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ijiansh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eijianshi

博文

高等学校和高等研究机构,新“两唯”问题日益突出,成为限制我国基础科学发展和人才发展的重大瓶颈。

已有 2833 次阅读 2021-1-14 15:3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国家提倡不以论文作为职称评定的束缚,方针无疑是对的。但是不是说不要论文,而恰恰是彰显论文的重要性,只是说对一些实用性的领域(比临床医学、生物防控)不应该要求申请人必须有一定论文的要求,但是对许多科研领域,论文是十分重要的,科研界(国际和国内)都是2P原则,publish or perish,这是起码的认知,因为陈旧的知识一般是无法发表的,但是陈旧的知识却可以用来教学和工作,而缺少必要的创新。


在破“五唯”后,新“两唯”问题日益突出,成为限制我国基础科学进步和人才发展的重大瓶颈。


2018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但是目前高校只是针对“唯论文”展开大面积的拉网整顿活动,且有些活动过“左”,在否定唯SCI论文的不良现象过程中,有些变成全盘否定许多SCI论文科学内容和科学发现的重要性,甚至全盘否定发表论文(含中文论文)在科学发展特别是基础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性。


国家提倡破五唯之后,许多机构闻风而动,但是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似乎专门针对论文一项进行了卡壳,对“唯奖项”、“唯帽子”问题没有彻底肃清,比如一些高校人才引起仍然规定“院士”、“长江学者”、“杰青”、“优青”符合学校什么什么档次的人才标准、给多少多少平米的房子面积、年薪多少多少,没有认真贯彻国家方针政策,只是在破除“唯论文”上做表面工作。


即现在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破五唯”变成了只破“唯论文”,且一些高校和一些研究机构在贯彻政策和精神指示文件中偏左, 把破除“唯论文”变成了否定论文发表、否定论文中的科学发现和结果,而其余“四唯”并没有实质性破除,也缺少相关政策和舆论监督。值得注意。


论文的评定标准和门槛被破除后,唯项目(比如个人必须有国家基金才能上教授、才能带研究生)、唯课时(必须完成一定的课时量才能评教授、才能满足学校基本绩效要求)的狭隘要求和无项目少而精课程的人才发展的矛盾,成为人才评价系统中的主要矛盾。此外,虽然“唯奖项”属于国家传统的破“五唯”,但是唯奖项的迷信(特别是省部级的奖项)依然在许多高校盛行,值得整顿。


目前国家严重缺少对“唯项目”和“唯课时”这两个在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中的不良畸形要求的整顿文件,建议国家教育部和科技部,对“唯项目”和“唯课时”进行破除和整顿,将“破五唯”扩展到“破七唯”。势把“破”字进一步落到实处,而不是只针对“论文”特别是sci论文来破,其余不动。应该全面整顿,肃清科学发展和人才培养和认定上的几只拦路虎。


很多教师多年使用一个ppt版本来授课,甚至对不同专业课程都使用相同ppt,虚增课时量,缺少对知识体系的更新,骗取工作绩效。如果高等院校没有“唯课时”的限制,则有些课程老师不会去上,从而能集中时间和精力对本研究领域的课程精益求精。


许多研究人员为了奖项,到处吃喝拉关系,做学问的心没有了,或者说心散了,将项目获取作为了人生目标和生活手段以及炫耀的资本,从而丧失了师德人品、败坏了科研人员与高校教师在人们心目中的光荣形象,给学生带来了极深的负面影响。很多研究人员得到经费后,并没有认真使用纳税人提供的钱,反而大吃海喝,私自挪用和套取经费为私有。“唯项目”已经成为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职称评定的必选项,使得研究人员和老师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在写本子,而中的基金实际执行起来和本子严重不符,写本子纯粹为了套取国家经费,写本子成为一种新八股。而项目又往往会牵扯到“帽子”和“奖项”,所以破项目的“唯”,是破“五唯”关键的一个环节,是破“五唯”或者“破七唯”的重中之重,绝对不能忽视的。


唯基金唯课时不除,祸国殃民。


本内容针对我国许多高校,是一个广泛的共性问题,不暗自特定高校。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32635-1267199.html

上一篇:竹类植物秆形横切面重要突破性进展—两种超椭圆类型的存在
下一篇:通过阅读三体的“高维之石”理解平行宇宙的真实性(即人有可能跨越时空寻找自己)
收藏 IP: 218.2.103.*| 热度|

12 焦飞 史晓雷 刘进平 王庆浩 谭平连 梁洪泽 张勇 郑强 冯圣中 雷宏江 杨正瓴 王立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3: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