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wxgxdx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wxgxdx

博文

今年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又没中,明年怎样将某位评审专家屏蔽掉?

已有 6769 次阅读 2011-9-12 11:19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今年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又没中,很是郁闷,其中第一位评审专家根本没细看我的本子,且跟其他专家的意见相反,我明年再报,如本子又由他评审,肯定还是上不了,请大家帮忙出主意,明年怎样将他屏蔽掉?谢谢大家!

    反馈意见如下: 

---先生/女士:

    您好。您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科学部初审、同行专家评议、评审组评审和基金委委务会议审批,未获资助。

             

关于你的项目的同行评议意见如下:   

 <1> 利用可再生的生物质基原料代替石油化学品合成木材加工用的树脂型胶黏剂,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申请者提出用浓缩的甘蔗渣汁或蔗糖与三聚氰胺、甲醛共聚合成三聚氰胺-蔗糖-甲醛(MSF)树脂,从研究内容、工作思路等方面来看,项目的工作要点主要是工艺技术的研发,而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不够准确、清晰。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科学性、合理性不够。

  <2> 用天然可再生资源为原料替代石化原料开发合成树脂是材料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项目拟以蔗糖为原料,开发蔗糖-三聚氰胺-甲醛共缩聚树脂,研究树脂结构与性能关系,并探讨蔗糖引入对树脂甲醛释放的影响。项目立意新颖,具有一定创新性,开展项目研究对天然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有意义。

项目总体研究方案可行,技术路线合理,对科学问题的把握比较恰当,申请人已开展了一定前期研究,基础较好,项目组结构合理,预期能实现项目研究目标。

可资助。

 

  <3> 以蔗糖等生物质糖为原料制备树脂胶黏剂,从原料角度考虑本项目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项目的关键是如何解析树脂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揭示甲醛释放规律,在研究思路上有一定的创新。项目的研究内容合适,研究方案合理,前期研究基础较好,有希望达到预期目标。可以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生命科学部  生态学、林学

                  联系电子邮件地址:ecology@mail.nsfc.gov.cn

(ISIS584763SN:3646997)

摘要:本项目利用浓缩的甘蔗榨汁或蔗糖与三聚氰胺、甲醛共缩聚,合成一系列三聚氰胺-蔗糖-甲醛(MSF)树脂,以FT-IR1H-NMR13C-NMRLC-MS等现代分析手段对MSF树脂结构进行分析,研究不同合成条件与原料配比对MSF树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通过分析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探讨MSF树脂的合成机理,并用动力学对合成机理进行验证,为MSF树脂的合成、结构设计、性能调控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借助DSCTgUSBS等手段深入研究树脂的性能,尤其是其树脂固化后的甲醛释放性能,并与脲醛树脂、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的甲醛释放性能进行对比,找出MSF树脂甲醛释放的规律性,为制备低甲醛释放量的MSF树脂提供理论基础。本项目利用生物质的浓缩甘糖榨汁完全替代尿素,生产类似于MUF树脂的木材胶粘剂,为MSF树脂的产业化应用提供技术支撑与理论指导,促进广西木材工业和甘蔗产业的发展。

研究内容

1MSF树脂的合成与表征

2MSF树脂的结构研究与合成机理

3MSF树脂的甲醛释放行为与机理

4)浓缩的甘蔗榨汁与蔗糖合成树脂的差异性分析

研究目标

采用现代仪器分析手段探讨MSF树脂的合成机理,揭示可能发生共缩聚反应的活性基团与位置,获得反应动力学模型;对树脂结构进行详尽分析,准确表征合成产物的组成、分子量及分布,提出可能的分子结构模型;深入研究树脂的物理力学性能,尤其是固化后的甲醛释放性能,并与UFMF树脂的甲醛释放性能进行对比,找出MSF树脂甲醛释放的规律性,为其在人造板的产业化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分析树脂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优化配方,使树脂具有优异的性价比,为MSF树脂的合成、结构设计、性能调控提供理论基础。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MSF树脂结构及合成机理

2MSF树脂的甲醛释放机理

       研究方案(略)

技术路线与研究途径

1MSF树脂的合成途径

2MSF树脂的结构与合成机理研究路线

3SMF树脂甲醛释放行为与甲醛释放机理研究路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2349-485512.html


收藏 IP: 1.185.71.*| 热度|

1 刘全慧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9: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