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科学编辑isechina的官方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sechina

博文

预印本能否引用?如何引用?

已有 5431 次阅读 2020-11-2 13:29 |个人分类:预印本|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我们有时会收到关于预印本是否可以在期刊中被引用的询问。我们认为,重要的是,文章要注明作者在概念化、发展或解释其工作时所使用的任何来源,而不受研究对象的范围或同行评议状态的影响。预印本是合法的研究成果,在引用实践中应给予公平的致谢和引用。

给予致谢的重要性

关于参考文献列表的目的是什么,以及是否应该将非同行评议的文献包括在其中,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从广义上讲,参考列表提供了文章中提到的特定语句或实体的来源信息以及读者如何检索该来源的信息(如果他们希望阅读、重用或进一步检查它)。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引用列表中包含作者曾用于支持声明或主张的任何对象是有意义的,前提是有可引用的来源。

有些人建议,在文本中可以以“个人交流”的方式提到预印本,然而,后者通常指与另一位科学家的个人交流,或在没有永久或公共记录的会议上的发言。预印本是公开的学术工作的永久记录,因此,如果它们被使用,学者应该引用并在参考列表中提供这方面的完整细节,以便读者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并不只适用于预印本:同样也适用于其他非同行评审的对象,如数据集、毕业论文、代码或政府报告。

期刊政策

虽然对于预印本是否可以包含在参考文献部分,各期刊之间并没有统一的标准,而且各学科之间也存在差异,但大多数生命科学期刊允许在其出版物的参考文献列表中引用预印本。

物理科学期刊已经在arXiv中与预印本一起运行了几十年,arXiv预印本被引用是很常见的。考虑到在生命科学中使用预印本的情况相对少见,直到最近几年,一些期刊已经采取了将预印本从参考文献列表中排除的政策;然而,也有一些期刊在更高的预印本采用的背景下重新审视了他们的立场,并恢复了他们的政策,现在在参考文献列表[2]中接受预印本的引用。

一些出版商,如Nature Research, PLOS 或 Wiley已经发布了关于引用预印本的统一政策。

用什么形式呢?

引用预印本应该采用什么格式?这也是争论的主题,不同的机构有不同的具体格式要求。NIH在2017年发布了预印本和其他中间产品的报告指南,其中概述了引文应注明论文的预印本状态、DOI、文档版本和被引用预印本的日期。

例如:Bar DZ, Atkatsh K, Tavarez U, Erdos MR, Gruenbaum Y, Collins FS. Biotinylation by antibody recognition- A novel method for proximity labeling. BioRxiv 069187 [Preprint]. August 11, 2016 [cited 2017 Jan 12]. Available from: https://doi.org/10.1101/069187。

Nature Research期刊的政策要求指定预印本的状态,并提供可获得预印本的网址。

此外,一些期刊要求引用包含“未经同行评审”的免责声明,以提供一些关于来源认证状态的进一步背景,并表明预印本与同行评审期刊文章的过程不同。

考虑到期刊通常会列出对提交论文的具体格式要求,一个好的建议是检查相关期刊的作者指南,看看他们是否列出了与预印本引用相关的具体要求。

生命科学期刊的主流立场是允许在参考列表中引用预印本。透明的预印本引用实践允许作者对他们在论文发展中使用的工作提供公正的归因,也有助于进一步研究预印本在研究交流中的使用和影响。

更多阅读:

https://scholarlykitchen.sspnet.org/2018/03/14/preprints-citations-non-peer-reviewed-material-included-article-references/

https://asapbio.org/preprint-info/preprint-faq#qaef-646

参考文献:https://asapbio.org/how-to-cite-preprints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87871-1256784.html

上一篇:31本急诊医学领域SCI期刊投稿方式大合集
下一篇:为什么我的SCI论文在Web of Science 查不到?
收藏 IP: 112.80.59.*| 热度|

2 高友鹤 黄河宁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6: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