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科学研究的灵魂 精选

已有 8265 次阅读 2011-3-8 08:17 |个人分类:研究生培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自然科学, 恩格斯

科学研究的艺术.pdf

        恩格斯曾经说过: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也就是说,科学发展离不开假说。那么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们,一定要重视假说的提出,假说的论述和假说的证明。因此可以说科学假说是科学研究的灵魂。

        科学假说在科研工作中的所有过程都具有重要意义,甚至可以说是从事一项科学研究的最高纲领。提出假说是从事科研项目的重要前提,科研设计要在假说指引下开展,阶段性目标是证明、修改甚至推翻假说。

科学假说的特点

        假说是对科学上某一领域提出新问题,并对这个问题提出未证实或未完全证实的答案和解释。科学假说的第一个特点是是“假”。这里的假绝对不是错误的意思,是假定的意思,当然既然是假定,那么出现错误的可能性就比较大。虽然假说的最终目的是提出和建立真说(科学理论),但是科学历史实践表明,大部分假说就是错误的。因此,首先我们看到一个假说,首先要怀疑这个假说,这种判断的准确率可以达到90%以上。当然怀疑要有依据,那么就要看你的本事了,而且一旦找到依据,你就可以在其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假说了,不过你自己的假说仍有很大可能是错误的。毕竟是假说吗。科学假说的第二个特点是科学性。因为是科学假说,那么科学性就必须是一个重要条件,否则就不是科学假说,而是胡乱猜测了。假说的科学性是指要以科学事实为基础,根据现有知识进行符合逻辑的分析获得的可能性猜测。

科学假说在科研中的中心地位。

        在科研选题阶段,就是要根据过去的文献资料,自己的预实验结果,提出一个假说。科研选题的论证也是围绕科学假说的科学性开展的。在实验实施阶段也是围绕假说提出实验设计,并按照设计开展研究。在课题完成阶段,也是围绕假说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根据数据对假说进行确认或修订的阶段。具体的科研过程,实验实施和数据分析往往是交叉进行。整个科学研究过程,都必须随时留意国际同行的动态,随时更新和评估原始假说的科学性,因此科学研究是一个动态过程,所有阶段都不是截然分开的。

提出科学假说的能力是衡量一个科学家水平的最重要标志。

        爱因斯坦曾经说:“是否具有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科学探究能力的主要依据之一”。既然科学假说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具有中心地位,那么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就必然是一个科学家最重要的能力了。许多有一定学术影响的科学家,他的许多具体实验和观察过程很少有人了解,但他提出的假说往往成为这个学者的一个学术名片。回顾一下个人成长的过程,我个人的体会也很深刻。在读硕士研究生阶段,当时最大的问题就是盲目相信文献,一个比较大的障碍就是,没有别人提出过的问题和假说自己不敢提出来,根本没有提出科学假说信心和勇气,好象认为提出假说这样的“大事”与自己无关。因此,许多研究都是重复别人的思路,验证别人的假说。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了10多年,随着与国内外学者交流的增多,逐渐体会到,假说应该是自己的,也只能是自己提出来。就是在哪个时候,自己的学术能力才逐渐得到一定提升。因此我个人觉得,无论是研究生还是导师,没有把提出假说的能力作为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肯定要走许多弯路。

利用科学假说的魅力。

        科学假说往往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研究发现,许多科学家会把自己能提出假说作为学术生命力的体现。科学家对自己的假说,非常类似一个母亲对自己的孩子。科学假说是科学家真正认可的自己的成果。因此,在学术交流过程中,如果你希望能获得最大的收获,就围绕对方的学术假说来讨论吧。如何把科学假说的这个重要特点用在个人学术生涯中?我曾经说过:“作为研究生,最重要的一个能力是把一些观点让导师接受,而接受的最高境界是让导师误认为这个假说是他自己提出来的,这样研究生就可以得到最好的指导和支持了。作为导师,最好的激励手段是让研究生自己提出假说,因为只有自己的假说,研究生才会有发自内心的驱动力,导师只需要在对假说和思路进行把关,在科学性和可行性方面多帮助就可以。”当然这似乎是矛盾的,但现实是这两种情况一般不是同时发生的,具体情况,请大家自己去掂量吧。

扩展阅读

科学研究的艺术.pdf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419933.html

上一篇:氢为什么那么牛?
下一篇:氢气医学研究编进学术专著
收藏 IP: 124.74.44.*| 热度|

31 卓晴 许培扬 杨华磊 侯成亚 丛远新 张南希 蔡子微 李泳 毛培宏 王永林 吉宗祥 郭桅 王栋 佟冬 郑永军 张志东 金小伟 谢鑫 刘让华 余世锋 王勇 陈志刚 clz1989 zhangling dwb4045 yinglu 侯振宇 xqhuang WC101 luofalai zzjtcm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8: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