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xu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asxug

博文

科学研究的原创性 精选

已有 10903 次阅读 2018-10-16 22:07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45)科学研究的原创性

  大家知道论文投出去,审稿的步骤中,一般都会有这么一问:这篇论文的原创性如何。要你打个一到十分,这是很主观的事情。正因如此,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可操作的判据。

第一类,也是最高一级,当然是要能够解决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long standing scientific problem)。与之相连的,更难的是推翻一个已经长期建立的知识、定理。前面的这个判据我们可以有许多例子。后面这一种更加引人入胜。例如牛顿的时空观被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所修正。当然这种情况比较少见,这是最高一级的东西。通常很难做到这一点,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也就是说要等上很多年,才会遇到一次。

第二类,也就是中间一级,是发现新的、有意思的现象,或发展新的、更好的办法。更好的办法包括仪器、测量手段、设计方法等等。可能是利用现有仪器的新手段。这也很可能会出现革命性的结果。当然在传统领域,这样的事情很少出现。

曾经有个说法,一个科学家,一个教授,或一个研究人员,一辈子能做中等或以上难度的课题的机会大概是7-8个。而读博士期间一般只有一个机会。所以我的硕士生一般随便他们做什么。“脑洞”开得越大越好,这样到了博士就不会那么吃力。若硕士做一些按部就班的、低级的事情,到了博士一碰到中级或者高级的事情就麻烦了,很可能是什么都做不出来。为什么如此说呢?因为中级或高级问题往往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思考才能突破。那你说我靠别人的积累,然后站到前人的肩上?不行。因为这种事情的解决,往往只能在某个人的脑子里面,而不能分给别人99%,你做最后的1%。每件事在人的脑子里思考是需要时间的。这个和计算机不一样,计算机可以并行运算。但人脑不行,得一步一步地积累起来。你不能将某个问题分成一百份,一百个人同时考虑。当然在不那么难的情况下也许可以这样做,但是对于第一,二类的科学难题不行。问题越大越复杂,在脑子里的“运转”越慢,需要的方方面面就越多。这和力学中的惯性相似。越大运转起来越慢,所以需要很长的时间。据我观察,一个中等或以上难度的问题一般至少需要3-4年。而一个科学家,很难有两个这样的问题在脑子里同时进行思考。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研究生涯假定为三十年,也就最多能解决7-8个左右这样的问题。而且极有可能花费了很长时间后,问题无疾而终。有的到最后才发现,只凭自己的努力根本解不出来。更有甚者,就是这个问题被别人抢先解决了。当然,你可以在此同时研究简单的,很快能出文章的事情。但真正对得起科学家良心,且比较难的题目,入门就需要很长的时间。这么说来,人一辈子也就8次左右的机会,能做中等或以上难度的事情。当然,刚才所说的第一类事情应该更少。。。

与此有关的一个问题。据说获诺贝尔奖的平均时间是11年。也就是说今天已经做出来的,全世界都知道的,“诺贝尔奖级”的成果。等到正式颁奖的时间是十一年后。更多的是过了二三十年,要没去世的才拿得到。这次的果蝇是70年代的事情。当然完成可能是在80年代甚至90年代。总而言之,用了很长时间。如果我们要想20年以后诺贝尔奖全面开花的话,至少今天必须已有许多“诺贝尔奖级”的成果放在那儿。。。

当然,人人都可以随随便便做出一些“新”的东西,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三类,也是最低一级。第三类也就是不光用现有的方法,而且是现有的样品的“重新组合”。做出的结果和之前差不多,不大会有革命性的进展,但也产生一点“新的知识”。这个就是各位、全世界绝大部分同行们一天到晚在做的事情。。。就像Science的编辑所说,第三类是现有文献的“小扩展”。他的意思是,大家不要拿这些小扩展类型的文章来烦他们。NatureScience都要求是在该领域的大跨越。这里的跨越是要求你大跨步地前进,跳出去一块,这样一来又可以扩展许多新的知识。小小的扩展也算有“新”的东西,没有新的如何扩展呢?也就是说,我们之前谈到的科学问题和科学知识,在这个小小的扩展里算是有。当然,人们在大部分情况下只能做这样的事情,只能一点点地向外扩展。而要解决一个第一类的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是很困难的。各行各业的人都会遇到这些问题,但如果因为“祖师爷”没有做这个事,或者不想做这个事,一代代传下去后离这些问题就会越来越远。但是科学问题一定有答案,哪怕是第一类最难的。而且答案一定是唯一的。若老是围绕着一些容易的课题打转,就当不了一流科学家。。。


科研创新:科学问题的判据及科研论文的“套路” -- 节选之四

        全书可以从本博客下载 :SciProblemCh1.pdf 等。或网购:

https://www.amazon.com/dp/198507181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80671-1141192.html

上一篇:拿不到诺贝尔奖,一点都不奇怪
下一篇:撰写科研论文:通常的弊病与解决方法
收藏 IP: 24.140.255.*| 热度|

19 蒋永华 徐传胜 鲁学星 信忠保 李维纲 姚远 徐明昆 张成岗 冯兆东 彭振华 高峡 高建国 张云扬 马德义 简美鹏 黄永义 Jasion zjzhaokeqin Garfield12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4: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