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进化论-刘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ufeng

博文

《互联网进化论》2012年9月正式出版 目录和简介

已有 10031 次阅读 2012-9-13 11:25 |个人分类:互联网进化论|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进化论, 互联网, Facebook

《互联网进化论》2012年9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主要内容是用脑科学预测互联网未来发展趋势,同时提出互联网将成为破解大脑之谜的钥匙。本书总结了互联网进化的 9 条规律。阐述互联网如何从一个分裂,不完善的网络进化成一个与人类大脑高度相似的组织结构。这本书算是对过去7年思考和所发表文章的一次总结。

 

 

 
 
序言:
    互联网进化论的研究,让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互联网将向着与人类大脑高度相似的方向进化,它将具备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运动神经系统,也会拥有自己的记忆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
 
     另一方面,人脑至少在数万年以前就已经进化出所有的互联网功能,不断发展的互联网将帮助神经学科学家揭开大脑的秘密。科学实验将证明大脑中也经拥有Google一样的搜索引擎,Facebook一样的SNS系统,IPv4一样的地址编码系统,思科一样的路由系统。。。”
 
     达尔文进化论动摇了神学的土壤和基础,但互联网的进化却可能引发神秘但有趣的问题—互联网和人脑为什么向同一方向进化?互联网的未来结构是人类的大脑结构,互联网的每一个创新:Google、Facebook、Ipv4都是对数万年前已经存在人脑功能的模仿。这个问题会被神学或宗教利用么?从科学的角度看,如果这个假说被证实的话,那它背后一定隐藏了未知的科学因素。



 
     40多年来人类从不同的方向在互联网领域进行创新,并没有统一的规划将互联网建造成什么结构,但有一天人类抬起头来观看自己的产品,将发现这个产品与大脑的结构高度相似,而且可以作为揭开大脑之谜的钥匙。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
 
    “看不见的手”像幽灵一样盘踞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时隐时现,如果说社会学、经济学还只是模糊的看到这只手的影子,那么互联网的进化有可能第一次把“这只看不见的手”逼到科学的解剖刀下。如何解剖它,那需要未来更多的研究者思考和实践,我相信这个秘密的解开将会给人类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关于互联网未来的三个疑问
1.1互联网繁荣背后的待解之谜
1.2 互联网发展中隐含的启示
1. 3盘旋在哲学家头顶的神秘现象
1. 4各领域科学家的激烈讨论
 
第二章  互联网虚拟大脑
2.1 互联网虚拟大脑全景图
2.2 互联网视觉神经系统
2.3互联网听觉神经系统
2.4互联网躯体感觉神经系统
2.5互联网运动神经系统
2.6互联网自主神经系统
2.7互联网中枢神经系统
2.8互联网神经元
2.9互联网神经纤维
2.10互联网的神经反射弧
 
第三章  大脑中的互联网
3.1人类研究大脑的历史
3.2分歧的大脑研究方法
3.3解开大脑之谜的互联网
3.4大脑中的路由系统
3.5大脑中的百度和谷歌
3.6大脑中的微博
3.7大脑中的IP地址
3.8大脑中的维基百科
3.9互联网神经学的提出
 
第四章.互联网纵览之进化路线图
4.1科技不断延长人类器官
4.2 互联网诞生前的准备工作
4.3 核战争威胁下的互联网诞生
4.4互联网早期的四个原始应用
4.5电子公告牌(BBS)的功能分裂
4.6 互联网的第一次大融合
4.7 互联网类神经元的出现
4.8互联网虚拟大脑的萌芽
4. 9 从生命起源到智慧宇宙
 
第五章  互联网纵览之商业模式
5.1曾经的互联网霸主——门户网站
5.2互联网上买卖商品——电子商务网站
5.3互联网信息统治者——搜索引擎
5.4互联网上展示自我——博客
5.5互联网的百科全书——Wiki
5.6 互联网私人邮局——电子邮箱
5.7 虚拟世界的“红娘”——婚恋网站
5.8高谈阔论的网上会场——BBS
5.9联合起来做广告——广告联盟
5.10互联网上以物易物——换客
5.11互联网上的生活帮手——分类网站
5.12共同推荐好新闻——掘客
5.13 各行业的引领者——行业门户网站
5.14网上即时交流工具——IM
5.15帮你买便宜商品——比价网站
5.16组团购物更省钱——团购网
5.17 维护交易安全——第三方支付
5.18移动互联网的地理应用——LBS
5.19捍卫互联网和平——网络安全
5.20互联网创新发动机——网络游戏
5.21互联网职业中介——招聘网站
5.22互联网中的虚拟社会——SNS
5.23智慧创造财富——威客网站
 
第六章 互联网纵览之技术要点
6.1互联网的信息基础二进制
6.2 互联网的OSI七层结构
6.3 构建互联网的互联网之父
6.4 HTML语言的发展史
6.5互联网的记忆系统数据库
6.6 IP地址与MAC地址的区别
6.7 互联网抗核打击的原因
6.8 物联网是互联网的一部分
6.9  云计算不是一片云
6.10  三网合一和四网合一
6.11  帮助记住网站的域名
6.12  互联网新入口——浏览器
6.13 互联网开放式平台的意义
6.14移动互联网的巨大泡沫
6.15 黑客和病毒并不是噩梦
6.16 智慧地球与国家安全
6.17 充满争议的web2.0
6.18互联网重要的操作系统
6.19 让互联网变慢的P2P技术
6.20 网站被用户同时访问的技术
6.21 网站建设的LAMP体系
6.22解决网站大访问量的方法
 
第七章 互联网进化的九条规律
7.1连接规律:人脑离互联网越来越近
7.2信用规律:让互联网背后的那条狗站出来
7.3统一规律:大鱼吃小鱼的巨头世界
7.4  维度规律:从字符迈向三维虚拟世界
7.5  加速规律:我们将和互联网一起变聪明
7.6  膨胀规律:发生在互联网身上的大爆炸
7.7  消融规律:何处是虚拟世界,何处是真实世界
7.8  映射规律:互联网是现实世界的镜子
7.9  方向规律:互联网知道它的未来
 
第八章. 互联网的思考与哲学
8.1 互联网会成为人类的敌人么?
8.2 互联网与人类永生
8.3  “看不见的手”操控下的互联网进化
8.4  在互联网中诞生的新生命
8.5   黑暗森林与星际互联网
8.6   互联网带来的科学突破
8.7 互联网预示人类的未来?
 
 
推荐语:
 
财讯传媒集团(SEEC)首席战略官 段永朝

 
隐喻和类比,是互联网思想典型的叙事风格。刘锋博士的这部开创性著作,在神奇的人类大脑神经网络组织,与同样神奇的、日益复杂的互联网组织之间,架设了一道饶有趣味的桥梁——人脑和网络之间的共生进化, 的确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重大命题。




科学院教授 著名网路经济学家 吕本富

 
研究互联网的进化论有什么价值?本质上有助商业模式的创新。 如果你找到了一个人脑处理信息的简明方式,而互联网上还没有对应的应用, 还没有对应的商业模式,也许你就寻找到了一个金矿,大胆去开发吧




中国企业家俱乐部创始人 正和岛首席架构师 刘东华


这本书为为我们研究互联网未来发展趋势提供了新的思路。视角是独特的,观点是新颖的。本书涉及面很广, 包括互联网与神经学的交叉对比研究,互联网的发展规律,互联网在技术和商业模式的知识点介绍, 值得互联网爱好者阅读。


前IDC大中华区总裁 云华时代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郭昕

 
刘锋所著《互联网进化论》堪称是一部关于互联网的小百科全书,该书涉猎广泛,深入浅出,从哲学,信息学,生物学,神经学,仿生学,心理学等交叉学科出发分析了与互联网相关的理论,实践,企业架构,商业模式等经济命题。特别难能可贵的是,该书从进化论的角度对信息社会中人机建立互相借鉴的和谐关系着墨颇多,独树一帜。
 

购买方式(不断更新中..):

 

1.互动出版网   http://product.china-pub.com/60725

 

2.当当网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2871837


3.京东    http://book.360buy.com/11089683.html


4.亚马逊网上书店  http://www.amazon.cn/互联网进化论-刘锋/dp/B0098W2GWG/ref=sr_1_1?ie=UTF8&qid=1347463436&sr=8-1

 

5.王府井网上书店   http://www.wfjsd.com/list_730228946.htm

 

6.中国图书网  http://www.bookschina.com/5640135.htm

 

7. 邮购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出版社邮购组  邮购电话:(010) 62786544  (010) 62781733

 

8. 通过作者微薄私信,请作者帮助购书  http://weibo.com/lf_199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263-612306.html

上一篇:生命的进化有方向么?探讨王伟老师"生命演化可以重新来过吗?"
下一篇:Big SNS(大社交)的诞生,物联网与社交网络的结合
收藏 IP: 114.252.21.*| 热度|

7 许培扬 李宁 杨正瓴 洪昆辉 刘钢 crossludo sz1961sy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2: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