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史与科学普及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instein

博文

说不尽的诺贝尔奖

已有 16218 次阅读 2017-10-16 09:24 |个人分类:科学随笔|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家, 诺贝尔奖, 科学社会学

按:拙文刊载于10月13日《科技日报》“嫦娥副刊”,发表时有删节。感谢陈莹编辑。

今年的诺贝尔三大科学奖已经尘埃落定,来自美国、瑞士和英国的9名科学家分享了这些荣耀。奖项已花落有主,但有关话题热度未减,整个10月科学界最热门的话题便是诺贝尔奖。1896年去世的瑞典化学家诺贝尔一定没有料到,据其遗产、遗嘱创建的这三大科学奖项,已经成了全世界科学奖项中最具含金量的“硬货币”。有了这般含金量,引发讨论自然在情理之中。

不过说道诺贝尔奖的奖金,其实并不算高。以今年为例,在诺贝尔基金会财务状况改善的情况下,各奖项的奖金提高到了900万瑞士克朗(约合740万人民币)。2015年,我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生理学或医学奖中的一半奖金,当时约合300万人民币(另一半由另两位科学家分享)。也难怪她和丈夫开玩笑说:这点奖金还不够买北京的半个客厅呢,太少了!就在今年9月26日,2017年度邵逸夫奖(天文学奖、生命科学与医学奖、数学奖)在香港颁给了5位科学家,其中每项奖金120万美元(约合795万人民币)。可见,单从奖金数额看,邵逸夫奖已经超过诺贝尔奖了。类似这种大奖还有一些,但丝毫未削减公众对诺贝尔奖的关注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已经是一家“百年老店”,科学共同体的认可度和在公众中的知名度较高。

围绕诺贝尔奖最火的话题自然是有关获奖科学家的各种趣闻,媒体记者恨不得挖地三尺,但凡与获奖得主有关的,一概不放过。再以屠呦呦为例,那年她获奖后,她早年在宁波的故居很快成了“风水宝地”,许多人到那里争相拍照,以“粘点喜气”。有的人直盯着这家“百年老店”的丰厚遗产,扳着指头数着100多年来诺贝尔奖得主中的“夫妻同台”、“父子登科”、“母女接力”等趣事(按:初稿我写有“兄弟共荣”,后来发现兄弟得诺奖的是来自荷兰的廷贝亨兄弟,但是一位是经济奖而非科学奖,故未写。)。毕竟这些都是小概率事件,因为自设奖以来科学奖的获奖人数不过数百,可是科学家群体要庞大的多。这类似国内的“兄弟院士”、“夫妻院士”,的确算是科学家的幸运和荣光。但在科学社会学家的眼里,恐怕另有解释,美国科学社会学家朱克曼(Harriet Zuckerman)早年考察了美国1901-1972年的诺贝尔奖得主情况,其中有一项对获奖有积极影响的因素便是师徒关系,也即常言说的“名师出高徒”。这其中包含了科研环境和合作关系的因素,从这些角度分析的话,上面所说的“小概率”事件便可得到合理解释。她的书叫《科学界的精英》,1977年出版(中文版1979年),尽管有些年头了,但读起来并不过时。

诺贝尔奖得主中,许多有非常鲜明的个性,最常举的例子恐怕是费曼了。不过,费曼名气太大了,这里不说他,而提1989年获得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迈克尔·毕晓普(Michael Bishop)。2003年,毕晓普写了一本书《如何获得诺贝尔奖》。你一定以为他要讲述获得诺奖的锦囊妙计了吧。真的不是,因为该书还有一个副标题: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术人生。幸好有这个副标题,否则真有人当成摘取诺奖的手册呢。其实正是这种讲述学术人生的书,对青年益处最大。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的《我不是好学生》也是类似的书。

最后再说说华人诺奖得主。早在整整60年前,杨振宁、李政道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称不守恒原理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杨先生多次讲到,他一生最重要的贡献便是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2003年,他全职回到了他小时候畅玩了8年的清华园,也算叶落归根、心归故园。本是一腔报国心,没想到后因再婚问题引发舆论“讨伐”。最近清华大学朱邦芬院士实在看不下去了,撰文力顶杨先生,列举了杨先生回国后所做的五大贡献。一时舆论哑然。从1957年到2015年,从首次中国人(杨、李当时持中华民国护照)获得诺奖到首位中国本土科学家在斯德哥尔摩的颁奖典礼现场致辞,用了58年。如今,海外的优秀华人学子和国内科学界的青年才俊,正在积攒力量,用不了多久,是他们登上舞台的时候了。

附图:Nobel by the Numbers

It’s Nobel time: Committees traditionally announce the recipients throughout the month of October. In honor of this year’s winners, let’s take a look at some stats on laureates of bygone years. (This data excludes information related to peace, literature and economic sciences prizes.)      

出处:http://discovermagazine.com/2017/nov/nobel-by-the-numbers



又及:留言7楼许老师博文转载了一则有关大学获得诺奖的排行榜,有参考价值。有兴趣者可一阅



2017年诺贝尔奖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1927-1080996.html

上一篇:史海智贝:《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简介
下一篇:登上SELF格致论道讲坛札记
收藏 IP: 219.143.155.*| 热度|

30 宁利中 李颖业 朱晓刚 王从彦 杨正瓴 陈安 黄永义 张晓良 刘炜 徐令予 许培扬 尤明庆 罗祥存 彭渤 迟延崑 李毅伟 章雨旭 张业展 张能立 苏德辰 刘全慧 吴炬 韩玉芬 李富春 武夷山 李昕升 强涛 石勇强 hmaoi chem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2: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