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马樵夫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hailong 赏山水美景,识湖湘文化,探化学世界,究宇宙哲理!

博文

国家重点学科-湖南大学-分析化学——烂漫深秋结硕果

已有 8427 次阅读 2008-8-1 11:30 |个人分类:生活掠影| 科研, 化学, 学科, 化学计量学, 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烂漫深秋结硕果

 

分析化学——烂漫深秋结硕果        

蒋晶丽

湖南大学校报电子版《湖南大学报》 - 第1144期(2007-11-21) - 第02版

 


蒋晶丽





    日前,在2007年国家重点学科评估和增补评选中,我校分析化学学科在全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学科中名列前茅,顺利通过评估。这表明经过五年的建设,该学科在教学、科研条件、学术水平、培养高层次人才、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全面促进学校学科结构调整与优化等方面的成绩获得国内同行的充分肯定。烂漫深秋时节,记者有幸采访了我校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学科建设责任人、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吴海龙教授,与他分享分析化学学科收获的喜悦。
  春华秋实分析化学学科绽新颜
  “分析化学学科从创建至今,是一个艰苦奋斗、跨越发展的过程。”吴海龙教授告诉记者,我校在20世纪50年代末建立分析化学专业,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5年获准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8年分析化学获准原机械工业部重点学科,2002年获准成为高等学校国家重点学科,2003年以本学科为主要骨干学科申报获准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和2002年本学科先后被列入“九·五”、“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004年被列入“985工程”二期“化学与生物科技创新平台”。
  自1992年以来,以该学科为基础,陆续建设获准成立了“湖南大学化学计量学和化学传感技术部门开放研究实验室”、“化学计量学与化学、生物传感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0年)、“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01年)、“湖南大学国家级工科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基地”、“湖南大学国家级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等。我校分析化学学科建设依靠这些能代表国家学术水平、国际先进的科研、教学基地,得到了有力的推动。
  “十五”期间,我校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学科,一步一个脚印,建立了一支具有奉献精神的老、中、青三结合的精干队伍,遵照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服务国家目标、提高建设效益、完善制度机制、建设一流学科”的指导思想,继续扎实推进,进一步深化学科建设发展,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培养了具有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的高层次学术队伍。
  特色突破基础科学研究结硕果
  “分析化学学科一直致力于基础理论研究,努力凝炼学科方向,突出学科特色和优势,在重点研究方向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吴海龙教授说,经过数年的努力,分析化学学科在保持传统优势项目的基础上,发展了新的学科增长点,形成了纳米和单分子水平上的生化分析、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生命科学中的新分析方法以及化学计量学等四个具有自己特色的稳定的研究方向,并取得了一系列位居国际前沿的重大研究成果和研究进展。
  据了解,在纳米和单分子水平上的生化分析方面,该学科主要开展了生物纳米技术、分子探针技术等方向的研究;在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研究方面,注重多学科的交叉与合作,积极开展生物化学传感与芯片技术、仿生传感技术和免疫传感技术等研究,已成为国内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研究中心之一;在生命和环境科学的新分析技术方面,以生命、环境重要标志物的检测为目标,进一步拓展了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在化学计量学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方面,该学科继续在复杂体系解析的化学计量学理论与方法学领域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创新性研究,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获国内外同行较高评价。2005年,借“985工程”二期平台建设东风,该学科还结合本学科的特点,组建了一支新的研究方向学术梯队,开辟了生物医学成像研究方向。
  目前,该学科已经完成和正在承担的国家和省部级各类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课题95项,并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以及其他省部级奖励(3项)。
  人才培养三级学位体制有保障
  汇聚科研队伍,培养高层次学术队伍,是国家重点学科的一项重要任务。分析化学学科高度重视学术队伍建设和科研人才培养。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的开放型人才,分析化学学科建立了持续有效的三级学位体制,加强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科研能力的培养,以及科研素养的提升。”吴海龙教授介绍说,本学科十分重视本科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在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特别强调研究成果要有“原始性”和“创新性”,坚持研究方向和选题要站在科学巨人肩膀上,以国际研究前沿为起点,强调研究成果按国际通用标准和水平来衡量。为了提升学生科研素养,尤其注重加强学科内外、国内外学术交流。坚持学科内每星期一次学术讨论会一、二十年不动摇。先后主(承)办多次具有较大影响的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经常邀请国内外相关学者专家前来访问、讲学等。
  在大力扶植现有学术团队的同时,分析化学学科采取了一系列吸引和稳定人才的措施。加大了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引进,在研究经费、研究生招生政策、实验用房上给予优先保证;充分发挥老一辈科学家的言传身教作用,给年轻人才以适当学术指导和帮助;积极为年轻人才提供出国进修、国际交往和个人发展的机会,从而使分析化学学科凝聚了一支具有科研创新能力、年龄层次与知识结构合理的团队。
  学科凝炼为经济发展做贡献
  “要把握分析化学研究的发展趋势,瞄准学科前沿、整合优势资源、强化攻关力度、引进高端人才、开展合作研究。在继续加强基础研究,进行学科前沿探索的同时,还将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结合国家、地方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需要,开拓新的方向。”采访结束之际,吴海龙教授为记者描绘了分析化学学科今后发展的图景。
  他说,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学科将继续积极参与化学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着力注重与国家经济建设及人民生命安全相关的分析化学研究,注重中草药现代化与标准化中分析化学前沿课题研究,加强食品安全与检测的基础研究,注重新型分析仪器、仪器微型化及生物芯片等基础研究,加大力度进行新的分析仪器的研发与产业化等。
  另一方面,以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科(化学)教学基地、国家级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作为平台,进一步拓展公共服务平台,在开放和流动中实现校内外、省内外、国内外不同层面、不同形式的联合共建,扩大辐射范围和强度,为本学科的发展培养和输送一批具有创新思维的、素质一流的科研人员,创造出更多更高的科研成果,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336-33899.html

上一篇:创新分析仪器研发思路 促进跨越式发展
下一篇: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为先 安以测为据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5: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