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晖: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rithwsun

博文

数觉训练--教师型家长的亲子实践,能够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好处?

已有 3024 次阅读 2019-9-3 23:45 |个人分类:Book-W|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数觉训练--教师型家长的亲子实践,能够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好处?

王永晖


今天我们微信小群的部分在京成员,借着李颖博士回国的缘故,在首师大进行了一个小小的座谈,我本来以为没几个人来的,没想到人数超出我预计,甚至有好几位重量级专家参加。


徐冰老师,婴幼儿培训界的心理学专家,之前曾经请教过她好几个问题,收获很大帮助。这次,她向我提出了几个问题,很关键的一个是,我今年后面准备开始的数觉训练项目讲座(个位数阶段4次+多位数阶段4次),那么家长们如果实践了之后,这些孩子的数学能力在后面能有怎样的展望和预期,譬如五年后。


我当时的回答,只是从一个角度来说的,这篇文章再补充另外一个角度。


当时说的角度是,数学方面,一个是能力,一个是兴趣,还有现实的是现在的升学。我之所以将这个项目确定成是公益性机制,就在于我们是一个方法性的,推动的是方法,而且是由家长来执行,不是由培训机构的老师对家长的孩子执行。这里面的原因,本文先掠过,后面再在项目计划书中补齐。


如果是培训机构的话,一定会吹,自己的方法有多好多好之类,但是,就升学来说,哪个培训机构能保证所教的孩子,一定去北京的名校早培早早培之类,做不到。那么,如果就本身的数学能力来说,谁能保证,这个方法施行下去,这个孩子就变成数学天才,或者说,即使不是数学天才,也对数学有很大的兴趣。


做不到的。对数学有真正兴趣的人,可以预测未来的几十年之中,仍然是非常稀少的,物以稀为贵,这也是数学好的小孩子或顶级数学家,被称作数学天才的原因。像我们人类,人人都会说汉语,或英语,本国的母语,甚至是几种外语,跟动物相比,我们人人都是天才,但这些不稀缺,也就不被视作天才了。


商业性培训机构,为了生存,必须瞎吹,也真有人信。而我们要做的事情,是去实践这些方法的有效性和精巧性,所以,我们反而不能瞎吹,这是我们的目的所决定的,我们最需要的是自我反思自我批判的精神,也最需要的是别人的批评,这样才能真正进步。


这就需要坚持公益性的机制。


如果说,我们的方法,能够被中国5%的家庭实践,那对我们未来团队的每个人来说,就是一件终生可以自豪的事业。因为,一个国家的数学水平的提高,不能是靠摩天大楼那种廋竹竿结构,而应该是金字塔型结构。


如果说,我们的方法,因此可以把中国数学人才金字塔的塔基部分,扩大很多,质量也相对提高一个百分比/每十年,那就是一项可以付之于终身的事业。毕竟,现在真正懂数学的还少,懂数学思想的还少。中国院校因为课程设计的原因,可以说除了数学系(包括某些名校的物理系计算机系专业,它们也用数学系同样的教材),其他院系毕业的学生,甚至是硕士生,95%以上不具有大学水平的数学素养。


这是实情吧,虽然我的接触面也还是有限,但得出这样的判断可能是符合真实情况的。这些高学历家长们,也包括愿意自我推进、自我学习的本科或更低学历的家长们,如果因为我们的项目,对数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哪怕它的素材仅仅是幼小数学层面,但似必会影响到孩子,从而也影响到整个中国数学人才金字塔,塔基变大了,质量变好了,那么势必会影响到塔尖部分。


这是概率统计,治国平天下要靠概率统计。但是,面对每个具体的家庭时,我们还是要说,数学太难了,我们每个人要能有一小点的进步,就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甚至要靠命运,天命。


所以,真正将来若能普及到5%的中国家长能使用我们的方法,那简直太难了。我有时候遥想这个目标,或者是意气干云,或者是惆怅难言,觉得怎么可能做到呢,但今天有这么多好友相聚,又让人心情渐长,遂成此文。


因而,现在想补充的是另一个角度,也是我自己的切身经历,就是实践了我们这个方法的家长们,在未来应该会大概率地体会到如下两个好处,这个概率是非常高的,估计也至少是95%以上。


第一点,亲子关系会非常好。像我儿子,都十四岁了,每天还要跟我说很多话,有时候两个多小时不停。实际上,我其实有点儿烦,因为跟小孩子说话特别累,不像跟大人说话。


但是,我已经给儿子养成了这种亲子交流的习惯,我总不能不让他跟我说话吧,只能提醒他,他自己也是时间紧张,我们应该静下来,捡那种重要的事情来说。


其实,我教儿子数学,对我来说不算累,因为我个人也没多少别的乐趣,教教孩子数学,就相当于亲子交流了。不过,孩子不可能光跟家长说数学,孩子养成了这种亲子交流的习惯之后,跟家长之间,就会无话不谈,有芝麻,有西瓜,家长在很长的时间之内,只能全盘接受。


这个好处,重要么,不重要么,就靠各家自己去判断。我肯定是认为重要的,非常有价值的,人活一世,还图什么呢,有个人愿意跟我一起无话不谈,而且这个人是自己的儿子,这不是挺好的么。


当然,如果参加本项目的家长,不仅教教自己的孩子,掌握了我们的方法之后,也愿意效法我的小教室,兼及其他几个孩子,采用社交性学习的方法,来学数学,那就更好了。


第二点,学习主动性还是相对很强的。 我们前面说到的数学的兴趣,那是非常高端的,非常难得的,我儿子虽然在过去有几次非常重要的数学火花的闪现,但仍然没有发育为火苗甚至火炬,其中有我的原因,但也有现实的各种不可控因素,世事难两全,只有走过之后,才发现留下很多遗憾,才发现个人能力的局限性。


所以,我今天跟徐冰老师说的数学的兴趣,是非常高端的那种,不易获得。即使参加了本项目的孩子,五年之后,是不是就有了那种数学的真正的兴趣,请参考这篇

小学奥数不是真正的奥数--借喻爱因斯坦在普朗克六十岁生日庆祝会上的演讲

应该说概率仍然是很低的。


但是,即使概率很低,我感觉仍然会有一些现实可预期的收获。


二a. 至少是学懂了数学,即数觉这个词的含义,从而有基础继续发展。

二b. 大多数人,都不是数学天才,经过本项目的实践,孩子虽然被证实不是数学天才,大多数孩子以后也不见得会从事数学专业工作,但至少在以后不会讨厌数学,并且更重要的是,本项目的运行,总是会或多或少地让孩子提前把数学知识准备好,从而可以更早一点地进入物理学、计算机,等对数学要求较多、较高的学科。

       正如《张亚杰硕士论文》中所言,如果目标于让孩子将来成为博士(每年占学龄人口0.25%),不光是数学博士,也包括所有理工科类博士,那么以目标来反推他们所应该接受的幼小中数学教育的话,我们应该让他们真正学懂数学,不可能所有人都学懂数学,世界不可能是均衡的。

       但是,至少中国未来的博士们,尤其是理工科类,乃至哲学政经类博士们,应该在小时候就把数学学懂。

      数学兴趣的门槛是分层次的,第一个层次是不讨厌数学,第二个层次不惧怕数学,若能达到第二个层次,已经足够应付理工科类博士的心态性格了,迈进一个门槛后,等待着的还有下一个门槛,只有最少数的人,能够登堂入室。这方面,爱因斯坦说的很清楚,年青时候读他的文集,只觉得心潮澎湃,四十多岁之后再回想起他的言语,只能是觉得佩服,他不仅在物理学和数学公式上,落下了文明果实,也通过文集,确立了他作为一代宗师的,乃至为后世大师们建立了标准,大师级水准,宗师级水准,就是他这个样子。


        我们人类的文明,是有传承的。这个当然就要靠整个教育系统的努力了,不可能光靠家长,但是,在幼小阶段,我指望的执行者是家长们,原因主要是,家长的教学频率高,这是幼小教学的关键之处,少量多餐。


另一个原因是,现在中国最优秀的人才,不愿意去做中学老师,更不愿意去做小学教师,幼儿园教师,大家都指望着别人来教自己家的孩子。


所以,我们有老师很悲观,不过,我还是信奉积极心理学的,家长毕竟还是最爱自己孩子的,尤其是中国家长,可以说是当今全世界各个民族中,最重视教育的少数几个民族,另一个是犹太人。


当然,我们也要面对现实,很多中国家长重视孩子的教育,但他们重视的方式还是,把孩子交给培训机构的老师来带。因为,毕竟很多奥数题目,小升初针对性应试,普通家长没有那个能力,或者有那个能力,但不可能做的那么专业。


但这种情况,在幼小阶段的数学教学之中,在锻炼孩子们的数学最基础的能力方面,即数觉训练,我们的方法并不需要多高的学历才能执行。培训机构一定要把自己的方法弄的很复杂,或者说题弄的很难,弄的普通家长执行不了,它才能靠这个赚钱。我们的方法正好相反,我们在探索过程之中,实际上是花了相当多的课时和精力,但是探索出来之后,是要把它搞得越简单越有效,也就是越精巧才好,使得本科学历以上的家长,都能理解和执行。


当然,这样的家长,在人群中估计仍然是少的,中国家长对教育的热情很高,但是,高也是高在愿意付出金钱上面,愿意自己投入精力和时间的,真正重视亲子亲情的,想必也仍然不会是那么多。


所以,我们预期能到5%,就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也许是我的性格太悲观,不管怎样,只有做了才知道。


那么,做了的家长,最终的结果是,可以大概率的预测到,孩子会看到眼里,体会到心里,这样的孩子,怎么会不用功学习呢,这样的孩子,愿意用功学习,是一个太容易理解的事情了。


当然,孩子毕竟是孩子,很多男生,进入初中阶段后,会变得非常认真地学习,根本不用家长督促,家长反而要做的是,拉孩子的后腿,不要让他把时间都花在学习上面,那样效率不高,要继续重视体育锻炼和户外徒步。


一个孩子,在健康的环境中生长,父母愿意陪着孩子亲子学习,周一到周五有足够的体育锻炼时间,周末有户外徒步,同时,又有他自己喜欢做的事的时间,虽然说在当前的国内外条件中都没有理想中那么多,但每周能有两个小时,就已经大大不同了。


这样的孩子,尤其是那些男生,上了初中之后,就很用功的学习,就是一件可以理解的事情。当然,他们这种用功,可能仍然存在着非常大的功利性因素,因为很多时候,孩子反而比大人要更功利,我们作为经多识广的成年人,反而要拉住他们一把,把他们的注意力,更多拉到人生最有价值的事情上,而不只是学校的考试成绩。


所以,从个人家庭的角度来看,不光是数学方法,也包括教育心法,使用我们方法的孩子们,将来长大之后,能够养活自己,能够过上一个幸福的生活,其实就挺好的了,毕竟成为数学家、科学家,仍然在未来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我们人类,就靠这些人来引领,能力更大,责任更大,他们这些人,如果因为我们项目的影响,能够有一个更健康的心理,有一个更高水平的人生顶峰,有更全面的同理心人文素质,对世界的影响就会更正面,更和平,不要因为科技,反而加速人类的危机。


如果成为不了这样的人,过自己的小日子,幸福的活着,也挺好。人的命运也贵在选择,有时候不在于智力有多高,也不一定在于所使用的方法有多好,这些其实都很难说,重要的其实是选择的意志和意愿。

对孩子们要说的人生感悟:万两黄金不卖道,十字街头送至人

当然,这个跟家庭跟家族,都有很大的关系,就不是我们这种方法性的东西能控制的了,能预期做到的了。


最后再强调一点儿,我这篇文章,跟今天座谈时的发言,是两个风格,白天的时候太悲观,晚上的时候,又有点儿自吹自擂,虽然我说的都是实情。


但是,我们进行这个项目的时候,一定要极端警惕自吹自擂,所以要走非商业化的道路,小草慢慢地长,其实也挺好的,经常性的自我怀疑,自我批评,也接受家长们,老师们的怀疑和批评,是求真求实的非常关键的一环,这样,我们的方法才能得到不断的改进和进化,而不是固步自封,自己觉得自己好,那就无法真正普及到全中国的5%家庭,好的东西,最终还是会被普及的,只是时间早晚而已,我们首先要保证的是,这些方法真的是好。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可不慎乎! 虽然说,法律专业人士、企业专业人士,都告诉我,在中国从事公益性机构,有很多操作上的不方便之处,困难很多。但是,我还是认为,在中国,最难的事情是人心,比起人心来说,那些规章制度上的操作不方便之处,可能反而是更容易克服的成本。


下面照片是《原则》这本书上的话,豆瓣阅读有售。共勉!

原则.jpg


此处关闭评论,引导到豆瓣小组处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5159567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143-1196531.html

上一篇:奥数(竞赛数学)与数学研究的一个很大不同之处
下一篇:学业水平测试网站的功能设想(数学类)
收藏 IP: 111.205.218.*| 热度|

1 王安良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3: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