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maotenghust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maotenghust

博文

科普:罂粟科除了“罂粟”之外,还有很多极其漂亮的植物! 精选

已有 19801 次阅读 2017-4-16 18:18 |个人分类:辨识植物|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罂粟科除了罂粟之外,还有很多其他极其漂亮植物!提到罂粟科植物,朋友们马上会问,这些植物是不是都可以作为制造鸦片的原料?为什么朋友们会有此疑问,的确罂粟这种植物的未成熟果实含乳白色浆液,制干后即为鸦片。实际上,罂粟科植物除了罂粟这个大毒王之外,还有其他很多极其漂亮的植物,比如虞美人、花菱草、血水草、荷包牡丹、秃疮花及地锦苗等,作者本人最喜欢荷包牡丹,哈哈。这些植物花都非常漂亮,是庭院、公园中非常常见的观赏植物!


这些植物中除了罂粟是鸦片的主要来源外,其他植物均和鸦片无关。这些植物除了观赏外,还是重要的中药材呢!例如虞美人含多种生物碱,有镇咳、止泻、镇痛、镇静等功效;花菱草的提取物具有镇静、抗焦虑作用;血水草可以全草入药,可以治劳伤咳嗽、跌打损伤、毒蛇咬伤、便血、痢疾等症;地锦苗也可以全草入药,具有治瘀血的效果,四川灌县用来泡酒治跌打;荷包牡丹也可以全草入药,有镇痛、解痉、利尿、调经、散血、和血、除风、消疮毒等功效。罂粟中比如生物碱等成分也可加工入药,有敛肺、涩肠、止咳、止痛和催眠等功效,治久咳、久泻、久痢、脱肛、心腹筋骨诸痛;秃疮花的根及全草药用,有清热解毒、消肿镇痛、杀虫等功效,治风火牙痛、咽喉痛、扁桃体炎、淋巴结核、秃疮、疮疖疥癣、痈疽这几种植物的生物学特征如下(植物描述引自中国植物志)。


罂粟(Papaversomniferum):具苦汁液;茎被白粉;叶片椭圆形,沿脉的两侧灰白色,两面沿脉散生刺,边缘羽状深裂,裂片具波状齿,齿尖有刺;花密集排列成顶生花序;花瓣6,宽倒卵形,罂粟花大而艳丽,有红、黄、白、粉红、紫等色;蒴果椭圆形,果面有刺,种子黑色,经过落红才能结出饱含毒汁的果实。


虞美人(Papaverrhoeas L.):全体被伸展的刚毛,叶片轮廓披针形或狭卵形,羽状分裂,裂片披针形;花单生于茎和分枝顶端,花蕾长圆状倒卵形,下垂;花瓣4,圆形、横向宽椭圆形或宽倒卵形,紫红色,基部通常具深紫色斑点;蒴果宽倒卵形。


花菱草(Eschscholtziacalifornica Cham.):多年生草本植物,基生叶数枚,叶柄长,叶片灰绿色,多回三出羽状细裂,裂片形状多变,花单生于茎和分枝顶端,花瓣4,三角状扇形,黄色为主,基部具橙黄色斑点;雄蕊多数,约40枚以上,花柱短,柱头4,钻状线形,不等长。


血水草(Eomeconchionantha):多年生草本花卉,根状茎和花茎折断后有鲜黄色汁液;叶片大,落纸质,阔心形,边缘有波状齿,背面微有白霜;花白色,花瓣倒卵形,白色;花药黄色,多数。


地锦苗(Corydalissheareri S. Moore):草本,叶二回羽状全裂,一回全裂片具柄,二回无柄,中上部具深圆齿;总状花序生于茎顶端,具10-20花;花瓣紫红色,上花瓣背部具短鸡冠状突起,超出瓣片先端,具不规则齿裂,距圆锥形,顶端极尖,较瓣片长1.5倍,下花瓣背部鸡冠状突起,伸出花瓣,具不规则齿裂,爪线形,长约瓣片2倍,内花瓣瓣片倒卵形,具1侧生囊,爪窄楔形,长于瓣片。


荷包牡丹(Dicentraspectabilis (L.) Lem.):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带紫红色,根状茎肉质;叶片轮廓三角形,二回三出全裂,背面具白粉;总状花序,有(5-) 8-11 (-15)花,于花序轴的一侧下垂,苞片钻形或线状长圆形,花瓣紫红色至粉红色,稀白色,下部囊状,上部变狭并向下反曲,花瓣片略呈匙形,先端圆形部分紫色,背部鸡冠状突起自先端延伸至瓣片基部,爪长圆形至倒卵形,白色。


秃疮花(Dicranostigmaleptopodum (Maxim.)):罂粟科多年生草本,含淡黄色液汁,被短柔毛;叶片狭倒披针形,羽状深裂,裂片4-6对,再次羽状深裂或浅裂,顶端小裂片3浅裂,疏被白色短柔毛;花1-5朵排列成聚伞花序,花瓣倒卵形至回形,黄色;雄蕊多数,花药长圆形,黄色;子房狭圆柱形,密被疣状短毛,花柱短,柱头2裂。蒴果线形,种子卵珠形,红棕色,具网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19332-1049287.html

上一篇:旗瓣、翼瓣和龙骨瓣!
下一篇:20170417——白车轴草(Trifolium repens L)
收藏 IP: 211.67.3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2: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