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园厚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othere 计算语言学博士 希望在这里留下学术的足迹

博文

第三本小书《语言探秘》出版手记

已有 4601 次阅读 2019-1-26 12:27 |个人分类: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第三本小书《语言探秘》出版了。这本书不是计划中的产物,不是传统的专著、教材、教辅、笔记,它是我心目中理想的书。一直以来,我都在寻找一本语言学的书,它可以讨论语言的基本问题,可以理清楚语言的发展脉络,有新的科技手段研究语言的成果,又有文学的乐趣,不要动不动就一堆看不完的参考文献,或是进入繁复的音标记忆、字形解读、词源考证。百科全书式的语言学词典和手册也不少,但那是令人畏惧的厚厚大本。我读过国外的语言学科普和教材,内容确实不错,但都是讲的外语例子,跟汉语关系不大,即使翻译过来也没有意思。

       我们的汉语,我们的母语,到底有多少岁了,它是怎么一步步发展而来,它的语音和文字为什么形成今天的样子,它能否与英语一决雌雄,它将来会怎样,如何做计算机信息处理和汉语的语言智能,都是萦绕在心中的谜题。心中的疑惑,还是自己来解。跟随脑子里的声音去写作,抛开繁文缛节,一点点铺开讨论。也许它显得流水账,也许它很口语化。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写下了心中的疑惑与思考。配上自己去国内外大小博物馆拍摄的图片,与网络素材,我已经不知道这是什么书了。尽管热心的出版社觉得照片上有玻璃反光、质感不强,让我换成网络上的高清图片,可我固执地觉得这就是现场的感觉。当初背着单反漫步于美国、意大利和德国的博物馆时,心中就充满了探索的问号。亲眼看到苏美尔印章、古埃及的碑刻纸草、玛雅的文字时,整个人都震撼了。反复按下的快门,就是心里默念的感动。

       十万字的对话体就这样成形了。没有章节和标题,也没有人物的名称。出版社的要求是必须补上。题目、分节真的好难,原来是连续的思路探讨,没有考虑分节,但出版社说得有道理,既然要出版,就得方便读者阅读,对自己来说也可以整理一下全书脉络。于是乎花了不少时间整理出章节、增删不少内容以过渡不同的章节。书名和人物的名字也斟酌了很久,方成现在的样子。

       最后是封面设计,出版社说要庄重、厚重一些,更像专著。可我又固执起来。我最讨厌太刻板的封面,方方正正几个大字,素素的封皮,怎么让人愿意多看一眼。之前出版的两本书,已经是教训。于是,我绕过出版社,通过爱人联系了一位设计师,在网上反复讨论设计方案,数易其稿,从无到有地设计了现在的封面。加之学生的修改和出版社美编的润色,越发符合我心目中的形象。按出版社的话说,以前从没有作者这么参与出版。我笑笑,其实我只是出了心中的书。为了它这个随心的东西,耗去的时间和精力都是值得的。至于读者是否喜欢,就由读者来批评吧。

       此书的序,再次麻烦了冯志伟先生。也是请他老人家给把把脉,看看我这东西是不是适合出版。冯先生写了很多鼓励的话,还有批评和修改建议,切中痛点。序言很长,内容丰富,看到后忍不住对先生说,您这是浪费了一篇文章给我作序啊。之前的两篇序也很好,实在是费了您好多时间和精力。冯先生的一句话让我感动不已,“序言嘛,就当个纪念”。于是乎,在后期对书的校正、排版和印刷更为上心,希望不辜负先生的文字。

       为了在网上给它安个家,设计了一个简单的网页,链接在封面上,用于勘误和互动。书出了,心安了。是为记。


补充:有朋友问购买方式,天猫、当当和京东已有货,搜索“语言探秘 李斌”。当当和京东自营偶尔做活动,购买更划算一些。欢迎阅后批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714-1159175.html

上一篇:别再死练指法,让音乐成为孩子的语言
下一篇:探索新闻聚合的可视化新模式
收藏 IP: 223.2.52.*| 热度|

2 武夷山 尤明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7: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