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a nerd!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ol 中科院电工所 电气工程专业

博文

SCI毁掉工程师们【更新补充说明】

已有 10312 次阅读 2012-6-8 22:37 |个人分类:看法|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创新, SCI, 工程技术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的,SCI成为的创新的代名词。“SCI=创新”的等式在高校和研究所中流行开来,评职称、评奖、评优博,学校的、组织的、个人的,从基础科学领域蔓延的工程技术,大有“千秋万载,一通江湖。”的气势。本来一件很好的硬件指标被异化成为了神一样的指挥棒在基础科学范围内泛滥的同时,工程技术领域也没能幸免。大棒所至,所向披靡。

          阅读了林中祥老师的博文《SCI论文指标’将工科专业导向那里?》,李学宽老师的评论“我认识一个北京一个非常著名医院的普外主任,他告诉我如果我病了不敢让我们单位的博士做手术。博士就想着法文章,对手术没有兴趣。没有文章不能提职称。单位要求只能进博士,主任认为能做手术的不能进单位。”,更加感到问题确实很严重,说得更激烈一点就是让人感觉到很惊悚。单单想一想医生不会治病,就够恐怖的了!

          工程技术视经济实用为第一己任,在《“一个新生的婴儿有什么用?”——科学有什么用?》文中提到过“科学使人类窥探到宇宙的神秘,正如一个新生婴儿的诞生;工程技术以精细绝妙的设计使其成为具有惊人力量的巨人。”工程技术帮助科学发现的新生儿成长为改变世界的巨人,工程技术的精细设计总是在工程实践中一点点积累起来的,所谓精益求精,不断完善。很多时候只是一点点的优化,一个样机模型甚至要改进数十个版本,才能达到经济实用的效果,而这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些改进是SCI评价范畴之内的么?

          不是有了电磁感应定律就能出来电机的,不是发现了巨磁阻效应就有了今天的大容量的硬盘,不是有了风就一定能风力发电……这些“效应”、“原理”、“定律”经过聪明的工程师的巧手改造成了一件件伟大的工程,而人类文明的发展正是由这些“能工巧匠们”直接参与推动着。可是,这是SCI衡量的吗?

          SCI指挥棒,再往极端里面说论文指挥棒,单一的评价机制造成了太多的畸形和异化,尤其是SCI为中心的评价机制蔓延到理、工、农、医等等各个领域,已经成为了工程师们的负担。他们不但要把东西做到经济实用为人们所用,完成工程技术上的改进创新,还要绞尽脑汁地为SCI文章发愁——原创么?新颖么?是否具有科学价值?有理论创新么?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已经100多年了,各种电机仍然在持续地改进创新。

“有理论创新么?”

“电磁感应定律已经发现100多年了”

“新颖么?”

“各种大小、用途的电机已经在全球广泛地应用了”

“原创么?”

“电机设计教科书市面上有很多,另外还有很多设计手册。”

“是否具有科学价值?”

“您是在说电磁感应定律么?,它是法拉第的婴儿”

……

          我所在的电气工程领域现在慢慢也开始追求SCI和高影响因子,电气工程相关的SCI期刊少得可怜,而且影响因子最多在“1”左右。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慢慢地一些人瞄准了基础学科的一些期刊,物理的、化学的找到一个“>2”的期刊相对容易太多了,这在电气工程领域可是一个“吓死人”的数字!当然,如果要是能与医学期刊沾上边就更了不得了!(如果我没有记错,医学的期刊有70的吧?)沾边就算,评职称、评奖、评啥啥啥的时候没人看你文章是写的什么,人家只看SCI和影响因子,因为这个最简单——三个字母和一个数字嘛,中学生也能看动,多方便啊!

          有的工程师手很巧,很聪明,做的东西非常好,但是没有文章,连助研都不是!没办法,为了升职称只好也写写文章,可是他做的东西要么就是需要保守商业秘密的,要么就是和所谓纯粹学术研究相差甚远,SCI不稀罕。正如林中祥老师文章中提到的“将一个反应条件改变了一下,将其中催化剂改一下,反应温度降低一点等,也可以发表文章。”,和这些人比那位工程师可能一辈子都要低人一等,没SCI你算老几啊?。但是也许改几个条件,去灌灌SCI的水,只要别人没有做过,犄角旮旯的东西拿出来,都不用有“意义”,当然也不用负责。假如工程师们也改改条件灌灌SCI的水(假设能灌的话),这东西没有人敢用,可能的结果,设备上电就烧毁;建楼建房就倒塌;治病越治越重……

          上面的这种情况不是个例。我又一次去山东出差,在火车上遇到山东某高校的一位“青椒”,交谈中他就提到了他们学校类似的情况,他是一个做工程技术的(此处隐去专业)。他谈到学校的评价体系的时候很是郁闷,SCI是主导,但是不看学科专业,真正的一刀切,弄得他们专业的老师都很郁闷——选错了专业

          科学尤其是基础科学与工程技术完全是两种不同体系的事物,评价标准完全应该依据各自的性质区分。一刀切最简单,但是太滑稽。爱因斯坦和爱迪生我们都需要,以评价爱因斯坦的方式评价爱迪生们,合适么?

          科研评价体系直接表现为激励机制,对整个科研体系影响非常之大,不能图方便一刀切。

          一个美剧中的笑话:近几年很火的美剧《the big bang theory》,几位物理学天才(当然还包括一位MIT毕业的工程师——修理航天马桶的)的搞笑故事。一天他们几个开车出行,中途熄火了,开车的物理学家Leonard问谁懂发动机,另外三位物理学家很不屑“很古老的知识了”,Leonard又问谁会修发动机?三位均看着窗外不再做声。

          也许,这只是美剧中的一个笑料。但是现实中正在不断的上演这出喜剧,也许不久就笑不出来了。当然,那个时候医生不再会做手术看病、农业的研究者不再下田、工程师们也不会设计机器和完成工程的改造,但是大家都写得一手好好文章——“SCI”


补充说明】博文之后很多老师和同学给予了评论和评价,有两位老师还发了站内信讨论。我非常感谢各位老师和同学的关注,我也非常愿意与大家交流。交流中发现我博文中的一些表述很不准确容易让人误解的地方,我不得不补充解释一下。

1、是“SCI”毁人,还是“一刀切的唯SCI评价体系”毁人?

          如果您仅仅看了博文标题,很可能认为我“炮轰SCI”。真对不住,标题中的“SCI毁掉工程师们”确实让人有这样的错觉!这是我的问题,确实有歧义。不过,如果您看了全文,哪怕是看了第一段,就不会认为我给SCI泼脏水了——。“本来一件很好的硬件指标被异化成为了神一样的指挥棒”我相信这句话表达得还算清楚。

2、工程技术不需要理论指导?

          这个玩笑开大了!我从来没有轻视任何理论研究的作用!相反,我在博文《“一个新生的婴儿有什么用?”——科学有什么用?》中已经表明了态度,基础科学的研究非常重要,没有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的这个“婴儿”,就不会有后来人类电气化时代的文明。我在文中表述,SCI不能衡量一切,不是狗皮膏药包治百病!

3、工程技术人员不需要发SCI么?

          当然需要!但SCI不应该成为最主要的评价标准,在工程技术领域有太多的东西重于SCI。而且,不同的大方向都需要细分,而不是一刀切的看影响因子,这点喻海良老师的博文《我是研究机械材料加工学科的,不是“物理学家”》也说得很清楚了。

          综合前三点,做个小补充,我相信在工程技术的实践中完成理论创新,那是了不起的一件事情,当然要SCI一下,是好事!

          最后,我从来都是就事论事,没有针对任何人。但愿这段补充能够补充我博文中的失误和疏忽。


相关博文:

林中祥:‘SCI论文指标’将工科专业导向那里?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9177&do=blog&id=579685

喻海良:我是研究机械材料加工学科的,不是“物理学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7889-579474.html

林章凛:一个清华教师的忧思(II): 从清华看我国科技评价制度之痛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51918&do=blog&id=579566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3462-580148.html

上一篇:“考过高富帅 战胜官二代”
下一篇:博士僧、屌丝、nerd
收藏 IP: 210.77.27.*| 热度|

43 陆俊茜 钟海峰 戴德昌 韩冬 陈小斌 林中祥 王春艳 李宇斌 李学宽 陈儒军 张骥 叶威源 王水 喻海良 梁进 鲍永利 陈沐 曹文得 刘进平 庄世宇 范鹏贤 王加升 杨正瓴 陈楷翰 王德华 曹裕波 李子欣 郑永军 邱宗甲 陈林杰 邸利会 student008 wgq3867 zzjtcm yunmu ddsers daoqlx btfff raen cbadmm seanhhu leezzh hilary619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21: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