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伍德罗·威尔逊》提要

已有 5075 次阅读 2010-12-3 16:07 |个人分类:美国书目提要(07-11)|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提要, 伍德罗·威尔逊

《伍德罗·威尔逊》提要

 

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2010123日发布

书名:      《伍德罗·威尔逊》

著者:      邓蜀生

出版:      上海人民出版社

印刷:       上海颛桥印刷厂

责任编辑:      

封面装帧:    王申生

发行:       浙江省新华书店

出版时间:   19829月第一版

印刷时间:  19829月第一次印刷

开本:       787X 1092  1/32

印张:       7.75

页数:      240

印数:      8500

字数:       152000

定价:            0.62

统一书号:     11074·524

    邓蜀生又名邓超 湖北云梦人,1923年出生于重庆巴县194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1944年作为翻译兼记者到印缅前线,为重庆《大公报》撰稿。曾在重庆《新民报》 新华社总社、人民出版社担任记者、编辑,上世纪60年代起从事美国史研究,著有《伍德罗·威尔逊》、《罗斯福》、《美国与移民》等。

  邓蜀生先生就是一位内行、敬业、奉献的专业编辑,不是师者但胜似师者,代表作如《美国内战史》、《美国通史简编》、《美国通史》等。这些带有标志性意义的美国史著作的出版,无不凝聚着邓先生的特殊贡献。不仅如此,邓先生本身也是一位造诣深厚、学富成就的历史学家,其中对威尔逊罗斯福、美国移民史的研究都是开创性的。邓先生的作品也许不以史料见长,但其构思之精深、评点之到位、文辞之华美,往往令人拍案叫绝。就拿一版再版的《罗斯福》来说,邓先生把这位身残志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美国和世界命运的伟人刻画得栩栩如生,是迄今出自国人手笔的最佳外国名人传记。“要编好书,必须知书,要深入下去,知识要尽可能广博,还应成为所从事的工作的某一方面的内行。做到了这一点,就更能与作者有商有量,相互切磋,平等交往,不强加于人,也不屈于别人之所强加。”这是邓先生10年前在他的《美国历史与美国人》中的夫子之道,其实也是他的成功的经验之谈。即使放眼整个中国出版界,像邓先生这样集编辑、翻译、研究于一身的老人,也是不多见的。
学术评论,也是邓先生的拿手好戏。他的《林肯这个人》和《黄绍湘著〈美国通史简编〉》,论是评非,实事求是,至今依然是“书评佳作中的佳作”。在中国美国史学界,书评、评论之所以比较发达,这是与邓先生这样的先行者的身体力行及其贡献密比可分的。宝刀不老的邓先生,若能再执生花之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则必会贡献出更多的像《林肯这个人》和《黄绍湘著〈美国通史简编〉》这样的精神食粮。我们实在是太需要像邓公这样既能通古今之变、又能立一家之言、而且敢于秉笔直书的史学评论家了。
与这些通常是坐而论道、纸上谈兵、从书本到书本、研究死历史的书生不同,邓蜀生先生还是不少重大历史事件的直接参与者和重要见证人。缅甸战场、朝鲜战争等等,在这位睿智大度、心直口快的老人心中,都是一部部鲜活的历史。我们由衷地期盼,邓先生能把这些个人的记忆原汁原味地回报给社会和后人,如果这不算过分的奢望的话,那么在休养生息之余,请求邓先生写作自己的回忆录,而且从现在开始,哪怕是口述也好。

http://www.hudong.com/wiki/%E9%82%93%E8%9C%80%E7%94%9F

 

《伍德罗·威尔逊》是我国学者撰写的较早的集学术性、启迪性、可读性于一体的又一名人传记著作,观点鲜明、文笔生动、重点突出、画龙点睛、恰到好处。全书分前言、少年自负凌云笔、二十五年教学生涯、出任州长、叩听白宫的门扉、标榜“新自由”的改革、“新自由”旗帜下的西半球、“新自由”与中国、战争造就新神、新的“福音书”、凡尔赛宫的群神会、国内斗争、春华落尽、一面镜子等十三节,并附威尔逊生平简表、参考书目举要、译名对照表。该书是研究伍德罗·威尔逊的参考书之一。

 

该书前言写道:“威尔逊是在共和党连续执政十六年以后的第一个民主党总统。他走进白宫的道路是漫长的、曲折的。他是美国第一位有博士学位,当过大学教授和大学校长的总统。他不是政客出身,而表现出却比政客更精明的政治手腕。他把群众当作自己的政治资本,但他后来成为美国历史上与群众最隔绝的总统之一。”在谈到威尔逊时期的美国时,他写道“垄断资本虽然已掌握了国民经济命脉,但还没有完全占领一切阵地,中产阶级,即工业资产阶级,还有活动余地。威尔逊的思想和施政深深地打上了这个时代的烙印。”。

附图9幅翻拍自该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389962.html

上一篇:制密、泄密、传密和闻密
下一篇:2002-2004年美国文化目录索引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20: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