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rryxia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arryxia

博文

寄托心理

已有 4016 次阅读 2020-9-14 09:04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寄托心理

许秋雨,2020.9.13

 

寄托心理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依靠心理,一种是释负心理。

 

八十年代我有一位朋友,他的英语不太好,但老想考TOEFL。他平时学习效果也不好,主要是没有太大的压力。所以,他就报了一个TOEFL班,就指望完全靠这个班来让自己的TOEFL考试过关。那时的TOEFL班还只是摸着石头过河,除了割韭菜外,并没有什么十足的效果。后来,我朋友的TOEFL就是过不了。这就是依靠心理。

 

家庭对小孩子上学的名校情结也是依靠心理。大家把对小孩子的所有希望都投向了名校,指望他们的孩子们一旦进入了名校,以后就可高枕无忧了,从而自己也就解脱了。当然,这也是释负心理,把自己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名校。

 

进庙拜佛是释负心理。拜观音求子为的是早生贵子。拜文曲星,求的是考试高中。官员拜佛,求的是仕途平安,不被纪委问话。司机拜佛,求的是不出交通事故。

 

一些国家几十年内从一穷二白开始,靠着充分多的剩余劳动力及全注经济发展的政策,一下变得富裕起来,已经解决了老百姓的温饱问题。谁都知道,从温饱到下一步的发达国家,光靠剩余劳动力是远不够的,特别在高科技的今天。下面靠的是科技,靠的是科技创新。就这样,国家就拿出大笔资金投入国家科技创新,让各级领导层想方设法办世界一流科技一流大学。

 

在此稍早一些的香港,给了一个有意思的见证。在九十年代前,香港的高校都只是教学型高校,没有科研,也不重视科研。由于某些原因,从九十年代开始,香港对其高校投入大量资金,在欧美广招优秀的科研人员,从校长,院长开始招,然后再让院长招大学教授。

 

比如,香港科技大学九十年代一切从零开始,很快就招了很多在欧美大学及顶级高科技公司成名成家的教授和科研人员。在短短的十几年里就办得风声水起,至少在面上的成绩有目共睹。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香港所有新招教授的待遇都让欧美大学教授羡慕不已,基本上每家都顾上了保母。由于香港教师的高待遇,他们的职位数量限制很死,欧美非名牌高校的博士毕业生是很难拿到香港高校的教师职位。另一个原因是香港大学基本上仿照欧美大学的办学风格,对大学教师位置数量有严格控制,从而对入职后的大学教师有较宽松的考核制度。他们的科研最后还是靠的广大大学年轻教师。

 

香港高速办高校的经验也刺激了很多其它地区,一些国家的高校也仿效香港,比如去全世界请成名成家的教授来做院长,所长,或者学术领头人。似乎,只要招到了这样的人,就可以放心了,下面就只是新招来的这些人员完成他们合同上的任务即可,明天就会是国际一流。这就是释负心理,其实都不能说是依靠心理,因为领导们也怀疑这样能否真成一流。

 

人们也许会问,为什么香港可以而别处不行呢?我觉得可能有两个原因。其一是新招院长的权限。尽管政府可以花高价去招院长,但是院长没有权限花高价去招每位新的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这样,新招的院长招来的年轻大学教师的待遇都普遍较低,从而大家都难以安心。其二是很多大学的教师队伍无止境地扩张,以及无数新大学和大学新学院的出现,大学师资队伍参差不齐。由于大学教师队伍的庞大,国家就有了极其量化的评价体制。但是,基础科研与别的行业不一样,任何评价标准都是可以钻营的,这就让本来就为数不多的老实做事不去钻营的人们寒了心。

 

其实各级领导们也有合同,里面也有量化的任务要完成,对招人、或者招贤、或者引凤、或者引智,与其说是释负心理还不如说是完成他们合同里的工作指标,更不能说是依靠心理。要说有依靠心理,也只是完成任务的依靠,绝对不是国家科技一流的依靠。


国家真正的一流科技不是靠、也不能靠、几个学术带头人,而是要靠广大年轻科技工作者,一流大学是要靠广大年轻的大学教师。靠的不是这些年轻人的低价劳动力,而是他们的智慧,他们的安心,他们对科研多少年如一日的坚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95313-1250467.html

上一篇:秋思
下一篇:孩子们的互反性格
收藏 IP: 108.36.212.*| 热度|

2 王安良 张淑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8: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