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qingche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qingchen

博文

宅家之日闲聊饮茶与喝酒

已有 6390 次阅读 2020-2-29 17:09 |个人分类:心声|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宅家之日闲聊饮茶与喝酒


喝茶和饮酒,谈起来真是一个悠长的话题。喝茶容易给人带来平和,雅致与情感沟通的愉悦,无论是在主人和客人之间,还是茶友之间。而饮酒则往往伴随各种各样的重要事件或情绪脉动。酒后表现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可谓网罗人间百态。谈起饮酒对于男人,无疑是最令人激动的话题之一。君不见古往今来,既有嗜酒如命的文人墨客,叱咤疆场的武士将军,揭竿而起的农民领袖,也有占山为王的梁山英雄,更不乏我们日常所见的芸芸众生。

每当与昔日同学或友人聊起饮茶话题,我似乎颇有心得。我出生在陶都和茶乡宜兴,但我却喜欢喝福建安溪的铁观音,较少喝宜兴本地的绿茶,虽然绿茶每天都在诱惑我。这是因为绿茶是直接烘烤后泡茶饮用,未经发酵过程,绿叶中间的植物酸对我胃部的生态系统不太友好,这种反应据说这是因人而异,而我胃火比较低,不适合饮用绿茶,中医是这么说的;而红茶则由于经过了全发酵的过程,完全失去了茶叶的绿色诱惑,同时失去了部分新鲜茶叶特有的芬芳,使我对此感官迟钝,甚至兴趣索然。而铁观音是半发酵茶叶,不完全的发酵过程明显减少了植物酸对我胃部的攻击性,同时保留了部分绿色的本色。另外,铁观音特有的兰花般的芬芳,确实令我欲罢不能。

除了注重选择茶叶品种,我十分用心于沏茶之源水,甚至可以说有些执着。其道理细说起来也颇费笔墨,涉及多个科学领域的专门知识,如地质学,地理学,水文学,气候学,生态环境保护。简要地说,采用高品质的山区地表水泡出来的茶口味最佳。何为高品质?我想大致有这几个方面:一是无污染,包括水源地上游没有工业排放和大型动物养殖场等点源污染,没有大规模农药化肥与城镇村落等面源污染的排放。当然,最好也没有明显的大气污染,导致大面积的酸雨;二是取水点上游流域具有良好的母岩条件。在宜兴周围地区,最理想是古生代的石英砂岩,并具有良好的植被,位于国家或者地方政府的自然保护区。在这种大气,植被,土壤,母岩环境中,水体的化学成分对人来说亦是最理想和最有利的。在宜兴,我泡茶的水源地,亦是我最喜欢的野外休闲地,经常喜欢开车过去转转。它位于自然保护区内,有着优良的植被与母岩条件,用这样的山泉来冲泡清香的铁观音,无论在那里,每天都能带给我一段幸福时光。我每次从宜兴到上海,也要在车上放上两大桶那里的山泉水才能满足。

对于一壶好茶,茶与水的关系,真的令我着迷,而这主要受到水源地母岩条件的影响。多年前我去加拿大蒙特利尔,随身带去的安溪铁观音怎么也喝不出宜兴山泉水泡茶的味道,你要说蒙特利尔自来水质量不好?人家自来水可是能生饮的,并且那里冬季几乎每天降雪,积雪融化后汇入清澈湛蓝的劳伦河,最终汇入北大西洋。最终我发现,导致这种口感差异的是水体矿化度和微量元素等因素。所以,当我第二次再去蒙特利尔,我不再特别在意是否要带一些好茶去,有一般的茶叶带来些许茶味,马马虎虎能对付就行了,有好茶叶也泡不出好的茶水。

但每当从媒体上看到,或者听到人们聊到饮酒与健康这个话题,常使我内心纠结与抓狂,因为确实不知道我究竟应该喝多少酒为好,尤其是对于一个注意养生的人,至少我是这么看自己的。追溯起来,在过去知青上山下乡的年代,我曾喝过烧酒半斤,但进入花甲以后,有时喝上个二两脑子就会感觉晕晕乎乎的。在酒的诱惑面前,一般的人会很随性并缺乏抵抗力。但知性的人,可能会思索这二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喝酒?二是应该喝多少酒为好?

对于第一个问题,不同的个体,以及具有不同民族和宗教文化背景的群体,会给出不同的回答。如基督教信徒与穆斯林具有显著不同的观念。在非禁酒主义者中,尽管存在一些差异,但至少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酒精赋予了人们不可或缺的生命意义,如果不考虑它对身体健康影响的话。这完全是个人精神层面的需求。通常情况下,现在几乎没有人因为饥饿,为了获得卡路里而去饮酒的。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社交方面,饮酒最重要作用是“减少了结识他人的恐惧,这是社交药物”。我们且不谈酒在中国这个古老的人情社会中的作用,且不论为什么我国怎么会出现天价的茅台酒,即使是英国这个我们认为传统保守的西方国家,至今仍有许多年轻人抱怨说:社交时喝酒仍然认为是必须的,每个受邀参加的社交活动都围绕饮酒,无论是星期三威士忌,星期四的龙舌兰,星期五晚上的啤酒,还是周末品尝葡萄酒。不喝酒是不正常的,他会让你完全疏远他人和彼此感觉到不爽。

第二个问题,我们究竟该喝多少酒?科学家指出:如每天喝一杯啤酒或一小杯烈性酒,其中含有10克酒精,则患上严重疾病的风险将增加0.5%;每天饮用两杯将增加7%。所以,如果有人说每天10克纯酒精导致的0.5%风险增长率在统计学显著度上还有商榷余地的话,每天20克纯酒精导致7%的风险大幅度增长就已经远远超越争议区间了。英国著名国际性学术期刊《柳叶刀》发表的新研究指出,每周摄入超过100克纯酒精,罹患中风和心脏疾病的风险将增加,且可能增加早逝风险。但在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国家,当局所建议的酒精摄入量比这个水平高出一半。在美国,向男性建议的上限甚至是这个数据的两倍。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再把酒精量折合成瓶装啤酒的数量。对于330毫升的啤酒瓶,如啤酒的酒精度为4%(体积比),则含有13.2毫升纯酒精,而纯酒精在摄氏20度气温下,比重为0.789,则总共有10.4克纯酒精。显然,每天一瓶330毫升,酒精度为4%的瓶装啤酒含有10克纯酒精。100克纯酒精可大致折合成10瓶(每瓶330毫升体积)酒精度为4%的啤酒。如果用英国标准100克和美国标准200克的每周酒精摄入量作为下限和上限摄入量,则我们每天至多只能1.5-3.0瓶这种瓶装啤酒。值得指出的是:这是国家有关政府机构推荐的酒精摄入量,而科学家则强调:摄取酒精没有“安全剂量”,即越少越好。如果100-200克纯酒精折算成我国50度左右的普通白酒,则我们每周只能喝2-4市两内,平均每天只有半两多一点点,用这一酒精量来约束自己,对大多数酒友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折磨。

我浏览了一下2018年WHO(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全球饮酒与健康状况报告《Global status report on alcohol and health 2018》。据这份长达450页的报告,2016年约有300万人因饮酒而死亡,占全球所有死亡人数的5.3%,其中大多数为男性,对全球公共卫生造成了巨大负担。《柳叶刀》也发文公布了世界上195个国家1990-2016年的饮酒数据,以及因饮酒产生的医疗卫生负担等问题。在全球年龄≥15岁人群中,人均总饮酒量从2005年的5.5升纯酒精到2010年的6.4升,2016年依然处于6.4升的水平。但该时段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区域变化趋势:即欧洲等地区显著下降,而西太平洋地区酒精消费的总占比从2000年的51.5%增加到目前的53.8%。中国位于西太平洋区域,饮酒人数超5亿。数据表明,中国因饮酒导致的男女死亡的总人数位居世界首位,超出了由于艾滋病、暴力和交通事故所导致的总数。也许有人会把这种高的死亡总人口归因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但印度总人口已接近中国,但男性饮酒死亡人数不到中国的一半。

在心静的时候,我有时会有些不着边际的遐想:为什么一些明明有害的东西总是对人有特殊的诱惑力?并且人们对它是如此的难以忘怀和难以割舍,譬如烟,酒,乃至大麻,鸦片和海洛因等毒品。上帝创造人和万物的时候是怎么想的,是为了考验人吗?我虽喝酒不多,但家里有许多酒,白酒,葡萄酒,啤酒和黄酒。过去在国外的时候,喜欢逛专卖酒的商店,白兰地,威士忌,朗姆酒乃至伏特加等都想品尝一下。我喝酒与其他人不同,偏好一个人在家静静地独品。我发现稍为喝上一点,能使人放松,健谈和易眠。另外,喝酒也延长了用餐的时间,使我能多花费些时间来用餐,有利于食品的消化与吸收,而用餐时间偏短恰恰是现在许多年轻人的缺陷之一。我常常像个说教者一样,劝说我儿子应该用更多的心思,更长的时间来用餐,而不是狼吞虎咽,五分钟就吃完了事。然而实际上,如果没有一些酒来陪伴的话,我发现自己用餐的时间也将大大缩短。

酒精的诱惑力,往往会唆使人们去寻找饮酒的客观合理性,不论是在家庭还是在社交环境,其依据来自多个科学领域,如医学,营养学,社会学与心理学等。我往往听到好酒的亲朋好友鼓吹饮酒是如何有利于人的健康,作为论证,还往往旁征博引,说某位古人,当今名人或者街坊邻居(过去的或者现在的)是如何的好酒而且如何的长寿。饮酒的合理性甚至延展到许多种类疾病的防治。系统来观察,这些论据不仅来自心理学方面,而且也高举着现代科学的旗帜。坦率的说,连我自己也承认饮酒在心理方面的某些益处,如果把少量作为前提的话。但这只是硬币的一面,硬币的另一面呢?长时间的效果,我不知道。我不能把自己作为试验品中的一员,或者用自己打赌,坚信自己幸运的,具有与生俱来的对酒精特别耐受性的一员。唯一只能相信科学,相信依据大数据的科学统计结果。通过例举的方法来论证酒精对人体无害,甚至有利的结论,是没有把更多被酒精剥夺生命的人考虑进去,因为以前压根就不认识,不知道他们的生死故事。符合实际的对策,我认为必须兼顾酒精对人的诱惑与酒精对人健康的影响这两个方面,这实际上是在做一件交易,要评估代价,考虑得失,还要学会妥协。作为普罗大众之一,我们是俗人,不是苦行僧,活在这个世界不是为了吃苦,而是为了享受生命的美好;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今朝有酒今朝醉”,岂管他日之健康,要对自己的生命过程有一个规划与期望。人们喜欢的酒和烟,甚至大麻,鸦片和海洛因等等毒品,对于片刻的欢乐都是个好东西,但这种欢愉是以健康作为代价的,而毒品更涉及到法律代价。

近日在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读到“我们究竟应该喝多少?”(How much should we really drink?)这篇文章,感觉颇有收获。值得注意的是,该文章中报道的大数据方法:研究人员对19个国家约60万人的健康状况和饮酒习惯进行跟踪对比分析,发现每周摄入100-200克纯酒精者,寿命比那些摄入少于100克者短六个月;摄入200克至350克者减寿两年,350克以上者减寿四年。论证酒精对人体危害,是一个十分复杂问题,从纯医学的角度,不能在不同酒精摄入水平上,给出令人信服,并且易让普通人群理解和接受的结论,所以必须使用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数理统计方法。退一步说,即从科学机理出发的新药,也需要科学地设计试验方案和评价指标。

新冠病毒施虐,国难当头,每天都宅在家里,过着单调与重复的生活,但这就是生活一种状态。一个国家,一个家庭与一个人,不会总是一帆风顺,总会有艰难的岁月。我们需要忍耐,需要面对,更需要信心共同走出困境。总有一天,我们会走出困境,艰难的日子将成为难忘的历史。我写这篇文章,也就是为宅家时沉闷的日子增添些许记忆。

(陈西庆,2020年2月29日,上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242-1221069.html

上一篇:迫在眉睫:提升跨行政区河流的水资源管理水平
收藏 IP: 183.193.56.*| 热度|

2 郑永军 刘立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20: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