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路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nnycoca

博文

“大师讲大美”--美在科学与艺术中的异同---听杨振宁报告有感 精选

已有 14469 次阅读 2015-4-22 10:09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坦率、直白、真实、客观、有深度,这是一场不常有的报告风格。93岁高龄的杨先生,利用短短半个小时的时间,以缜密的逻辑思维形式,将其对科学与艺术的理解,娓娓道来。整场没有讲一个费字。


杨先生指出,科学分四个层面:实验、唯象理论、理论架构、数学。这一提法,对我脑海中多年反复琢磨的以及一些碎片式的概念,给出了一个极具高度的归纳、凝练,引起了高度的共鸣。杨先生举了物理学领域的虹和霓为例子,实验科学首先观察到了虹和霓的颜色排序是相反的,以及二者的弯角不同的实验现象。进一步,发现由于角度不同,造成了反射次数的差异,以至于最终颜色的次序差异,这是唯象理论的层面。结合本人学科研究(地理学),目前仍停留在前两个层面,我个人的研究甚至更多的停留在第一层面,如利用遥感技术,观测各种land use and cover change,基于观测到的现象,进行有限的唯象理论的探究。我个人几乎没有向理论架构方面有任何的探究,更谈不上成果,整个地理学界在这方面也是相对欠缺的,这也是为什么在早些年会有“地理”是否可以称得上“学”的争论,大概焦点也就在于地理学尚缺乏理论架构吧。继续看看杨先生举例的物理学在理论架构方面的例子。基于虹和霓是一次反射和二次反射的差别的基础上,物理学家提出了多次反射的普适性公式,达到了理论架构的层面。若干年后,物理学家发现这一基于物理实验得出的理论架构,竟然与数学家的纯数学公式的结构,是完全一致的。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


杨先生指出,科学(这里应该指代的是自然科学),是客观存在的。科学家的只是发现了这些客观存在的理论、数学规律等。即便人类不存在,这些科学规律也客观存在。这也是科学与艺术根本的不同之处之一。

而艺术,首先是人类创造的。杨先生举了两个中国古代艺术品,小犀牛和觥,为例,前者是象形的,因其形象可爱,象形,让欣赏者见其即觉得十分形象,而达到了艺术创作的高峰,成为传世的无价之宝。觚,这个艺术作品则是抽象的美,它的造型就是数学上的双曲线,但其创作年代尚未有双曲线的理论,觚,是一个集艺术创作之美和科学之美于一身的艺术品,当然,他的创作者是纯艺术创作而塑造的历久弥新的美。综合以上,艺术是人类传作的,没有人类就没有艺术,也就没有艺术中的美。

这也就是杨先生所归纳的:科学中的美,是无我的美;艺术中的美,是有我的美。


杨先生举了唐代画家的一句话用来概括艺术创作的“理论”,不,这个词太科学化,应该叫“灵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科学追求的是认识、揭示和理解造化,从而在这些认识中窥见了大美;艺术之美的存在与之相同之处就在于顺应了造化的发展方向。

作为演讲的总结语,杨先生道:我认为,如果艺术向着完全背离造化的方向发展,将会与美渐行渐远。简单的一句话,深刻的回答了美在科学与艺术中的异同,同时也为艺术家和未来的艺术家明确了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思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4633-884266.html

上一篇:6年契而不舍:终于感觉走上了科研的“路”
收藏 IP: 159.226.117.*| 热度|

12 王春艳 李德胜 康玉军 黄永义 张能立 吴跃华 xuexiyanjiu Louiselizabeth wliming zjzhaokeqin wolfgangg clp286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8: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