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西听雪”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aoshulaoshi

博文

“一带一路”上摇曳的“风雅”

已有 2790 次阅读 2018-12-12 20:45 |个人分类:“一带一路”上的“小花朵”|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一带一路(one belt


中华文明素有夺目的人文主义优雅气质和倜傥风度。自从唐尧虞舜时代的先民首开歌谣之风后,数千年来吟歌赋诗的传统便绵延不绝,蔚为大观。时至近、现代,骚人墨客“登高而赋”的雅致又出现了新的变化,这就是黄遵宪所说的“吟到中华以外天”。

“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贸易之路,对于中国人而言,它们也是新的“感动兴发”、挥毫赋诗的广阔原野,遥远迷人的异域风物成为诗人们新的“江山之助”。近现代以来,有过在“一带一路”上行走经历的中国文人难以计数,他们创作的诗词歌赋更是不胜枚举。下面笔者拣择其中的一部分,稍加解说,以领略那些曾经在“一带一路”上摇曳过的“风雅”丽姿和流韵。

图片:“一带一路”示意图:

cf37301dd5ba299_size1074_w3600_h1440.jpg

  yidaiyiluditu_5221635.jpg 

  第一篇

  同治五年(1866),斌椿 (1804-1871,字友松)受大清政府委派,率团前往泰西(欧洲)考察。据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官方外交使团。斌椿一行于正月二十一日从北京启程,由“海上丝路”前往欧洲,后又乘船返回。历时近十个月,“往返九万余里”。出使期间,斌椿写作了日记体的《乘槎笔记》,同时还创作了诗集二种《海国胜游草》和《天外归帆草》,分别吟咏往和返的途次闻见及其感兴。

如其《越南国杂咏》第七首云:水边瓜艇是侬家,一髻低垂两鬓雅。生小绛唇无待点,嫣然一笑露红牙。(作者自注:俗喜食槟榔,唇齿皆紫色,人人然也。)

瓜艇,比喻小船似一瓣剖开的漂浮于水面的瓜。侬家,此处应是“你家”之义。“雅”字通“鸦”,两鬓雅,即南朝民歌《西洲曲》中“两鬓鸦雏色”之义,形容儿童鬓发色泽黝黑发亮。绛唇,紫红色的嘴唇。点,点染。在本诗里,作者捕捉了一个特殊的生活习俗,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可爱的东南亚小女孩的形象,呈现了一种异域的原生态的风俗美。

  第十首云:十里驰驱道路长,解衣挥汗到炎方。村人知有相如渴,剖取椰浆劝客尝。

斌椿一行是在孟春时节离京南下,到达越南虽然只是仲春二月中旬,然而由于其地处于“炎方”,所以已经热的“解衣挥汗”了。“相如渴”,本指司马相如有“消渴疾”,但是此处未必是指作者自己也患有“消渴疾”,大概是“口渴”的雅化写法。如果斌椿身体有恙,不会被挑选出来,委以漂洋过海出使泰西的重任。“吃喝”之类本属于“俗事”,通过用典就将其雅化了,这是古代腹笥稍丰的文士都谙熟的技巧。通过本诗读者可以想见东南亚的自然风情,特别是能看到当时中越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融洽关系。

其《锡兰岛》二云:芭蕉结子碧离离,椰树成林拂翠丝。景物不同须记取,橙黄橘绿仲春时。(作者原注:时橙橘新熟。)

所谓锡兰岛,现在译为斯里兰卡,是印度洋里的南亚热带岛国。首联描写南亚十分常见的两种植物“芭蕉”与椰树,芭蕉所结之,也就是类似于香蕉的水果,“碧离离”是形容其色泽青翠而颗粒分明的样子。椰树的叶子很特别,像一片片大型的绿色羽毛,而每一片叶羽上都有无数根由粗渐细的绿丝构成。所以作者用拂翠丝来形容在海风中飘拂招展的椰树叶子,状物准确生动。如果说芭蕉、椰树在中国的南方闽粤一带也有所见的话,那么次联所描写的景物就颇为不同了:橙黄橘绿仲春时。虽然中国南部也有橙子与橘子,但是它们的成熟却是在夏秋时节,而斯里兰卡的“橙橘新熟”是在仲春时。对于来自春寒料峭的北京人来说,这不能不说是非常新奇的事儿。

斯里兰卡位于南亚最南端,与非洲的南非相似,东去西来的海船都要在这里经过、交汇。《乘槎笔记》于二月二十九日条云:是日卯初,见来船东往中华。计行海二万里矣,令人有故乡之感从时间上说,斌椿离开北京尚不足四十天,然而从距离上说,已经走完了全程的大约一半,航行了二万里。所以思乡之情便油然而起了,其同时所赋诗云:朦胧曙色映朝霞,四望空明兴倍嘉。忽见峭帆来异域,竟如故友遇天涯。三更客梦添乡思,两字“平安”寄我家。四万途程刚及半,凭君传语到中华。(《二月二十九日黎明见轮船西来》)这是一首七律,首联写卯初(约当早晨五点许)印度洋上曙光初照、海天之间空阔明朗之景及其兴奋之情。颔联则忽然一转,写自己看见一艘“轮船西来”“东往中华”时的情感波动。这艘特殊的“峭帆”触碰了诗人内心柔软的地方,居然使其顿生“他乡遇故知”之感。取譬的生动传神,源于作者对故乡和祖国的感情之深沉。“峭帆”,形容高高耸立且比肩并列的片片大帆,借以指代轮船,造语生新而带气势,与海舶的巨大相匹配。如果读者将此与前文所解的“瓜艇”做一比较,就会发现后者也一样显示了取喻造语的高妙。颈联与尾联表达托人传语家乡亲人、报告平安的愿望,更进一步地表现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乡思”是一个古老的文学母题,唐代有一位小诗人叫戎昱,他有一句在家贫亦好(《中秋感怀》) 的诗,本来朴素无华,却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戎昱诗又题作《长安秋夕》,原作全联是:“远客归去来,在家贫亦好。”戎昱是荆州人,当时客居长安,所以于中秋佳节之夜做此诗以抒发“归去来兮”之深衷。)“家”是个蕴意无穷的概念,而作为人类身体与灵魂的寄托之所大概是其基本内涵。戎昱诗句的好处可能就在它简捷明了地反映了“家”的温馨感与可皈依性,表达了奔波在遥远的异域他乡的游子们无处安放的深深的乡愁。英语里了有个单词:homesickness,汉译就是“思乡病”。看来不仅古今之人同心,中西之人也是同情啊。明朝理学家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诚然。

(未完待续)

2018/12/12写于巢湖西岸(west of lake)


附录:斌椿的游记《乘槎笔记》与诗集《海国胜游草》、《天外归帆草》图书截图。


20190119173253.png

上面是往返行程时间及地点。1547892622671627.png

image.png


image.pn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00006-1151217.html


下一篇:“一带一路”上摇曳的风雅(续一)
收藏 IP: 60.168.149.*| 热度|

2 董全 ljxm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7 05: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