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中的心理与行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lphaDa 研究兴趣:科研中的心理与行为,社会心理与治理,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

博文

理解几天前“相爱相杀”事件的人格视角 精选

已有 9388 次阅读 2019-12-14 19:32 |个人分类:咨询万象|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有光明的地方,就有黑暗。或者说,光明的背后就是黑暗。这对词语常常被我们用来形容事物或者外在关系。如果这一组词语用在人身上,就显得复杂了许多。前些天发生的所谓“精神控制”事件,我们可以从人格角度,去了解一些存在于个体身上的特质。起初,它并无好坏。而只有它聚集在一个人身上时,情况就变得相当复杂。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个与光明人格(Light Triad,如相信爱、怜悯、善、诚、孝等美德)相反的人格,黑暗人格(Dark Triad)。

    文明的教化使人类朝向善发展而追求智慧的存在,然而,人类总是处于“人”和“禽兽"之间:时而趋向于人,时而趋向于兽;有些人日渐成人,有些人日渐成兽;而,大部分个体,保持着中庸。 黑暗人格,如它的限定词黑暗所指,涉及人性中“恶”的一面。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黑暗人格在每个个体身上都存在,只是,在个别个体上,水平特别高

    当前黑暗人格研究,将马基雅维利主义、精神病态和自恋三种令人讨厌的人格特质的共生性而形成的新的人格特质群,正好弥补了大五人格(外向性、 宜人性、 责任心、 开放性和情绪稳定性)的局限性, 成为人格领域的研究热点话题之一。

    马基雅维利主义用以描述那些为了达到目标,挑战常规道德准则,不惜使用欺诈等手段来操纵他人的个体,具有保持权力、管理策略严厉和操纵性三维结构。在心理和行为上一般表现为: 冷酷无情、擅长操纵、阴谋算计、实用主义、注重结果和忽视道德。

    精神病态一般是指在情绪和人际方面持续的行为偏差,包括三个显著的性状:去抑制,反映冲动控制问题;胆大妄为,主要是指超越常规的社会支配性、情绪复原力和冒险性;恶毒,指攻击性的资源掠夺而不顾他人感受,即毫无约束的个体性。一般表现为: 行为冲动、寻求刺激、缺乏共情、缺乏责任感、缺乏焦虑。

    自恋是人类的一般本质,每个人本质上都是自恋的,只有过度自恋并超出社会对自恋许可的范围才是不健康的,经过对自恋作为一组人格特质的具体表现与测量的反复论证,社会和人格心理学研究者一致认为自恋人格特质包括两大因素:脆弱/敏感性和夸大其词/风头主义。前一个因素属于内隐自恋,表现为难以维持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缺乏内在动机,觉得任何事情都没有意义;后一个因素属于外显自恋,表现为对外在行为限制的不安和不耐烦。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自我中心、爱慕虚荣、自我吹嘘、支配性、优越感、傲慢无礼和自以为是。

    黑暗人格的由来:研究者发现马基雅维利主义、精神病态和自恋三种人格特质之间存在相互重叠的部分,例如,马基雅维利主义和精神病态都具有很高的社会支配性、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对他人的感受置若罔闻,冷酷无情、麻木不仁、无视传统道德是他们共同的标签;马基雅维利主义与自恋的个体在缺乏共情方面高度一致,以为自己具有与生俱来的特权,喜欢操控他人;自恋个体的自我中心、傲慢、不诚实和缺乏洞见也存在于精神病态个体身上。这些相似性促使Mchoskey等(1998)提出,马基雅维利主义其实就是轻度的精神病态,只是由于马基雅维利主义和精神病态分别属于临床/犯罪和社会/人格两个领域,导致研究者们意识不到他们研究的是相似的现象,自恋也同样如此。因此,从本质上来说,这三个变量是相近的,被研究者命名为“黑暗三人格”。


黑暗三人格的社会功能:适应性与破坏性

    调查发现, 普通人对黑暗人格三合一的第一印象并不都是消极的, 初步交往中, 马基雅维利主义者、自恋者和精神病态者时常给人留下“有能力、有魅力、好交际”的良好印象。

    在影视文学作品中:以著名电影《教父》三部曲的主角迈克尔·科莱昂为例,他操控那些为他工作的人,以及他最亲近的家人(马基雅维利主义特质);对他身边最亲近的人也冷酷无情(精神病者特质);认为他是惟一能够领导他的家族的人,科莱昂家族优于其他任何黑帮家族(自恋特质)。尽管有这些“黑暗”特质,他还是被看作是这部电影的英雄人物,因为他是家族集团利益的坚强捍卫者,能够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家人。这组人格特质在个体层面所具有魅力和适应价值与它们在集体层面所产生的破坏性之间的矛盾也得到了很多实证研究的支持。

    在现实爱情/亲密关系中:对精神病态与亲密关系的相关研究中, Ali等(2010)意外地发现初级精神病态是亲密关系的正向预测指标, 这表明初级精神病态并没有想象那么糟, 精神病态者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出亲密、热情和承诺, 并具备操控伴侣的能力。这一结果验证了即使黑暗人格三合一中最“黑”的精神病态也具有亲社会性, 也为俗语“男人不坏、女人不爱”找到了心理学依据。当然, 同一项研究还显示女性对“坏”男人的喜爱也是有限度的, 当男性出现攻击性、反社会行为等次级精神病态特征时, 就会失去女性的亲睐。

    黑暗人格受欢迎, 主要原因是: (1)自我炫耀和夸大其词是黑暗人格三合一的重要特征, 人际交往中那些被夸大的品质可能成为人格魅力的来源; (2)当代社会人际交往周期短、 速度快, 自恋者努力维护尊严, 马基雅维利主义者擅于印象整饰, 他们都会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3)缺乏公正的社会中, 精神病态者我行我素、挑战传统道德的行为风格能对大众产生巨大的心理补偿作用。

    黑暗三人格在短期交往行为中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由于他们过度专注于得到自己想要的利益,不能够做到延迟满足,也不擅长于做长期的关系投资,因此在长期交往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进化心理学家关注黑暗三人格的求偶行为,认为他们与掠夺的、兴趣分散式求偶方式更有助于建立短期亲密关系,增加基因传承的概率。尽管他们处处留情与巧取豪夺的方式不被社会许可,但从进化的角度来讲,并不影响这些策略在当前情境下的适应价值。研究者发现黑暗三人格的男性不管在哪个年龄阶段都有许多性伴侣,而且对性伴侣的喜好非常广泛、不加拣择。

    黑暗三人格的个体都不喜欢稳定的恋爱关系,自恋喜欢所有类型的短期关系,控制了马基雅维利主义和精神病态的作用之后,自恋与稳定的恋爱关系、一夜情、朋友之间的性关系都存在显著的相关。他们需要在社会群体内保持恋爱关系维持自我良好的感觉。马基雅维利主义与短期恋爱之间的相关可能是由其他两种人格在起作用,在控制了其他两种人格的共同作用后,马基雅维利主义并不能够预测任何一种形式的短期恋爱关系。这在以往研究中也发现,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与激情之爱以外的所有恋爱风格都有显著正相关,最意外的一个发现是马基雅维利主义与无条件的爱也存在显著正相关,说明马基雅维利主义的个体在恋爱方式上倾向于采用社会赞许的方式,不同形式的短期恋爱行为有损于个体的社会形象,因而不被马基雅维利主义者所青睐。排除马基雅维利主义和自恋的共同作用,精神病态与性服务关系相关显著,这反映的是精神病态个体擅长剥削他人的本性。

    黑暗三人格特点还决定了他们与两种恋爱风格之间的紧密关系:游戏型和实用型。实用型爱情之所以受到黑暗三人格个体的青睐,是因为这种恋爱方式的特点是一种理性的恋爱风格,用头脑算计而不是用心感受。黑暗三人格的个体追求恋爱关系不会是出于爱慕,而是他们认为对方对自己有多大可利用价值。游戏之爱只存在于精神病态个体的选择之中,这与他们追求感官刺激和新鲜体验的特质相符合。然而,黑暗三人格追求短期恋爱关系,却出乎意料地与激情之爱没有显著关联。这可能是因为黑暗三人格的个体建立恋爱关系都是出于满足自己的目的,他人的特征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他人是否具备帮助黑暗三人格个体实现自己内在需要的特征。他们短期求偶风格表达的一种态度是“我到底能得到什么”,而不是对方的外部吸引力。

    从长期来看,黑暗三人格个体的求偶策略也是要付出代价。黑暗三人格个体在巧取豪夺他人伴侣方面所付出的努力越多,他们为了维持这种伴侣关系所要投入的精力与情感也会相应更多,因为这类型伴侣离开的风险更高。但是,在维持这类型短期伴侣方面付出的努力越多,他们合法的长期伴侣抛弃他们的可能性也更高,这就是黑暗三人格在亲密关系中所要付出的代价。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解释这一现象:首先,黑暗三人格在其他关系中所付出的努力会导致他们在保护合法伴侣的角色缺位,这会给合法伴侣的不忠行为创造机会;其次,合法伴侣对他们在其他关系中的投入程度的警觉性越高,对他们关系的承诺就会相应减少,甚至最终选择抛弃这段关系;第三,黑暗三人格个体选择性交配发生率越高,他们所选择的亲密对象本身不忠程度也就越高,发生不忠行为的概率也更高。因此,黑暗三人格得分也能够显著正向地预测伴侣离开的概率。

    黑暗三人格与职业成就:从社会交换的角度来看, 黑暗三人格促使个体以一种违反大多数社会基本准则的方式行事, 由此导致工作表现较差和消极工作行为增多。黑暗三人格在世界各大公司的高管当中并不罕见。根据Babiak等人(2010)的观点,在精神病态和优秀高管之间存在很多重叠的特质,比如,魅力和领导气质会被同事默认为具有领导潜能,深藏不露会被看作是自控力高和个性坚强,好大喜功的自我评价会被评价为自信,对伤害他人的行为缺乏怜悯或同情会被认为敢于做艰难的决策和对事不对人的行事风格。对203名高管的元分析也发现,精神病态在人际上的表现与内部领袖气质(创造性、战略思维和交流技能)显著正相关。而且在高层管理者当中,精神病态的检出率高达3.9%-5.9%之间,这个检出率显著地高于普通群体。

    黑暗三人格的个体是如何爬上管理高层的?首先,自恋和精神病态都有自我提升的特点,这种特点更有助于个体在初次见面时获得成功,特别适合于工作面试。其次,他们所使用的策略在获取资源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尽管黑暗三人格个体所擅长使用的策略有所差异,比如,马基雅维利主义擅长展示魅力和外显操控,自恋惯用外在形象,精神病态常用威胁,但他们都表现为能够同时使用强硬的策略和柔和的策略,且使用强硬策略的频次更高。黑暗三人格会通过使用强迫性的、攻击性的社会影响策略促进他们在职场上的影响力。这一现象在男性个体身上的表现尤为突出,那些惯用强硬策略的黑暗三人格个体更容易成为公司的领导。另外,他们也能够使用诸如建立工作联盟这样的柔和策略,通过逢迎讨好、利益交换和幽默与工作伙伴之间营造一种友好的工作氛围,在必要的时候利用这种友好来促进工作任务的达成,被利用者会认为这是出于情感支持而觉察不出其中的利用关系。


黑暗三人格的认知-情感系统特征

    黑暗三人格所表现出的适应性与破坏性之间的复杂关系,也具有其独特的认知-情感系统,通过分析他们表征自我、他人和社会互动情境的方式,以及他们感受他人情感的能力和他们自身的价值观、自我调节策略,可以更好地理解黑暗三人格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

    黑暗三人格的认知方式:自我中心偏见与消极他人偏见。自我中心偏见是一种自我欺骗的倾向,他们会夸大自己的智力水平和社会地位,在操控性、无所畏惧、情绪稳定性、智力和创造力等特质方面产生浮夸的、肯定的自我觉知,这种倾向在自恋和精神病态得分高的个体身上尤其突出。由于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具有愤世嫉俗的世界观,认为所有人都很坏,包括自己在内;另一方面,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可能把他们的人格特质投射到其他人身上,或者具有一种诱发其他人消极一面的倾向。消极他人偏见是指无视他人所具有的积极品质,过分武断地认为他人在个体性和合作性方面都很差。为了成功地利用他人,有研究者认为黑暗三人格的个体还会简单地把所有人都看作是脆弱的、情绪化的、容易利用的对象,也就是说,他们对他人的消极偏差才是他们无所畏惧地操控他人实现个人目标的认知基础。这一点在黑暗三人格的每个特质上都高度一致。自恋的人认为目标对象在开放性、责任心和外向性上得分都很低,但同时又有很高的抑郁倾向;精神病态普遍认为目标对象是低宜人性、高神经质、高度抑郁和焦虑,马基雅维利主义者认为目标对象都是高神经质、高焦虑和高抑郁的个体。

    黑暗三人格的情感模式:内在共情缺陷与外在情感操控。黑暗三人格能够成功操控他人的另一个潜在原因是他们的内在的共情缺陷和外在的情感操控能力。试验中,黑暗三人格者看到悲伤图片后表现出较高水平的积极情绪,说明“黑三人格”的个体不能适宜地处理悲伤和害怕的情绪,具有情感共情失调。黑暗三人格的另一个共性是情感操控性,这也是一种管理他人情绪的能力,但最终目的是实现个人私欲而操控他人,且对他人痛苦感受毫无同情心,因此被称为情绪智力的“阴暗面”。Austin等人(2013)通过自下而上地收集真实生活中管理他人情绪的情境生成项目,并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技术得知,管理他人情绪包括六个因素:情绪促进、情绪恶化、隐藏情绪、虚与委蛇、缺乏技巧和转移法。其中,情绪促进和转移法属于亲社会性策略,旨在改善目标对象的情绪;情绪恶化和虚与委蛇属于非亲社会性策略,让目标对象的情绪变得更糟糕。情绪促进和转移法与大五人格的相关更为紧密,尤其表现为高水平的宜人性,但情绪恶化和虚与委蛇与黑暗三人格的关系更为紧密。


本文主要根据秦峰等(2013)张文娟等(2014)的论文整理。


【延伸】深入了解,请继续阅读下列参考文献


[1]何良兴,苗莉,宋正刚.创业特质研究:基于黑暗人格和情绪特质的述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34(24):125-130.

[2]李可福.领导干部黑暗人格的具体表现、消极后果与预防之策[J].领导科学,2017(22):54-56.

[3]耿耀国,孙群博,黄婧宜,朱远征,韩晓红.黑暗十二条与短式黑暗三联征量表:两种黑暗三联征测量工具中文版的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23(02):246-250.

[4]张文娟,张惠.黑暗三人格的两面性及心理机制解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38-47.

[5]郭远兵,漆昌柱,黄朝云.“黑暗三联征”:一个有短暂但丰富研究历史的人格变量[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09):1365-1367.

[6]秦峰,许芳.黑暗人格三合一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3,21(07):1248-1261.


[1]Delroy L Paulhus, Kevin M Williams. The Dark Triad of Personality: Narcissism, Machiavellianism, and Psychopathy[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2002, 36(6):556-563.

[2]Peter K. Jonason, Norman P. Li, Gregory D. Webster,et al. The dark triad: Facilitating a short‐term mating strategy in men[J].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009, 23(1):5-18.

[3]Jonason, Peter K, Webster, Gregory D. The dirty dozen: A concise measure of the dark triad.[J].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22(2):420-432.

[4]Adrian Furnham, Steven C. Richards, Delroy L. Paulhus. The Dark Triad of Personality: A 10 Year Review[J]. Social &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2013, 7(3).

[5]Sumner C, Byers A, Boochever R, et al. Predicting Dark Triad Personality Traits from Twitter Usage and a Linguistic Analysis of Tweets[C]// 2013.

[6]Preoţiucpietro D, Carpenter J, Giorgi S, et al. Studying the Dark Triad of Personality using Twitter Behavior[C]// 2017.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83728-1210042.html

上一篇:导师们上的课就像“炒剩饭”
下一篇:博士生:困了累了,听听这首歌
收藏 IP: 219.143.205.*| 热度|

7 魏武 郑永军 范振英 汪晓军 彭真明 文克玲 杨顺楷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2: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