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舟唱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zhouchangwan 余小波和学生们的周末沙龙

博文

如何做一名研究生(2018.11.23黄好)

已有 6166 次阅读 2018-12-5 10:37 |个人分类:沙龙纪实|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时间:2018年11月23日晚

地点:阳光一百国际新城204

主讲:黄好

摄影:沈晓岚、童雨溪

撰稿:黄好

参与者:余小波、范玉鹏、刘潇华、张然然、张欢、梅诗琪、苏娅(蒙古)、刘花香、张金峰、唐兴、肖惠卿、郑如莹、戴安妮、张亮亮、童雨溪、沈晓岚、黄好

      “研,磨也;究,穷也。”研究之意,概为将问题磨至极致,化整为零。是为研究者,混沌秋毫,囊括宇内,无一不审视求问之。古之治学,可窥一二,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目的性强也;尝百草,踏河川,实践性强也。今人之于学,有趋之若鹜,有随波逐流。可曾想过为何学?如何学?古语有云:三思而后行。回顾此前的沙龙,大家虽曾谈及各自考研、求学原因,却从未谈如何治学。然而,讨论如何做研究生,实乃迫切而又紧要。心之所向,素履以往,故此次沙龙选取“应该如何做研究生”这一主题进行思考和探索。

       主持人黄好简单介绍了研究生的定义、分类以及培养目标。研究生教育是学生本科毕业之后继续进行深造和学习的一种教育形式。按照攻读学位等级的不同,研究生可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从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来看,除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研究生还应在本门学科内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为引导大家思考,黄好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相比有何不同?研究生期间我们收获了什么?如何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大家针对这几个问题,进行了思考和讨论。

       张亮亮首先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做了一个简单梳理,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一、初创阶段(1935 年至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学位分级细则》和《硕士学位考试细则》,对学位授予的级别、学位候选人资格和学位评定办法做了规定,细则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确立。这一阶段的研究生培养目标不明确,呈现招生规模小、毕业人数少的特点,直到新中国成立,全国仅有232人获得硕士学位。二、发展阶段(1949年至1966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迫切,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也越来越清晰,主要是培养高校老师和科研人才。三、恢复和稳步发展阶段(1978 年至 1999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我国研究生教育经历恢复和重启后,逐步迈入专业化、正规化的发展轨道,初步形成了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共同发展的格局。四、快速发展阶段(1999 年至今)。在国家决定加快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战略之后,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大幅度增长,研究生教育的重点开始转向专业教育。

       张金峰认为,研究生以探索未知的专业问题为主,这一点与本科生有本质区别。正如“兔子理论”所提到的,本科生主要是学习捡“死”兔子,“死兔子”指本科及以前所学的已被验证过的知识,此阶段的学习是为了更快地把已有的“死兔子”拿回来。而研究生则要学会打一只在视野中奔跑的活兔子,即寻找专业领域内未被研究的问题,导师指明方向并教给学生捕捉活兔子的本领,研究生运用导师所教的方法和技术追猎这只活动的兔子,完成对某一专业问题的研究。

       就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具体区别,大家从培养定位和教学方式两个方面进行了补充。从培养定位来说,沈晓岚强调研究生阶段以科学研究为主要任务,其研究对象是专业领域的高深知识,注重培养创造知识的能力;而本科阶段以通识教育为主,虽有专业的细分,但只要求学生掌握并运用知识。从教学方式来看,刘花香认为研究生阶段的授课方式更为灵活多变,老师会把课堂的发言权交给学生,如要求学生以个人汇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专业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和成果展示;而本科阶段主要以老师讲授知识为主,学习内容局限于课本内,大多通过作业和考试的形式来考察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郑如莹则从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两个方面谈了自己的收获。首先,学术能力获得到提高。学院为大家提供了一系列学术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如上周在常德举办了第十七届大学思想研讨会,聆听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报告,既增长了专业见识,又拓展了学术思维。其次,实践能力得到增强。除了专注理论的学习,如莹还参加了不少社会实践,在学校舆情中心担任志愿者的经历,磨练了她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增强了她对适应未来职场的信心。         

       张欢认为读研带给自己两点提升。一是能够静心,相较于本科时的心浮气躁,研究生时光更能沉下心来读书学习。二是学会交流,张欢特别感谢学术沙龙这种漫谈式的学习,大家能够坐在一起聊学习谈生活,既可以“择其善者而从之”,也可以“反求诸己”。唐兴对张欢的观点表示认同,深入交流的确能够丰富思想、拓展见识。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汇聚在一起,畅谈各自不同的经历,相互之间的沟通能迸发出思想的火花,激起灵魂的共鸣。张金峰强调读研还可以培养学习的主动性。相比于本科时期自由散漫的学习态度,研究生以自立自治为主要形式,学习状态由他律转为自律,更能激发学习的自觉性。

       研究生之路既有收获,又充满挑战。如何迎难而上,勇往直前,引发了大家的热烈讨论。同学们或谈责任,或言方法,或谈情怀,或叙理想,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沈晓岚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广泛阅读专业书籍和文献,通过大量阅读书籍和文献,可以构建知识体系,了解研究动态,拓展研究领域。其次是要经常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才能投入到紧张的学习。童雨溪赞同晓岚的观点,本科教育以学习专业知识为主,而研究生除了掌握书本知识,还要从书本之外去拓展专业知识。如何精进专业知识?雨溪认为关键在于克服畏难情绪,勇于探索专业领域,大胆尝试科学研究,做一名名副其实的研究生。其次,要正视差距,找到自身的不足,学习他人的经验,取长补短。

       肖惠卿强调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方面,我们需要通过课上听老师的专业讲解,课后大量阅读专业书籍和文献资料来夯实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将所掌握的理论运用于研究和实践,让知识发挥作用、使其增值。惠卿认为理论的学习研究与处理社会或商业问题有着相似之处,都需要灵活应对,强调实践。因此,我们需要抓住研究生阶段宝贵的时间,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加强学习。

       如何高效地学习?刘花香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大量阅读。只有多读,才能打开思维。思维的开阔无论是对学习还是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其次,主动思考。主动的思考可以让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学以致用,而不只是对信息机械地接收、储存。最后,提升英语水平。花香认为,为了全面了解国内外研究动态,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英文文献,坚持学习英语。郑如莹赞同花香的观点,并作了两点补充:第一,阅读的过程中要学会做读书笔记。书中的某一句话、某一个观点往往能激发个人灵感,有利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挖掘新的专业问题。其次,要向优秀的同学请教学习。俗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与他人的交流沟通能够取长补短,驱使自己成长进步。

       张金峰坚信,读研过程中踏实做好每一件事,成功自然水到渠成。此外,她强调,要想摆脱束缚,就要勇敢尝试,只有在实践和探索中,才能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张亮亮强调,选择读研要始于兴趣,终于责任,以创造新知识为己任,持之以恒地进行研究。开学以来,亮亮坚持每天读书、学英语、看论文,他相信只要坚持就会有收获。

       戴安妮结合身边的案例佐证了张亮亮的观点。安妮的一位朋友为了学习日语,每天起早贪黑、潜心学习,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通过了日语N2的测试,这让许多曾立志学好外语而不落实到位的同学一阵羡慕。安妮表示“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就要脚踏实地,坚持下去。如何做到脚踏实地?戴安妮认为关键在于守住初心,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诱惑越来越多,作为一名研究生,要守住初心,抵挡住诱惑,安心治学。戴安妮表示,作为一名研究生除了脚踏实地还要仰望星空,要将个人追求与社会发展相结合,要积极思考如何与时代同步,做一名有担当、敢奉献的时代新人。

       梅诗琪就如何做研究生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就学习方法而言,她提出,做好研究生的第一步是学会制定计划。明确的目标导向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生活,更充分地利用时间,从而提高效率、减少迷茫。第二步是增强理论思维,具体来说就是要培养自己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以及批判思维能力。分析,即学会在众多信息中识别选择有价值的知识。概括,是指面对零散的知识和信息,要有整合能力。批判思维,则是说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变换思考问题的角度。第三步是要将理论用于实践。例如,教育研究方法这门课上教授的研究方法和技巧对大家日后的学习和研究十分有益,要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才能融会贯通。就学习态度而言,梅诗琪的第一个建议是要有不怕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不管是读文献,还是写论文都要有信心和勇气迈出第一步,并坚定地走下去。例如阅读文献,这一过程开始也许会很慢,但这是做学问的一道关卡,万丈高楼平地起,只要耐着性子坚持下去,科研能力就会得到提高。她的第二个建议是搞学术要坐得了“冷板凳”。这既是指我们不受客观环境——外界喧嚣的打扰,专注学习,同时也指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平静,抵得住外界的诱惑。

       张然然则用三个词来总结研究生应该具备的品质。第一,好奇。作为一名研究生,需要怀有一颗对研究领域的好奇心,强烈的好奇心会激发探究新问题的欲望。专业领域犹如一张白纸,每个人只了解白纸上的一个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跟外界保持交流互通,这个圈才能不断扩大。第二,专注。做研究从信息的搜集获取到个人的消化吸收、再到最终的有效输出,整个过程都需要我们保持高度的专注,容不得丝毫懈怠。最后,真实。研究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不糊弄自己、不欺骗别人的态度,干干净净地做学术;平常生活中,面对世俗风气的影响,我们要永葆初心,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保持自我本色。

       就如何做研究生,张欢提出了两点建议。首先,学会利用充足的空间和时间。从空间上来说,研究生阶段的专业课程没有限定教材,课程更多的是以专题的方式进行,我们可以利用专题学习上的选择空间进一步探索感兴趣的研究点。从时间上来说,研一基本就可以修完研究生阶段的主要课程,所以合理利用多余时间精进自己的专业研究。其次,大量地阅读书籍。和文献相比,书本的知识更加系统和全面,可以帮助我们梳理学科的逻辑架构和知识脉络,增强文化积淀。张欢进一步说道,自己撰写学术论文之时,深感主题不新、文笔不强、用词不准,写作内容缺乏理论支撑,缺乏逻辑条理,阅读量不够是主要原因。

       刘潇华强调,要端正态度,珍惜读研机会。本科阶段的教育属于大众教育,当前大部分的应届毕业生都有继续深造的机会;而研究生教育属于精英教育,只有少部分学生能继续深造,所以要珍惜宝贵的时间,抓住一切学习的机会。就如何进行专业学习,刘潇华从两方面给出了建议。一是要广泛阅读。不仅要读文献,更要阅读书籍。书籍对知识框架进行了系统性梳理;而文献是对某个研究方向的概括或者某个研究结果的陈述。其次要持之以恒。无论阅读还是写作,都是磨人的过程,需要我们自身有定力,能坚持。正如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到的,“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因此,学习重在坚持,日积月累,终会收获。

       范玉鹏主要是从如何做好一名博士生谈起,他以四年的博士在读经历和所感所想指出,博士生要想顺利毕业,必须要历经“三道关卡”:时间的付出、方法论的转变以及习惯的养成。就时间的付出来看,博士科研成果的产出无不是大量时间和心血的结晶。博士生从入学开始往往要背负比硕士更大的压力,俗话说的好“没有毕不了业的硕士、也没有不延期的博士”,博士要想顺利发表3篇以上的CSSCI论文,就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和心血。那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应该投入到那些方面呢?他指出应该投入到文献的阅读和书籍的学习上,文献的阅读可以让博士更好地掌握所学学科的前沿动态,更有助于其探索学科的空白和薄弱环节;书籍的学习可以让博士更好的掌握所学学科的系统知识,更有助于其梳理学科演进的整体概况和基本脉络。

       就方法论的转变来看,博士要想在科研上取得突破和成功,只有时间的付出和刻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辅之以方法论的转变。那么方法论的转变到底是要转什么?就是要从“顺从”思维转向“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博士生学术发展的源泉。没有批判性思维,牛顿就不会质疑亚里士多德的错误理论,而后提出正确的物理学三定律;笛卡尔就不会创立虚数,完善了数理方程的求解;沃森和克里克就不会根据实验结果,大胆假设DNA具有当时闻所未闻的双螺旋结构。这些例子充分说明,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博士生跳出思维定式,扩宽视野,激发创新点,有助于博士生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培养自律、独立与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就习惯的养成来看,习惯决定命运,没有什么比习惯养成更重要了。那么博士生应该养成那些习惯呢?他认为博士生应该养成写作习惯和运动习惯,写作习惯是博士生科研提升的核心和基础,唯有不断地进行写作训练,才能使文章表达逐渐精准和行云流水。他以余老师文章为例,每每读余老师的文章和散文,总是能给人一种享受,使人沉浸在字里行间。此外,“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运动习惯也不可缺少,要向余老师那样劳逸结合,每周三和每周日雷打不动的进行羽毛球运动。

       自由讨论结束后,余小波老师肯定了大家的发言,认为本次沙龙主题贴近现实生活,同学们表达很充分,讲出了自己的心声。今天大家讨论的是如何做研究生,但其深层次的内涵其实是关于如何为人的问题,只是因为大家现在都是研究生,以如何做研究生切入如何为人这一问题而已。就如何为人,余老师对同学们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积极主动。积极是一种态度,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态度能决定一个人的成败。“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句老话,虽然朴素却蕴含着大智慧。“会哭”不是无理取闹,它代表一种积极的态度,一种进取的追求和力争上游的尝试。当今社会,能力强者很多,但踏实肯干的人太少,积极主动显得尤为可贵。因此,同学们无论是面对学习还是在今后的工作中,都要积极主动,不能被动等待。二是保持本色。余老师赞同张然然提到的真实,真实是在为人处世过程中内在特质的诚实表达,是去掉虚伪的客套。一时的直抒胸臆可能会使对方接受不了,但是经过长期相处,他人会理解并珍惜你的真诚和直爽。做真实的人、本色表达,才能活出自我,才能经得起考验。三是强大内心。余老师认为,人的一生努力追求成功固然重要,但外界条件的制约,并非每一个人都可以成名成家,毕竟大多数人最终都只能是社会中的普通一员,但每一个人都能够、也应该努力追求内心的充实丰盈。余老师又一次向同学们推荐了王阳明心学的“致良知”,他认为,阳明心学是儒学系谱发展中一座光彩夺目的高峰。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并以“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来表达自己的人生境界。既能“从心所欲”,又能同时“不逾矩”,这样的境界,毫无疑问是人生修行的最高境界,孔子因此而被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阳明先生曾经讲过,“吾心光明,夫复何求”,把“心”的“光明”,作为人生修行的最高目标。从“从心所欲”到“吾心光明”,既有异曲同工之妙,又有一脉相承之意。“致良知”就是要努力追求内心的丰盈充实,具备强大的内心力量,并将这种良知良能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只有具备强大的内心力量,在漫漫人生路上我们才不会感到困苦、孤独、无助。余老师鼓励大家,研究生在正值奋斗和打拼的年纪,要把握当下,全力以赴,多修炼内心,保持平和,做到得之淡然,失之坦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98771-1149930.html

上一篇:(2013雷芳分享)Salman Khan: Let\'s use video to reinvent educatio
下一篇:探析高等教育评价改革之路(2018.12.7沈晓岚)
收藏 IP: 202.197.100.*| 热度|

1 王德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11: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