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CCASduanhq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iccasduanhq

博文

服务机器人产业化障碍和风险有哪些?

已有 3814 次阅读 2018-5-9 07:40 |个人分类:技术评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服务机器人, 人工智能

 未来服务机器人爆发的障碍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找不到刚需市场

需求是促进服务机器人进步的最原始动力。目前为止,在国内的服务机器人市场上,除了扫地机器人之外,似乎看不到真正具有刚需的产品。是需求本身不存在?还是产品与需求未匹配?我认为更大的可能是后者。对于智能机器人行业,真正的刚需在哪里?在这里,引用优蓝机器人刘雪楠总的观点:真正的需求是细分的点,而不是面。智能机器人满足的需求大致有几类:(1)满足从未满足过的需求,例如目前市场上比较认可的早教幼教、客服等等;(2)创造新的需求,智能硬件或者软件智能化程度足够高,是可以创造新需求的。刚需的场景,应该满足几个条件:(1)去普遍化,去泛化,都在讲教育机器人、陪伴机器人,实际上这只是普遍化的需求,并没有深入到刚性需求的层次,外延太宽,导致找不到真正的刚需;(2)去玩具化,目前大多数劣质服务机器人都是“移动万向轮+Ipad”模式,智能化要素不够贴近需求。


二、核心技术障碍

目前服务机器人,尤其是智能交互式机器人,其核心技术模块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发展路径遵循:计算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在计算智能方面,计算机正在超越了人类,感知智能也进入到深度化,认知智能是未来能力的方向,其核心技术包括语音语义技术、环境识别、人脸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 

 从目前来看,服务机器人产业呈现四大趋势:(1)从简单的单体作业设备到以机电一体化和多传感器智能化等方向发展;(2)由单一作业向机器人与信息网络相结合的虚拟交互等方向发展;(3)由研制单一系统,向消费者可修改可定制的软硬件平台发展;(4)由简单的承担家务劳动,向助老助残、情感陪护、可穿戴设备等发展。总体概括,服务机器人是对人类功能和情感的延伸和辅助,未来的技术障碍重点在于解决其交互能力。


三、产业链整合障碍

目前服务机器人还在产业化初期,服务机器人类型繁多,每个细分市场都需要培育。在整个完整的产业链中,会形成专业化的芯片厂商、操作系统服务商、组装厂商、系统集成商等。这种模式下,未来最大的问题是不同主体之间的兼容性,目前并未形成服务机器人的市场标准。这里,而我很赞同图灵机器人创始人的观点:标准的制定,不会是企业制定的,也不会是政府主导的,而是市场选择的。因此,未来产业链整合的障碍,会随着产品和技术突破得到完善,没有产品和技术基础,妄谈标准,只会是空中楼阁。


四、开发周期过长

从研发到临床,路漫漫其修远兮。尽管世界市场对手术机器人持续认可,但是在中国,由于认证时间长、使用价格昂贵等原因,手术机器人的渗透率和普及率一直较低。 

 从认证方面来看,国外的研究机构大多采用企业化管理模式,研发、市场、认证的各个环节都有专门团队跟进,分工明确,效率较高。但在中国,研发团队大多兼担认证任务,对于繁琐的认证过程显得有心无力。手术机器人属于甲类大型医用设备,需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审核,一款产品从研发成功到走上手台大约需要 3-5 年的时间。

 从使用风险看,手术机器人并非万无一失,医疗纠纷难以避免。虽然手术机器人提高了手术的精细度,但使用手术机器人做外科手术仍有一定的风险性。随着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担心这项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伊利诺斯大学香槟分校、MIT 和Rush 大学的研究人员公开的报告中显示,在 2000 年到2013 年之间,手术机器人“杀死了”144 名病人,导致 1391 名病人受伤,发生了 8061 次机械故障。

在美国,45 岁的西纳·威尔逊由于为其主刀达芬奇机器人在手术中漏电,导致她受到了严重伤害,最终起诉了 Intuitive Surgical 公司。这场官司的判决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类似的医疗纠纷是手术机器人的发展普及道路中一块不可忽视的绊脚石。


参考资料: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56424-1113029.html

上一篇:哪些服务机器人将成为市场宠儿?
下一篇:如何看待华为与“科大讯飞们”的合作
收藏 IP: 159.226.22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7: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