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凯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qzhang

博文

赞湖南大学校长赵跃宇的两个“不”

已有 3653 次阅读 2011-12-1 21:34 |个人分类:研究心得|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湖南大学, 赵校长, 两“不”

   湖南大学校长赵跃宇刚刚上任就对自己说了两个“不”:任期内不申报课题、不带研究生。他还同时要求除教务处、科研处、研究生处等直接与教学科研相关的部门外,其他所有处室负责人一律不得在工作时间内兼任教授工作。
   由此引发的讨论正热烈进行,身处漩涡中心的赵跃宇却颇为低调,面对记者的追问,他一再强调是自己力所不及无法科研管理两头兼顾。对于那些两头兼顾两头忙而且乐在其中的校长同行,赵跃宇不愿做太多评价。
   他理想中的大学是这样的:学生能认认真真学习,教师能认认真真教书,管理人员认真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做好服务工作。
   本人在2008年3月7日发表了题为《双肩挑应当改了》的博文。对该博文响应者寥寥无几,于是在2010年3月20日又重新发了一次。这篇文章就是在反对现在高校的校长和主要行政首长在当官的同时又要搞科研,又要带研究生的。本人认为,这样做有三个弊端:
   一. 误事;
   二. 不公;
   三. 不正;
   赵校长终于响应本人的提议了,不但他自己摈弃了双肩挑,而且要求主要行政部门的首长也这样做。本人能不赞吗。
   积习难改,既得利益难舍,这就是反对赵校长这样做的根本原因。
   改革在前进,教育部该有所作为了。赵校长已经开头了,教育部应当大力支持并迅速推而广之。
 
附上本人2008年3月7日发表的博文:
“双肩挑”应当改了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大学的领导实行了“双肩挑”模式。这种模式就是:校长、处长等等主要行政首长一定要由学者担任,这些首长在从事行政领导的同时都要从事自己原来领域的科研、教学工作。这样作的初衷是不让这些首长脱离教学、科研实践,以更好地领导学校的教学和科研。这就是“双肩挑”。起初,为了保证行政首长可以同时完成两种工作,副手则多是专职,例如副校长、副处长就只担任行政工作而不必从事教学和科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模式越来越彻底,特别是重点院校,大多数副手,甚至全部副手也都成了“双肩挑”。
    这种模式实行多年,实际证明弊大利小,应当改了。
    弊端之一,误事。
    一心不可二用是做好事情的基本原则。这些“双肩挑”的大学领导,明显是在一心二用。其结果不是耽误了行政工作,就是耽误了教学、科研工作。实际结果往往是既耽误了行政工作,也耽误了他本人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大学的领导的确不应当脱离教学和科研实际,但是用“双肩挑”的模式来保证或者促进,实际证明不是一个好办法。
    可以担当校长的肯定是在教学科研上做出了成绩的学者。这些学者做官去了,我们国家的大师也出不了啦。
    弊端之二,不公。
    首先是教学、科研的资源分配不公。一个大学肯定要有多个多种学科和专业。一个学者,熟悉的只能是一个学科,甚至是一个学科中的一部分。在教学和科研资源的分配中,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肯定会象他所熟悉的学科倾斜,而不能客观而公正地分配。在学科发展上也会有意无意地压制和自己学术观点不同的意见。
    其次是科研经费分配不公。校长、处长们也是要申请各种研究经费的。他们申请的时候就可以动员全校之力,各级政府的科技部门也会或多或少地予以照顾。非“长”的学者就没有这种资源可以利用。结果是校长、处长们的经费就可以源源不断,其它学者也就只有残羹剩饭了。这又从另外一个层次上压制了不同的学术思想和学科发展。
    弊端之三,不正。
    科研、创新需要的是“十年磨一剑”。这些原本十分优秀的学者,担任了行政首长后,必须要忙于烦琐的行政事务,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充分的精力“磨剑”了。如果再有那么几个“马屁精”,或者给这些首长代劳,或者干脆作假,由此而助长了学术的不正之风。官场上历来都是盛产“马屁精”的。
    “学而优则仕”曾经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最佳前途。学者担当官员,正合此风。这种风气不应当再存在下去了。
    行政也是一门大学问,高校的行政就更不同于一般的行政。还是让那些对高校行政有研究、有作为的人担任高校首长为好,还是让那些精于某个专业领域的学者全心全意地从事自己学科领域的工作为好。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453-513829.html

上一篇:“不了解就发议论是可怕的”——赵白鸽的发言应当引起专家的警惕
下一篇:成功是等不来的--兼与贾伟老师商榷
收藏 IP: 202.98.17.*| 热度|

7 王涛 韩世清 刘全慧 刘立 张彦斌 陈志明 胡瑞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9: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