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齐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rrylu1960 科普创作与出版为主线,兼谈时事、生活,愿与有识之士广泛交流

博文

晋东南古建筑游学之旅 精选

已有 8609 次阅读 2017-6-22 00:40 |个人分类:走遍天下|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古建, 晋东南

旅程发生于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

缘起:受朋友之约,体验一下游学这种旅行方式。

形式:太原集结,随“老家山西”旅游平台组织的短期旅行团出行晋东南。


出行的团队永远是这样,女多男少,为嘛?来自北京和山西各行各业的

古建爱好者聚集在一起

大致感受:头一次参加所谓的游学之旅,深入晋东南,走村串庙,到了若干传统旅游线路并不包含在内的景点,听了随团老师若干小时的古建鉴赏及相关文化讲解,挺累,收获不能说没有,只是涉及古建筑的知识点、名词太多,有些东西听起来一头雾水,俺是理科生,对文化这东西了解不多,对涉及宗教文化的东西有自己的看法,并不想深入太多,本文也想有意回避一些东西。

想想,还是趁记忆没有走远,对此次晋东南之行有个大概的梳理。

照例,出发时发个朋友圈,告诉朋友我要开启晋东南游学之旅(这个不是炫耀,主要是把微信朋友圈当记事本,也留给自己日后备查),于是,有朋友说,山西的大学不错,来我们太原理工大学看看吧,新老校区都很不错的。难道真的把“游学”当“游学校”了吗?

其实俺对这游学也不怎么懂。朋友多次跟我提起,发了不少链接,都没太在意,也不想费太多脑子。按正规解释,游学Journey Education),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中,最为传统的一种学习教育方式。中国民间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游学对人格养成和知识形成的重要作用,孔子率领众弟子周游列国,增进弟子的学识,培养弟子的品质,开阔眼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更是中国传承至今家喻户晓的教育古训。

其实很简单,我理解的游学,就是边游边学。如今这种旅游方式似乎越来越时髦起来,听起来也有些高雅,从学生逐渐扩大到成人。到底怎样,实践一把看看吧。

其实,作为纯粹的外行,对看古建筑也没有那么大的兴趣,就是不想闷在家里,出去走走总没坏处,再说还可以结识新的朋友。

既然是游学,总得有老师。这次一路负责讲解的,除了同姓的领队,就是某著名寺庙管理所的张所长了,人们还是喜欢叫他张老师。张老师虽然出身农村,学历不高,但近三十年孜孜不倦,读书、考察、研究晋东南的古建,包括晋东南的宋代彩色塑像,以及相关的地域文化,现在真可以算得上这方面的专家了,给上到国家领导人,下到我们这些平头百姓都做过讲解,也有几部著作出版。很励志,很有故事的一个人,再一次说明了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专心钻研某一方面的学问,总会有些成就,学问大小有时不在学历高低。

张老师一路以标准普通话的讲解,多少给我留下了一些印象,可惜坐在车上听讲的一些时间,由于早出晚归,太疲惫了,睡着了,真不好意思,可能还是有些内容不是太吸引我吧,不是人家讲的不好。


晋东南地理上主要包括长治、晋城两个地区,古称上党的地方就指这里。晋东南这个地方真的有些特殊,不说别的,古寺庙太多了,特别是辽、金、宋的木质古建筑保留了不少。据说中国现存的宋、辽、金、时期的木构建筑,山西占十之七八,宋金建筑共计一百六十余座,保有量居全国前列。其中,晋东南境内的宋金建筑占山西省宋金建筑保有量45%左右,晋东南作为炎帝文化的发源地,依其特有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积淀使其境内建筑更具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这次同行的二十多人,有的已经是第六次随团来晋东南看古建了,才看了不到全部建筑的三分之二。看样子有些人真的是对这方面感兴趣,看多了,听多了,也成了半个专家,对古建筑的断代,也能说出个一二,而俺是个彻头彻尾的新学生,若干新词儿,听不懂的太多了。好在还有度娘帮忙,可惜这家伙经常犯错误,误导人。

心中最大的疑问仍然没有完全解决,为俺晋东南有那么多的古建,特别是寺庙,而且保存比较完好,那些木质的建筑为何千年不毁?我想除了晋东南作为炎帝文化的发源地,历史文化积淀较深,还与其特有的地理环境,比如地处太行深处,隐藏较深,交通不便,强降雨、地质灾害较少,等等有关。这些古建筑历经数百年,没有毁于民火、战火、地质灾害,着实也不容易。

此行出发于太原,一路向南,经长治到达与河南交界的晋城,看了大约七八处古建筑群,包括一个古村落,旅途比较辛苦,有几处在偏僻的村子里,乡间小路,一路颠簸,又赶上麦收时节,到处可见晒麦子的占据了交通主干道,我们的小面包车只能从麦穗上碾过。据说车碾人踩可以促进麦子脱粒,可怎么解决卫生问题啊?为啥不采用机械化解决?太行山区,种植条件差,一家一户的,还是多采用最原始的方式给麦子脱粒。



拿麦子当沙子玩的女童



到处是打麦场,即使是在寺庙前

重点看的地方包括长治地区高平市西部的良户古村落,号称活着的太行古村落。没有想像的那么令人震撼。最有意思的是看了晋城小南村的二仙庙,再参观晋城博物馆,发现这个地区的二仙庙竟有几十座,可见这里源自民间造神崇拜的二仙文化多么深入人心。



这二仙庙里的宋代元素的木质古建筑和仙人彩塑令大家特震撼,可惜这里禁止拍照。

这是网上找的

根据那些古建筑各个部位建筑特点的断代,更是有诸多令人迷惑的地方,事实上,那些古建都是经过了多次修缮改造的,因此,往往是带有多个朝代的建筑艺术烙印,每个时期的修缮者都想按照他们那个年代的喜好对建筑进行改造,所以,很多建筑都不能简单判断是哪个朝代的了。元代可以仿宋代建筑的某些特点,但一定也会加上当代的一些元素。对于建筑艺术如此,其他文化大体也是如此。



讲得最多的就是这玩意儿,中国古建筑中特有的建筑结构,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那突出的木头结构叫昂,据说根据昂的形状可以判断出建筑的年代,比如,宋代多为劈竹昂(很尖的),元代多为琴面昂。



房顶上那就是刹。据说兼具装饰、体现等级、固定啥的作用



终于搞清了什么是门当户对,上面的是门当(寺庙里叫门簪),下面的叫户对,不同形状不同雕刻,可以反映很多信息

书香人家的户对



屋檐四角的角神,看着好凶

参观中也听到看到,晋东南的寺庙等古建之所以破坏的不严重,与人们的古建保护意识分不开,老百姓都自觉保护古建,与盗取古物的不法分子做斗争,涌现了不少自觉自愿充当孤独守寺人的村民。


左侧的大妈就是寺庙守护者,为了守护在这里,落了一身病。这也是一种牺牲

也许,人们守护的不只是古寺古宅,守护的是一份怀旧和信仰的精神寄托吧。

建筑是人类生产、生活需要和文化艺术追求的成果,是人类文明进化的反映,是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理想追求的体现和深化的结晶,它反映着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年代的文化演变历程。其实,古建不仅反映了古代文化的灿烂,也反映了不少文化的糟粕,比如,等级制度,盲目崇拜,等等,这是我个人的观点。

在中国大地上存留的所有建筑物,无论是宫殿、官邸、民居,抑或是寺庙、园林,甚至是整个城市的规模、样式与布局,都充分、深刻的映射出中国传统而浓郁的地域文化。

纵观历史,宋、辽、金、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亦是山西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宋辽对峙、宋金抗争、中原文化与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相互传播与交融,形成了这一时期独特的文化风格,在建筑史上,这一时期的成就也最为辉煌。这些辉煌文明的背后,又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开启一道门,我们想看到什么呢


良户村保存完好的古建筑




也许,寺庙前的古柏可以证明这些古建存在的久远

站在太行古寺前观太行日落,有点意境



此行的重点青莲寺,在晋城东南17公里的山中,景色不错





认真的参观者


能看出谁是老师吧




走马观花看外观



这个寺很有名,在晋城泽州




到达这里时,天色已晚,领队专门叫来了村长给我们开门,许多地方都是这样的,不是随便参观,需要文物局打招呼,村里配合

屋顶上的零碎不少,分布那边的雕像叫力士,据说具有装饰屋面、固定脊刹

和防雷作用


关于佛教彩塑造像,是我们此行的重要看点,但由于寺内不让拍照,缺乏照片(网上有很多),
描述起来比较复杂,涉及宗教文化。在此省略不谈。

难得的是,这里没有进行大规模寺庙文化的商业开发,民风淳朴,清净伴随一路,边看有老师边讲,也的确是适合有兴趣旅行者学习的一种途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8991-1062198.html

上一篇:美国之行(五):跨国瀑布雨中游
下一篇:信仰的力量:电影《冈仁波齐》观后
收藏 IP: 123.122.56.*| 热度|

12 王跃建 武夷山 李学宽 曹冲 郭向云 王从彦 曹峰 赵美娣 谢力 应行仁 刘光银 ljxm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1: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