,学一学梁昆淼的《数学物理方法》(或类似教材),学过的部分复习一下。
以上建议仅供参考。
IP: 116.6.21.*   [498]kaixian110   2014-4-16 13:46
老师,我现在去看另一个方向的文献,感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啊,这块领域的知识不熟悉。怎么做更好的入门啊?文献阅读功夫想提高啊,是不是要中英翻译下,听人这么说,不知道有没有用,毕竟时间很紧的。希望老师指点一二啊,谢谢!
我的回复(2014-4-16 17:23):的确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我给你提一些解决办法:
1)设法读几篇中文文献,特别是相关综述;
2)了解转移方向需要增补那些知识,按急用先学的原则,找几本较为浅近的入门教科书,恶补一下有关知识;
3)设法找到该方向的一些专家,虚心向他们求教;若周围有助益扶持年轻人的老师,可就近请教他们;若周围没有,也可找其它院校的;
4)然后,硬着头皮读一两篇英文文献;也可先翻译出来再读。
入门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的代价,挺一挺就熬过去最难的难关了。
以上建议仅供参考。
IP: 116.6.21.*   [497]kaixian110   2014-4-12 13:17
恩,谢谢老师! 化学学过,物理也学过,硕博期间的课题可能需要这两方面的知识,是交叉性质的生物学基础研究,不是纯物理或纯化学,还是生物型的研究领域。现在生物研究和很多学科都有交叉了,所以我想转向这么一个交叉型的生物研究方向
我的回复(2014-4-12 14:43):你的想法很务实,继续做生物学型的研究,问题是需要精心选择方向和导师。只要自己努力,定能无往不胜。
IP: 116.6.21.*   [496]kaixian110   2014-4-11 14:41
老师好!我有个疑问:我们本科生,生物学专业,读博或读硕时会换一个完全不同的专业领域,例如我们的领域涉及到化学,物理学等等知识,我们适合选择这种专业作为自己的博士攻读方向吗?毕竟本科是缺少这块的技术基础的啊。希望老师能指点一二,谢谢!急切求解!
我的回复(2014-4-11 15:42):我对你的情况不大了解,只能做一个一般性的答复:
1)本科毕业后选择不同的专业领域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完全有可能;
2)转向时应充分注意专业知识基础;
3)传统的生物学专业在数学、物理学和化学知识的训练方面可能不够完善,因此,若专业方向转换得太大,可能会遇到较大的困难。若化学知识学得较多,可以转攻生物化学;如果物理学掌握得较好,可以专攻生物物理学;若转到纯粹的物理学、化学方向,则需要更强的知识基础;必须事先做好充分调研;相对来说,数学、物理学基础好的,转向就较为自由;
4)转换专业方向时,必须充分考虑自己的兴趣;
5)转换方向要有冷静的头脑,切忌随意性和盲目性。
以上意见供参考。
IP: 118.144.108.*   [495]JIANGGUOQUA1962   2014-3-23 23:03
阿贝尔,伽罗瓦之所以会错,是因为他始终没有走出一个怪圈,而我找到了坚锐无比的二个数学定理,将这个怪圈捅破了。

                        

                        论证阿贝尔定理的错误

                    作者:江西临川江国泉



   阿贝尔定理认为,五次和五次以上的一元高次方程不存在一般的代数根式求解公式。这是一个错误的结论。首先,他论证的方法是错误的。是片面的。阿贝尔,伽罗瓦都是通过预解式的这种方法来论证的,这个出发点就是一个重大错误。这种方法只对研究低于五次方程有效。这是因为,较低次的方程,中间项次少,不需要利用方程组形式,就可将方程换元配方成可开根式的方程,达到开方降次的目的,而五次或更高的方程,由于中间项次多,只能用方程组办法,将其化成能开根式的方程,仅用预解式的办法,没有办法将如何将那么多中间项化成可开根式的形式。也就是说,他所设想的不断添加的根式,是用预解方程组变换而成,决不再是预解式所能产生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dd75df0100tac1.html
IP: 112.65.0.*   [494]夏铁成   2014-3-14 08:58
一个神学的课题—— “邪恶是否存在?”发生在某一间大学的课室里。
    据说有一位大学教授想难到他的学生,特别在讲台上提问:“每样存在的事物都是天主所创造的么?”
    一位学生大胆的回答:“是! 所有存在的事物, 都是天主所创的。”
    “是每一种存在的事物吗?” 大教授追问下去。
    “是的, 确实如此。” 该位学生回答说。
    “根据这个推论, 每种事物都是天主所创造的话, 那末,邪恶也是天主所创造的了。因为邪恶确实存在!”
    这个结论, 使到作答的学生哑口无言。
    大教授沾沾自喜,因为他证明了信仰只不过是一个荒诞不经的神话。
    但突然有一位学生举手发问:“教授,我可以提出问题么?”
   “当然可以。 你说吧!”
   “寒冷是否存在?”
   “当然存在。你从来不觉得冷么?”
   “事实上,教授,寒冷是不存在的。根据物理的研究,寒冷的定义是完全的欠缺热能。一件物体之可以作热能的研究就是它能否将能量传递。热能便是物质可以传递能量,没有热能,物质是没有无活动能力的(即惰性的),没有反应能力,所以寒冷是不存在的。我们只创造了一个名词,说明没有热能的东西便叫做寒冷。”
   “黑暗又是什么呢?” 那位学生再追问。
   “黑暗是存在的。” 大教授响应说。
   “教授,这次你又不对了。黑暗是完全没有光。我们可以研究光和亮度,但不可能研究黑暗。棱镜可以分析不同的光谱,根据不同的光波,分解成不同色彩。而黑暗是我们说明完全没有光的情况。”
    最后,那位学生反问大教授:“老师,邪恶是否存在? 事实上,天主没有创造邪恶。邪恶的起因,是人心里没有天主,没有爱,人性和信仰。爱和信仰好像是热和光,他们是存在的。没有他们的存在,便会带来了邪恶。”
    这一回轮到大教授哑口无言。
    这位学生的名字是——爱因斯坦。
我的回复(2014-3-14 09:09):这则寓言式的故事很有深意。谢谢给予分享。
IP: 112.65.0.*   [493]夏铁成   2014-3-14 08:47
[35]夏铁成  2014-3-14 08:43 很赞赏张老师的文章。其实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在世界的范围内之所以弱,就是缺乏张老师所谈的信仰。你没有信仰,世界对你不是非常信任,也包括我们没有真正的信仰自由。2010年上海举办了一次纪念天主教神父伊吗窦和徐光启的学术会议,学术界认识到了伊吗窦400年前不仅把信仰引进了中国,而且也把科学技术带给了中国。其中包括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等。特别我们学数学的要感念伊吗窦和徐光启(也包括其他天主教信仰者)把几何原本翻译给了中国,这在当时是巨大的工程,没有他们中国的科学技术进步不知要晚多少年。张老师说出了许多国人想说出的话,在某种意义说,我认为是个先知(虽然圣经里天主的儿子说耶稣说,自约翰后不再有先知了)。在赞一个!
.
我的回复(2014-3-14 09:08):言之有理,很有同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2: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