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马迷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mpenguestc 网络空间做伏枥老马,志在千里育识途小驹!

博文

首届“菁英”计划生培养纪实 精选

已有 30060 次阅读 2017-6-4 17:26 |个人分类:教坛论剑|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人才培养, 菁英计划

2013年开始,我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即启动了菁英人才培养计划,简称菁英计划。迄今,已经完成了3菁英计划生的选拔工作。采用一对一导师制,小班授课等方式,进行特殊人才培养,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想学难以入门,老师想教没有针对性的缺点。

实施该计划的宗旨为: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健全、综合素质全面,具有国际化视野、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兼备的光电方向领军人物和拔尖创新人才。

今年是我院首届菁英计划生毕业之年,实验室也有2菁英生毕业。与他们相处近3年的时间,从懵懂无知的大学新生,到项目上独当一面的负责人,转变是十分巨大的。如今眼看他们就要离开实验室了,不免有一种依依不舍之情啊。


对学院启动的这项计划,我一直持赞同的态度。然而,有的老师则不然,认为菁英计划生都是本科生,又不能像研究生一样地干活出成果。另外,费了力气培养,结果是给别人做了嫁衣。毕业了,80%的人都跑去其他大学或出国深造去了。其实,这正是该项计划的意义和成效所在。我们培养的人,有好的出口,而且争着抢要咱们的学生,这不正彰显了我们人才培养的质量吗?

三年时间,说长不长,不过,也与实验室硕士生的学制差不多了。我作为导师早已把他们当成了实验室的一分子,见证了他们的成长历程。

一晃三年过去了,作为导师也是时候对这群科研苗子的培养工作做一个总结了,是时候该向学院提交一份满意的成绩单了。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专业及未来发展的引导

培养一个学生,一定要引领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或科研方向,或者说一定要让学生喜欢自己的科研方向。没有兴趣,哪怕在再好再热的方向上工作,也可能难以取得好的成果。目前,这两位同学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的方向,基本与本科期间在我实验室接触的方向是一致的。学生,特别是本科生,对未来肯定是迷茫的,只有在导师的正确引导下,他们才会找准明确的发力点。这要靠导师及时的引导,以及对行业动态的分析和把控,使得他们对未来职业生涯有一个清晰的思考和定位。

二、明确的任务安排

科研是什么,作为大二学生对此的认知一般是很模糊的,多半也都是一些高大上的概念。确定了导师后,即应着手安排学生很具体的工作。比如依托学院、学校的创新基金或URTP计划,每个学生作为负责人,独立承担一项科研课题。在具体的问题驱动和问题解决中,锻炼其科研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求他们参与到实验室的课题中来,了解科研工作的基本流程。

三、规范的科研训练

在我实验室,除了做课题,还得学会查资料,写报告,讲报告等。定期要求他们与实验室研究生一道,进行科研进展汇报,从而提升PPT制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同时,也要求他们在做科研的同时,也要善于提炼和总结成果,要求独立撰写专利文档,学术论文等。

四、尽心搭台,助力学生成才

导师要舍得花时间和精力培养,不能仅仅是挂名导师。

每届菁英计划生的选拔工作,是在大二第一学期进行的,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还相对薄弱,几乎没有专业感。为了尽早进入科研训练环节,我不得不采取周末补习(每次3小时)的方式,以尽快解决他们专业知识欠缺的问题。目前,这个补修课已连续坚持三年。


另外,每位同学取得了好的成绩,如各种荣誉、科创竞赛获奖等,我会在实验室网站的学子风采栏目进行报道和表彰,学生有一种自豪感。每位通过选拔进入实验室的菁英计划生,都会给他们一个单独的页面介绍自己,便于展示和随时更新他们所取得的成果,使他们具有一种存在感。

刚接到这项指导任务时,我对自己定下的目标是,毕业时学生的成果和所取得的成绩不低于实验室的硕士毕业生。现在看来,我的承诺终于实现了。

即将毕业的这两名同学,从大二确定导师到大四毕业,这期间确实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不菲的成绩。位同学具备不同风格,有在科创竞赛、科研能力方面表现突出的,也有在综合素质、领导力素质方面表现极佳的。

两位同学均有多项发明专利申请和论文发表,并获得各种荣誉及省级以上的各种奖励。同时,两位同学也均获得了学校的推免研究生资格。一位同学被北京大学数字媒体研究所录取为硕士研究生,另一位同学放弃国内保研的资格,毅然选择去国外读博深造。

期待下一届的菁英毕业生们,再展佳绩!

附学生介绍(网页链接):

l  2013级琛(本科生)

l  2013级燕肇一(本科生)

相关博文:

[1]【师生对话】何谓“菁英”人才?(续)

[2]【师生对话】何谓“菁英”人才?


扫一扫,可关注“老马迷图”微信公众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25437-1059022.html

上一篇:青年基金申请书撰写中的共性问题
下一篇:毕业设计后记(1)
收藏 IP: 110.184.36.*| 热度|

13 李曙 陈颖频 黄仁勇 沈志强 李伟钢 王德华 王凯 徐令予 张忆文 李颖业 肖慈珣 魏焱明 zouzoukanka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8: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