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齐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rrylu1960 科普创作与出版为主线,兼谈时事、生活,愿与有识之士广泛交流

博文

美国之行(五):跨国瀑布雨中游

已有 4195 次阅读 2017-6-15 22:46 |个人分类:走遍天下|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美国旅行, 尼亚加拉瀑布

京城天气开启烧烤模式,今天最高温度38摄氏度。不行,还得发点看着凉快的。想起了在尼亚加拉瀑布游船上被从天而降的大水淋得透心凉的经历...

美加边境的尼亚加拉瀑布Niagara Falls,也是这次在美国东部旅游唯一一处自然景观。其实,无论去哪里旅游,最吸引我的还是这类自然景观。很多地方都号称大瀑布,但看了尼亚加拉瀑布,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大瀑布,尽管人家的名字中并没有“大”字。国内有的地方虽然称大瀑布,但走近一看,水小的可怜,当然,与季节有关。

尼亚加拉瀑布属于城市边缘的大瀑布,住在这两个城市的人可以很容易看到,我想看多了,他们会不会有审美疲劳? 不过,北京的颐和园那样的人造美景,我总是看不够的。当然,人工雕琢和自然形成的美,那是不一样的美,后者更容易震撼人心。

从纽约旁边新泽西州的酒店出发,一路向西北方向行驶,经过大约7小时的漫长车程,到达纽约州的第二大城市布法罗。这地方出名,一定是由于大瀑布,因为早在1888年,布法罗的尼亚加拉瀑布公园就正式对游人开放了。对于大自然给城市的馈赠,美加两国都十分重视大瀑布的开发保护,分别划出保护区,建了瀑布公园。

这回我的驱雨魔咒失效了。当地时间523日的天气很好,阳光灿烂,虽然预报第二天有雨,我还不太相信,因为出外旅游,基本上没有赶上过下雨。没想这天一早开始下雨,而且越下越大,根本没有停歇的意思。尽管登船前发了雨衣,但实在是给观景拍照带来了极大的麻烦,差点损失一部手机。鞋子、裤子也都湿透了,有点狼狈,场景也终生难忘了。


身后的朦胧可以给人以想象

这姑娘好勇敢,不加保护,冒雨拍照



据说大瀑布这地方经常下雨,我们赶上的雨还不是最大。导游一直强调,雨中游大瀑布也有好处,水更大啊。去了一看,水真是大得不得了。为了看到瀑布的全景,我们选择了做电梯下到瀑布底端坐游船观光(这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也可以达到在加拿大方向看瀑布的效果。

站在船舷处经过主瀑布时,大水从天而降袭来,模糊了视野,打湿了一切,像洗了一场淋浴,此时,我只得躲到船舱中间的角落,或者是高大的老外身后。这时候可不能拍照,否则相机难保。


不过躲开水流,稍远一点看大瀑布,的确太壮观了。可惜天气阴暗,雾气太大,很难拍到整个大瀑布的真容了。没有阳光,就不可能有美丽的彩虹。旅游就是这样,遗憾总是有的。不过下次去加拿大,有机会再去看吧,据加拿大的朋友说,瀑布公园(加拿大一则是维多利亚女王公园)晚上会有灯光秀,很美。


横跨两国的彩虹桥





雨中的瀑布是这样的。河面可以看到许多海鸥(海燕?)



游船就是这样的,不时有载有对面来自加拿大游客的游船经过,为了区分,他们穿的是黄色雨衣




下了游船,要爬上去到观景平台,据说不买船票上去一般也没有人管,但导游让大家还是自觉些


尼亚加拉瀑布源头为尼亚加拉河,平均流量2,407立方米/秒,主瀑布位于加拿大境内,形似马蹄,是瀑布的最佳观赏地,在美国境内瀑布由月亮岛隔开,观赏到的则是瀑布的侧面。




从这个角度看,可以看到三个瀑布。的确,这尼亚加拉瀑布本来就不是一个瀑布


尼亚加拉河的水流冲下悬崖至下游重新汇合,在不足
2公里长的河段里以每小时35.4公里的速度跌荡而下15.8米的落差,演绎出世界上最狂野的漩涡急流,经过左岸加拿大的昆斯顿、右岸美国的利维斯顿,冲过“魔鬼洞急流”,沿着最后的“利维斯顿支流峡谷”由西向东进入安大略湖。


尼亚加拉瀑布与伊瓜苏瀑布、维多利亚瀑布并称为世界三大跨国瀑布,也是世界七大奇景之一,

听瀑布其声如雷电轰鸣,观其势如排山倒海!无论在瀑布的湖盆底部或其心脏深处,还是伫立在巨大的约13层落差的马蹄形峭壁边缘喷雾之中,都会人感受到心灵在震颤。

可惜这次的瀑布之旅受天气和游览时间的影响,没有拍出它的气势。不过,透过浓雾,雨中看大瀑布,多少也有点神秘感吧。

下面是早几天前姐姐在晴天拍的,借用一下。还是晴天拍出来好看。



晴天看瀑布,到处都是彩虹。对面是多伦多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8991-1061007.html

上一篇:愿雨后荷花给大家带来夏日的清凉
下一篇:晋东南古建筑游学之旅
收藏 IP: 111.192.201.*| 热度|

2 应行仁 蒋大和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1: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