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导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jidaobao

博文

专题:古生物学进展

已有 1612 次阅读 2018-12-29 09:47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哈密翼龙及其3D胚胎化石研究

汪筱林1,2,3, 蒋顺兴1,2, 程心1,4

1.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44;
2. 中国科学院生物演化与环境卓越创新中心, 北京 100044;
3.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4. 卡里里地区大学, 克拉图 63100-000

摘要 翼龙是地球上第一类飞向天空也是唯一绝灭的飞行脊椎动物,人类对其产卵繁殖、生长发育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了解还十分有限。本文介绍了一件超过200枚哈密翼龙蛋、胚胎和骨骼化石三位一体保存的重要标本,包括16枚翼龙蛋含有三维立体的胚胎化石。针对这件全世界首次发现的3D翼龙胚胎,研究提出哈密翼龙具有相对早熟的胚胎发育模式,其后肢发育速度较前肢快,孵化之后只能走不能飞;胚胎发育期间牙齿尚未萌出,出生后还需要父母照料;从胚胎到亚成年都具有快速生长的骨骼结构;显示哈密翼龙具有群居的生活习性,白垩纪的湖泊风暴导致其集群死亡并快速埋藏。

关键词 哈密翼龙,  3D胚胎,  胚胎发育,  风暴事件

(责任编辑  祝叶华)

http://www.kjdb.org/CN/Y2018/V36/I23/11


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古人类化石及相关研究进展

李占扬1,2, 吴秀杰3

1.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 济南 250000;
2.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郑州 450000;
3.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北京 100044

摘要 2007年和2014年,河南灵井遗址出土的距今10万年左右的许昌人头骨化石引起古人类学界的广泛关注,研究显示晚更新世早期中国境内可能并存多种古人类成员,不同群体之间有杂交或者基因交流产生。许昌人为中国古人类演化的地区连续性以及与欧洲古人类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支持。本文回顾了许昌人化石的发现历史、复原和研究过程,介绍了许昌人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石制品、骨质工具的最新研究进展;讨论了灵井遗址未来工作前景。许昌人化石及伴生的文化遗物为探讨当时人类的体质特征、行为方式及中国古人类的演化模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 古人类化石,  许昌人,  人类演化,  灵井遗址,  头骨

(责任编辑  祝叶华)

 http://www.kjdb.org/CN/Y2018/V36/I23/20


1.3亿年前早期鸟类化石揭示尾骨与扇状尾羽独立演化

王敏1, Jingmai O'Connor1, 泮燕红2, 周忠和1

1.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北京 100044;
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南京 210008

摘要 在恐龙向鸟类演化的过程中,尾骨变化最为显著,由于缺少过渡环节的化石,这一演化过程并不清楚。现代鸟类的尾骨缩短并愈合成犁状尾综骨,其上附有扇状尾羽而构成飞行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界普遍认为犁状尾综骨和扇状尾羽是同步演化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敏等报道了在河北白垩纪地层中发现的1.3亿年前的反鸟类化石,显示其具有与现代鸟类相似的犁状尾综骨,但却并不具有扇状尾羽。本研究组综合形态学、骨组织学和扫描电镜等方法,提出"犁状尾综骨与扇状尾羽在早期鸟类中相互独立"的假设,挑战了此前长期占主流的学术观点。相较于犁状尾综骨在今鸟型类的广泛发育,这一结构在部分反鸟类中的出现则是平行演化的结果,结合越来越多的其他化石证据,表明在鸟类演化早期,平行演化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这也为依据骨骼形态讨论中生代鸟类的系统发育关系提出了挑战。

关键词 鸟类化石,  尾骨演化,  扇状尾羽

(责任编辑  祝叶华)

http://www.kjdb.org/CN/Y2018/V36/I23/26


白垩纪缅甸琥珀中的隐翅虫及其重要生态意义

蔡晨阳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南京 210008

摘要 白垩纪缅甸琥珀中内含物研究是当前古生物研究的热点之一。隐翅虫形态多样、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目前是动物界最大的一个科。近些年,在缅甸琥珀中发现了种类丰富多样的隐翅虫化石,为研究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的演化提供了重要材料。通过对保存精美的隐翅虫化石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隐翅虫科昆虫的起源和演化,而且有助于认识早期陆地生态系统中昆虫与真菌以及昆虫之间的复杂关系,揭示高等真菌和社会性昆虫的早期演化历史。先进的成像技术和分析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深入认识缅甸琥珀昆虫的形态功能,理解远古昆虫与周围环境的复杂关系,进而重建远古陆地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面貌。

关键词 隐翅虫科,  缅甸琥珀,  古生态学,  古行为学,  中生代,  陆地生态系统 

(责任编辑  祝叶华)

http://www.kjdb.org/CN/Y2018/V36/I23/30


古生代植物与昆虫相互作用的化石证据——探秘深时陆地生态系统的窗口

冯卓

云南大学深时陆地生态研究所, 昆明 650500

摘要 植物与昆虫是当今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为认识陆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提供独一无二的信息。古生代是植物和昆虫起源和早期演化的关键地质时期,然而由于缺乏对该时期化石材料的系统研究,植物和昆虫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协同演化过程还存在许多未解之谜。对二叠纪晚期(约2.53亿年前)植物茎干中甲虫蛀孔的详细解剖学研究,证实当时蛀木甲虫利用真菌实现个体发育过程中食性的转变,而且蛀木甲虫可能存在初步的社会分工,并生活在复杂的生态网络中;进一步研究显示晚二叠世蛀木甲虫或对松柏类植物引起严重的虫灾。当前研究表明,渗矿化植物化石标本在探索地质历史时期动植物相互作用方面具有巨大研究潜力,可为深时陆地生态系统的重建和演化提供宝贵信息。

关键词 古生代,  植物与昆虫相互作用,  深时陆地生态系统

(责任编辑  祝叶华)

http://www.kjdb.org/CN/Y2018/V36/I23/36


英文版《中国显生宙腕足动物属志》编著出版

乔丽, 黄冰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南京 210008

摘要 《中国显生宙腕足动物属志》对中国显生宙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和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9个纪的海相地层中、于1883至2015年、根据中国材料创建的757个属的腕足动物化石进行逐一查考和再研究,对属的取舍及其分类位置提出了新观点,并将相关的模式种展示于125个图版中。在最新各纪年代地层框架下,更新各属的地质历程,并确定各属的地理分布。在梳理相关的其他腕足动物属的基础上,论述各时期的化石组合或动物群;并对显生宙几个重大宏演化过程中腕足动物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探讨。中国的这些腕足动物化石,不仅在地层划分对比、盆地分析和矿产勘探上有重要意义,在古生态、古生物地理、古气候与古环境及全球古地理再造上,也具有独到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 《中国显生宙腕足动物属志》,  腕足动物化石,  显生宙古生代

(责任编辑  祝叶华)

http://www.kjdb.org/CN/Y2018/V36/I23/42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6909-1154135.html

上一篇:互联网科学信息泛滥的应对
下一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微生物强化技术研究进展
收藏 IP: 111.203.14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5: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