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未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zchengzhi 独立研究人士,目前主要研究:社会热力学、相对论和宇宙学、暗物质、地外文明

博文

提升中老年人劳动参与率的一些思考

已有 4537 次阅读 2019-11-30 15:56 |个人分类:远程教育与终身学习|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随着《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的印发,应对老龄化问题也上升到了一个国家策略的层面,引起了各界人士广泛的重视。

我最近思考了一下有关中老年人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认知能力,为社会做出新的贡献这一课题,感觉到在这方面包括世界先进国家所做的工作都是不太足够的。因此这里也想谈一些粗浅的看法,或许能够引起我们的思考。

首先,从生理上来看,中老年人的生理成长是处于一个生理机能不断下降的阶段,而且下降速度还在明显加快。因此生理上能够提供给中老年人从事体力劳动的机会是越来越小了。不过生理因素方面又可以分为简单的体力消耗和复杂的生理系统消耗两个部分。对于体力消耗来说,中老年人还是可以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的。比如现在年轻人都出外打工,种田等农活都是农村的中老年人在完成。随着农村医疗条件的提升以及农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中老年人从事这些体力劳动也并非迫不得已,而是力所能及的工作。但中老年人面临的主要问题还是复杂生理系统的衰退。这种复杂生理系统包括了整个身体的内分泌系统、各种器官的协调性要求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制约,导致中老年人在这些复杂生理系统方面的下降速度是呈现指数式下降的。因此在从事这些既需要高强度体力消耗,又需要各个生理器官相互配合的运动或者劳动,中老年人就力不从心了,且很容易对中老年人的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比较简单的例子,像打羽毛球这样的运动,对于一个五十多岁的运动员来说,打几分钟是没问题的,但是如果要跟年轻运动员打整场球,获胜希望就很小了。而对于流水线上的工作,尽管操作起来不复杂,但是要让中老年人遵守各种规章制度,长时间重复安装流水线上的产品,用不了多久,中老年人就会感到十分疲惫,难以继续完成工作。

因此如果简单地将提高中老年人劳动参与率理解成替代年轻人的工作岗位,这是错误的,且对中老年人的身体有极大的损害。中老年人参与劳动有中老年人自己的参与方式,和年轻人的劳动方式并不重合,这也可以消除一些年轻人的误解:“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找不到工作,再加上中老年人还要来抢工作,岂不是要提高年轻人的失业率?”,实际情况远不是这样。

其次,从认知能力发展角度来看,中老年人的认知能力发展明显滞后于生理发展。就是说,尽管中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变差了,但是人却变得更聪明了。因此可以完成很多年轻时候完成不了的工作。

那么如何发挥中老年人认知能力?我很想找到一些现成的比较有效实施的方法。找了很久,我觉得有这么几个案例值得我们思考:

第一个:高等院校的终身教授制度。欧美发达国家高校的终身教授制度能够让中老年教师安心教学研究工作,然后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灵活决定退休时间。因此很多教师都可以做到七十多岁,甚至一些教师到了八十多岁还可以继续工作在教学的第一线。从欧美教授的平均寿命情况来看,这种制度并没有导致教师们的平均寿命显著低于社会的平均水平,证明一个具备了高度认知能力的人即便到了高龄老年的阶段也是还可以继续发挥自己的认知能力,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且不会对自己的身体有多大的伤害。

第二个:欧美企业退休金的领取方式。我的印象中,欧美一些企业的员工可以灵活领取退休金。如果延长工作年限,获得的退休金可以比较丰厚。因此很多企业的员工都会主动选择延迟退休的方式来继续工作。德国的一些企业工程师甚至可以延迟到75岁退休。

第三个:古代中国的“匠人”是没有退休制度的。但是在这些“匠人”年长,体力衰退的时候,通常会招收学徒,将自己的技艺传承下去。另外古代的一些高官从朝廷退休之后还会从事官学或者私学教育,将自己积累的人生经验和各种知识传授给下一代。

从上面三个案例来看,中老年人能够从事的最优先的工作就是知识的传承。也就是学校工作。不过由于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各种教师专业化措施的落实,这也导致能够提供给中老年人参与的机会将越来越少。比如给那些中老年教师规定必须几点钟上课、下课,迟到或者超过多少时间将被如何处罚,相信这对于中老年教师来说将是灾难性的。

不过虽然教师的工作机会少了,但是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又给中老年人提供了新的机会。比如互联网的发展,给中老年人提供了灵活在家办公的机会。这可以显著减少中老年人上下班、处理人事关系等方面的体力和精力消耗,同时也满足了中老年人认知发展特点的需求,使得他们的认知过程更不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对一些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我认为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给中老年人创造出来的机会大致可以归纳为这么几个方面:组织、管理、投资、写作、理论研究、远程教育、艺术创作等等。当然这只是一些设想,每个方面都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探讨。限于个人能力,这里就不深入探讨了。总的来说,要给中老年人创造劳动参与的机会,需要提供给中老年人极为宽松的环境、灵活人性化的制度安排和管理、尊重中老年的认知特点和个性等条件。

当然这些主要还是给那些具备较强认知能力的中老年人安排的。在欧美等先进国家,也主要是部分高级知识分子参与的比较多。这也是我觉得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的原因。在中国现有国情情况下,目前65岁以上的老年人大部分都只有小学毕业水平。而五十多岁的中年人情况好一些,不过能够获得大学毕业学历的占比也并不高。因此针对这部分中老年人的劳动参与,则可以通过技术培训等方式来做进一步提高。然而正如本文开头所说的那样,这部分中老年人认知能力受到生理因素的制约,导致对新知识的学习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因此即便进行培训,效果也不一定会很好,因此主要还是要考虑如何安排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工作。比如日本有很多的老年人在从事酒馆服务等工作,这些劳动的需求量比较大,在年轻人学历普遍得到提升的情况下,整个社会在这方面的工作需求方面会形成较大的缺口,应该可以满足很多中老年人继续劳动的需求。这大概就是《规划》所提的“改善老龄化背景下的劳动力有效供给”的一种措施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1477-1208215.html

上一篇:对《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部分内容的理解
下一篇:各种迹象表明我们可能低估了中老年人的生理潜力
收藏 IP: 113.99.16.*| 热度|

4 郑永军 张学文 檀成龙 王晨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2: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