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做事 欣赏 淡泊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xf E-mail:zc2623@qq.com

博文

从《金刚经》开始的故事

已有 2729 次阅读 2020-5-3 17:18 |个人分类:关于读书|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我第一次知道《金刚经》应该是在初中的时候,因为喜欢看书,20世纪80年代的北方边陲的小村庄里就没有什么书,所以养成一个习惯,只要是有字的东西,就不由自主地拿来看看。于是,很偶然的机会就阅读了《六祖坛经》,并从里面学到一句使惠能祖师得悟的经文——“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经文就在《金刚经》里,因为一句经文就可以得悟的故事,让我很是着迷,我急切想看到这部经书。这一想又是好多年,因为没有识见的机会,直到在大学的图书馆才实现了这个愿望。再后来,就专门购买了《坛经》和《金刚经》。

翻译《金刚经》的念头起于教育,佛教有大乘和小乘之分,大乘意在渡人,小乘意在自救,大乘类似教育,小乘类似自育。育与学的区别在于育指向人心,学指向事物。教育也好,自育也好,育的是人心;教学也好,自学也好,学的是事物。佛教一直提倡的是育,而不是学。我们学佛的目的在于育,通过教育或者自育,以求得悟。佛祖在菩提树下就是通过自育而得悟,须菩提众弟子通过佛祖教育而得悟。为了从佛教那里获得一些教育的启示,是我翻译《金刚经》的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非常的朴素,就是从小知悉的宣传经文会有功德。至于如何知道的?肯定不是出于家庭的原因,母亲只告诉我老天有眼,善良为人,她对佛教了解的非常少,她常说的劝解之语就是“人有好心、天有感应”。我实在是记不起如何知悉的了,应该是偶然从某本书上读来的。人生之路有时之所以会觉得漫长,是因为它有一些让我们无法把握的坎坷,于是,我们会将心灵寄托于某种东西,比如价值、理想、爱、各种学说等等。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佛教更像是一种哲学,这是我喜欢佛学的原因,更深的原因是它的万物平等的理念,更符合我的内心。所以,当人们遇到困境,我就希望通过翻译《金刚经》的功德来为人们减除痛苦,这人们既可以是亲朋,也可以是同胞、同类。

翻译《金刚经》时,我参考了最常见的前人的理解,接下来就是自己的体悟,也就是所谓的心证,有时的确会感觉格外的心静清爽,但那样的时刻并不多见。不记得有多少年了,直到最近才将32品的经文翻译完毕,这一次的疫情是一个主因和动力。每次翻译时,我都觉得这就是教育,佛祖一直希望学佛者摆脱语言文字的困扰,从而获得佛法的真义。我没有去参考所有的翻译,也没有进行微言大义的处理,如果原有的文字能够说清楚道理,我就不再做过多的解释,因为佛祖一再告诫我们不要让语言文字困扰,过多的阐释也许会背离它的真义,体悟、心证才是更好的道路,所有的翻译者只是一个提醒,最终的领悟全在于自己。教育何尝不是如此?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漫漫征途,意义何在?全在自己把握。因为懂得太少,只能记录至此,见笑方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451-1231445.html

上一篇:从《金刚经》开始32
下一篇:格(1)
收藏 IP: 118.74.24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2: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