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lic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tarlic

博文

中外人名翻译的注意事项

已有 25871 次阅读 2018-8-6 19:01 |个人分类:研究院杂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八月十九到二十日我们研究院将举办年度学术盛宴——IPP国际会议,自然很多资料需要翻译,其中就涉及外国人名和中国人名的翻译问题。

 

之前除了外国人自己提供的中文名或沿用了多年的汉语译名,如汉斯•道维勒(Hans d’Orville)、梅里·马达沙希(Mehri Madarshahi)、神门善久(Yoshihisa Godo)、李昀祚(Yun-Tso Lee)等,我们对于外国人名基本采取保留原文的做法,即不翻译成汉语,不过这几天一年轻有为的研究助理在校对翻译时,把这些外国人的名字都翻译成汉语了。他的说法是“译了可以方便英语不好的人记住对方,至少能够叫得出名字”。

 

我看着这些译名,真佩服他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们之前保留外国人名原文,一是为了方便汇总资料,每个嘉宾有一个以其外国名字命名的文件(或文件夹),包括照片、中英文介绍和论文,电脑会自动按字母顺序排列,找起来也很方便;但如果将外国人名译成中文了,给不同人增添修改资料时就会产生不必要的麻烦——Allen Scott和“艾伦·斯科”谁知道是否同一人?所以即使把外国人名翻译成中文了,也必须加括号标注原文。

 

二者更重要的是,外国人名翻译看似简单,音译或者机器翻译就可以,但其实里面的讲究很多,俨然一潭深水。在这么短时间要翻译好那么多材料,我觉得最保险的做法就是先不碰这个雷区,保留原名,因此我们国际会议议程中文版就没有翻译外国人名,直接写Allen Scott教授。在会议指南和论文集中,翻译了外国人名,但也是和原文同时出现,或者加了括号标注原文(隐含意思即由于时间关系,译名时难以考虑周全,故附上原文,以待方家)。

 

一、外国人名翻译的原则

 

外国人名翻译问题其实很多人研究过,也基本上形成了一些共识性的原则,如“名从主人”、“约定俗成”、“音义兼顾”、“译音循本”等。

 

对于“名从主人”,我同意陈国华等(2014)的看法,是指这个名字的主人对自己的名字,包括译名,有发言权或决定权,而非狭义的“译音要尽量接近原文读音”。这很好理解,比如这次国际会议的嘉宾Yoshihisa Godo提供给我们的中文译名是“神门善久”,不论译得好不好,我们都得遵循其主人的选择,不能根据别的原则译成别的名字,这就好比我们出国参加会议,我们提供了一个英文名,或者自己姓名的英文译名,对方也应该遵循而非翻译成另一个名字一样。

 

“约定俗成”,是指某些人名已经沿用多年,即使不够妥当或者不符合现在的标准,但因为已被大众接受,也不必重译,以免造成译名混乱,所以也称“定名不咎”。比如威廉·莎士比亚、萧伯纳、撒切尔夫人、拿破仑等。尤其是外国政要的译名不可随便改。据漆菲在《外国政要译名背后的故事》一文中披露,2003年,柬埔寨首相洪森宣布将其中文名字更名为“云升”,结果改名之后,麻烦却接触而来,不到一年,新华社便收到外交部来函,通知恢复洪森的原中文译名。


“音义兼顾”是指译名翻译时音译为主,适当兼顾意义。在音译的时候,还要遵守“译音循本”的原则,即译名尽量接近原名本来的读音,本来是阿拉伯语读音的就要接近阿拉伯语读音,而非英语读音,比如据陈娟在《外国政要译名之争》中透露,泰国前总理Yingluck过去一直译成“英禄”,2011年新华社在有关她参加总理选举的新闻稿中改译成“英拉”。新华社译名室解释说是由于泰国语中luck发音为“拉”,当时考虑她还没有当选总理,改后影响不大,于是就纠正为“英拉”。适当兼顾意义是指,译名时尽量不用明显带有贬义或我们自己起名时不愿意用的字。比如,把Mozambique译成“莫桑鼻克”就不妥(我一时忘了在哪个资料看过这个神翻译)。而我们一研究员帮他导师Mark Beeson翻译的中文姓名为“马必胜”,大家都觉得不错,乃音译兼顾的典范。

  

二、外国人名翻译可参加的标准和一般方法


目前,我们在翻译外国人名时,可以参考的“标准”有两类,一是权威词典后附的“姓名音译表”或“姓名附录”,如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后附有“英汉译音译表”,还有牛津、朗文等词典后附的姓名译音表;二是国内权威部门编辑出版的专门的姓名翻译词典,如新华社译名编的姓名译名手册,如《英语姓名译名手册》《德语姓名译名手册》《法语姓名译名手册》和《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以及《世界姓名译名手册》等(目前在处理人名翻译时,一般使用这些词典;地名则一般以商务印书馆、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外国地名译名手册》为准,或以中国地图出版社最新出版的地图或最新版《辞海》为准)。不过这些词典收录的姓名并不全,查不到的情况也较多,如译名手册无统一译名,译者可以参考以下标准。

 

具有规范意义的标准是国家标准《外语地名汉字译写导则英语》GB/T1769312008)和《标点符号用法》(GB/T158341995(严格说来,译名手册并不具有规范意义,国家标准才是要遵守的)。前者“提出对地名的译写应以音译为主,规定了音译细则,列出了详尽的英语字母的读音译写规则和译写示例。因为许多地名专名(specific terms)本身就是人名,所以这个导则对姓名汉字译写有积极的参考意义”(石春让,2018后者和《编辑校对实用手册》的相关论述则规定了外国人译名间使用的标点符号标准:如David Herbert Lawrence 应译为“戴维·赫伯特·劳伦斯”(注意中间用间隔号“· ”);名字全部缩写的D. H. Lawrence 应译为“D. H. 劳伦斯”(注意缩写严格复制原文,包括下脚圆点号);D. Herbert Lawrence 则应译为“D. 赫伯特·劳伦斯”,David H. Lawrence 应译为“戴维·H. 劳伦斯”(注意紧跟缩写字母的是下脚圆点号、紧跟中文的是间隔号,我发现这些标点符号很多作者用错)。因此,在翻译外国人名时,建议首先参考这些国家标准。如根据下表,Allen Scott中的Scott应译为“斯科特”。

 

译音表.png

国标《外语地名汉字译写导则英语》中的英汉音译表(部分)

 

此外,借鉴采用权威机构的译名。据漆菲报道,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新华社译名室便开始管理起全世界的人名,专门负责人名翻译问题。故该译名室也被人称为“国外人名信息进入中国所遇到的海关”。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译名要归口新华社”。因此,我们在翻译外国人名时,不妨搜下新华社的网站,如果新华社已经给出了译名,大可拿来主义直接使用。这里特别提醒译者注意:(1)正文中的外国人名原则上都应译出,但特殊情况下,如致谢内容中出现大量人名,可保留原文(如果是出版社稿件,可与出版社编辑商量后保留原文;(2)译名使用要前后一致。在译名第一次出现时,最好在其后标注原文,并将该译名记录下来,以后再出现时使用统一的译名,再次出现不必再注原文。


三、中文姓名英译注意事项

 

先问大家两个问题:

中文姓名“郑永年”的英译名应该是Yongnian ZhengYong-nian ZhengZheng YongnianZheng Yong-nian还是ZHENG Yongnian?(注意大小写、有无连接号区别)

 

中文姓名“朱云汉”的英译名又用如下哪个:Zhu Yunhan, Yunhan Zhu, Chu Yunhan, Yun-han Chu……?

 

大家可能一开始也想不到还有那么多选择吧?我们来看下国家标准如何说(对,幸好有国家标准)。

 

按照国家标准《国务院批转关于改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我国人名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的报告》(1978年),汉语姓名英译时,姓在前,名在后,中间为空格,复姓连写,双名连写,无连接符号“-”,姓与名的第一个字母均大写。也就是说,按照该标准,“郑永年”的英译名是Zheng Yongnian,不加连接符号,姓不需全部大写,只是首字母大写(这一点跟1999年《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中的标准不同,其规定姓的全部字母都要大写,不过由于与国家标准相冲突,并非所有学术期刊都采用,本文还是以国家标准为准)。2015年12月,经国际标准化组织批准,由我国主导修订的国际标准ISO 7098《信息与文献——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正式出版,成为汉语拼音在国际上得到认可并推广使用的重要依据,是用以规范国际上使用汉语拼音的统一标准(主要用于世界各国图书馆、博物馆、国际机构中有关中国人名地名的拼写、图书编目、信息与文献的排序检索等)。根据该标准,双姓分开写,如Zhang Wang Shufang ( 张王淑芳) ,区别于复姓连写,如Xiang Situ Wenliang( 项司徒文良) 。“老”“小”“大”等附加成分的首字母小写,除非它们出现在句首才大写。例如,xiao Liu ( 小刘,younger Liu) 、lao Wang ( 老王,older Wang) 、da Qian(大钱,older Qian)。如果“老”“小”“大”等汉字是人名的一部分,则按照人名的拼写规则来拼写。例如,Wang Xiaojian ( 王小建) 、Zhao Laoshan ( 赵老山)等。不过我浏览后,发现仍然没有解决双名连写的问题,如姓名“孙玉娥如果译成Sun Yue,那就和“孙悦区分不了。这一问题先存疑,以待方家。


按照上述国家标准,“朱云汉”的英译名应该为“Zhu Yunhan”,为什么用了Chu Yunhan呢?这就涉及不同的注音法。1867年,英国大使馆秘书威妥玛(Thomas F·Wade)设计了一套拼写法,用拉丁字母来拼写中国人名、地名和事物的名称,称“威妥玛式注音法”,曾一时风行,但如今再适用这一注音法很容易产生混乱,中国大陆除了已成习用的专有名词如I-ching(易经)、Tai-chi(太极)等仍保留威妥玛拼音以外,基本不用(清华大学的英译名Tsinghua University用的也是威式拼音法)。

 

朱云汉是台湾人,在搜其所在的国立台湾大学主页时,发现其英文译名为“Yun-han Chu”,仍采用威妥玛式拼音法,思来想去,还是尊重对方单位的称呼,沿用了。

 


参考文献: 

石春让,成瑛.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看词典中的外国人名翻译[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8,324):7-11.

漆菲. 外国政要译名背后的故事[N] 国际先驱导报,2009-11-19.

陈国华,石春让. 外国人名汉译的原则[J] 中国翻译,20144):103-107.

陈娟. 外国政要译名之争[N] 国际先驱导报,2011-07-15.

 以及文中出现的各种标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87784-1127900.html

上一篇:大学生做好这几点就够了
下一篇:会议指示语翻译常见错误及纠正
收藏 IP: 116.57.87.*| 热度|

1 周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0: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