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huanghu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rhuanghui

博文

疾病的魔法并非藏在细小的结构里

已有 2316 次阅读 2019-6-14 15:38 |个人分类:中国医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病因, 感应, 微生物

 

在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绝大多数人都相信“实在”。而今天,有关疾病基本上都是以 “是什么”的方式来确定其概念,虽然这个“什么”的概念并非终极性的规定与解释,它远没有到事实的尽头,也远没有追溯出终极的意义,却已经误导了人们把它当成某某疾病的“实质”。

 

1、抗生素迅速失去威力

伴随着超高倍数显微镜的问世和应用,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逐步开阔,在极大地满足人们猎奇心的同时,也似乎要向人们宣扬微观世界神奇的影响力。用放大一千倍的显微镜可以看见细菌,用放大几万倍的电子显微镜则能看见病毒,它们被认为是疾病麻烦的制造者诸如感染、炎症、痢疾、流感、病毒性脑炎、天花、水痘、麻疹、肝炎、胃炎、小儿麻痹症、狂犬病、艾滋病等等,都是由细菌、病毒引起的,病毒还会引起癌症。

疾病的缘由似乎已经找到了,人们也因此笃定地认为,所有的疾病都可被视为由特定、单一、能分离的病原体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形成。基于疾病的特异性,也带来了特异性治疗的认知,即针对每一种疾病的药品,尤其是许多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推动下的医疗技术进步的产物,磺胺药、青霉素和其它抗生素的到来,世界上有了第一批前所未有的、能有效治疗特殊疾病的药物,科学技术创造了非常强有力的医疗手段并取得了生物医学模式的胜利。

令人晦气的是,这个美梦却被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医疗中心出版的一份学术刊物敲醒了。这份刊物中一篇名为《抗药性:新瘟疫》的文章中这样写道:虽然抗菌剂曾一度被誉为20世纪的“神药”,但是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现在却极清醒地意识到,细菌的抗药性已经成为临床一大棘手问题……不幸的是细菌显然很快又产生了新的抗药机理。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面对抗生素迅速失去威力,一些传染病专家开始忧心忡忡,他们担心一旦不能再使用抗生素该怎么办?我们是否又要重新转而求助30年代抗生素尚未问世时的医疗方法?

 

2、微生物是病吗?

微生物无处不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都有微生物在积极活动,数以百千万种类的细菌、病毒等病原体被发现,被认为由细菌、病毒引起的疾病多如牛毛,仅仅命名本身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需要对细菌、病毒的形状、生物特征等进行非常细致的观察和深度了解。为了对付细菌、病毒引起的各种疾病,人们尝试着各种抗菌灭菌、消毒防疫办法,发现抗生素、发明疫苗、干扰素等。然而,当科学家对细菌、病毒观察得越多,情况也越发变得更加复杂。因为要想把池塘、水沟里的微生物都杀灭,除非将池塘、水沟毒化成微生物无法繁衍的场所,之后的情况又会如何?走进生物的内部世界,就会发现,有多少种生物种类,就有几十倍、几百上千倍甚至更多于这些种类的细菌、病毒相伴随。

伴随着医学现代化的进程,医学分科也越来越细,不仅制造了大量的噪音和信息,同时也将世界和人体完整的系统拆分得极其纷繁复杂。因为个人能力或智力的欠缺,我们已无法区别这种纷繁复杂的噪声和信号,而这正是当今医学过干预背后的客观原因。从事医学的人员也开始变得越发谨慎,只能守住阵地,表现出极强的职业行为,宁可错杀一千,不敢放过一个,丝毫不敢有半点创新。对于看病的人甚至仅仅是健康体检的人来说,也已从过去的从容镇静变成了神经过敏的人了。

如今,医生们对本行业的观感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把医学称为“令人烦恼的行业”。有大量证据表明,从业医生对本行业颇为不满。1992年美国医学协会进行过一项调查,发现居然有44%的从业医生称,如果他们原来知道这个行业是这样子的话,当初就不会考医学院了。

执相而求,咫尺千里。事实上早就有人质疑“微生物”究竟是疾病的原因还是结果呢?这些无处不在的微生物是从哪里来的呢?它们是被什么招惹来的?还是不请自来的呢?

望远镜威力的每一次增长,都向我们凝视的眼睛打开了新的繁星与星云的世界。我们所有的实验,并没有让我们捕捉到界限的蛛丝马迹。在这个领域,天文学家们也大胆地梦想着洞彻宇宙的界限,但是,他们的工具越是完美,在他们目瞪口呆的凝视面前展开的世界越是无际无涯。哈奈尔继续写道:正如望远镜在宏观世界里指导我们一样,显微镜也在微观世界里引领着我们。显微镜的发现,打开了此前不为人知的世界,向研究者揭示了有机生命与有机元素的精密与细微,这是此前人们做梦也想不到的。于是,人们便抱有这样一个大胆的希望:追寻最终有机元素的踪迹,或许就是存在的基础。这样的希望,其失望的程度跟我们工具的改良成正比。在一滴水的百分之一中,我们也能找到一个有机生命的世界,这些生命,通过它们的运动,让我们丝毫也不怀疑:它们同样有动物生命的两个主要标志:感觉和意志。

 

3、环境信号诱导的感应

看那神奇美妙的雪花,某一天的形状完全不同于前一天或后一天的形状, “这些转瞬即逝的形状,每一种都是湿气、运动、压力、温度、稀薄、电压以及空气中的化学成分之间的复杂关系的精确表达。”每一片雪花同样都不尽相同,卡鲁斯•斯特恩继续说:“带着多面的观念,这些最简单、最平凡的化合物与生俱来的才能就是这样跟外部世界的造型影响对着干。”

意大利医生弗兰斯科雷迪做过这样一个颇有趣味的实验:这儿有一些死动物,或几块肉,我在大热天里把它们暴露在空气中,要不了几天,它们的身上就会布满密密麻麻的蛆。我把类似的尸体在相当新鲜的时候放进广口瓶里,再在瓶口上蒙一块细密的纱布,这样就不会有一条蛆出现。然而,这些死的物质却以先前一样的方式腐烂了。纱布并没有挡住气体或流体,那些被腐肉的气味所吸引的苍蝇蜂拥而至,聚集在瓶子周围,在强有力的但却受到误导的本能的驱使下,把它们的卵产在了纱布上。

到了交配产卵的季节,数以百万计的大马哈鱼凭借着遗传生物钟刻录的使命本能,循着那条曾经把它们送往大海的河流,不分昼夜,日夜兼程,气势磅礴,逆流而上。奔腾的瀑布、湍急的流水、沿途等待着它们的捕鱼者,任凭艰辛险阻,没有谁能阻挡这股使命赋予的意志,它们不吃不歇,整整洄游上一个多月,忽视一些理想的产卵地,径直回到它们的出生地。是什么神秘律令有如此般魔力,指使它们坚韧无畏、视死如归,彰显出一种原始而又神秘的生命意志?毫无疑问,是天地间感应的道法,正在唤醒它们回乡的情节,呼唤着游子们回家。

腐肉的诱惑,故乡的呼唤,让我们丝毫不会怀疑生命的感觉和意志的力量。任何生命都不可能会像流行的理论所认为的那样自发地从腐水、泥淖和不洁物中产生,“分解与产生,毁灭与革新,在一个无休无止的循环中的任何地方都是环环相扣的”。一切都存在于宇宙之中,物质的、生物的、精神的,只要(也只有)机会和条件适当,就会按一定的形式和程序表达出来,这种不二法门,没有选择,没有退路。花开了,蜜蜂就来了,花得以传粉授粉,蜜蜂得以成长;果实熟了,酵母菌就开始发酵。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细菌、病毒无处不在,只要机会和条件适当,它们就在积极地活动。

一种核酸粉尘、一段小程序、一种有机物的存在形式,就像一朵雪花、一个水分子的形状那样,在环境中因感而应、转瞬即逝,带着多面的观念跟外部世界的造型影响对着干,球形、杆形、砖形、蝌蚪形病毒等等。我们的身体同样会针对其品质和形态所形成的所谓抗原产生所谓的抗体,无穷无尽的抗原演绎出无穷无尽的抗体,病毒的形状、生物特征以及与之对抗的抗体,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变动不居的,“带着多面的观念”,与生俱来地跟外部世界的造型影响对着干。

其实,细菌或者病毒无时不刻都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环境气候变化作为初始化信号的诱导条件,既可以激活整个细菌或者病毒群体行为,导致群体感应;也可以淬灭整个群体感应,终结群体感应传递机制。而自然界的生物包括植物在内,它们作为环境整体的一部分,它们的生命体也同样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而发生群体感应。当生命体在感受到细菌、病毒的群体感应信号后,便会做出防御性反应。比如植物的球茎便会通过提高气孔通透性和蒸发水分,来改变初始化条件进行防御。

对于生命系统来说,感应作为一种初始化信号,信号不同,回应的结论也就不同,比如鸡蛋对不同的温度这种初始化信号做出的回应,温度高了,鸡蛋就熟了;温度低了,没有响应;只有温度合适,鸡蛋才会孵化小鸡。其实防治感冒,应对细菌、病毒感应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只需通过气味的属性原理,改变感应信号的初始化互动条件,比如发汗解表,就能干扰细菌病毒群体感应的信号诱导机制,让我们的生命系统运行得出不同的结论。中医通过驱风散寒、发汗解表来治疗感冒,这种经验方法用了几千年,它的治疗原理就是通过气味属性改变我们感应的初始化互动条件,现在看来这种方法才是先进、科学、可行的方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12022-1184979.html

上一篇:活着的智慧藏于象
下一篇:心镜、感应与痴呆的治疗
收藏 IP: 117.100.6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4: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