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zhidi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uzhiding

博文

废除SCI崇拜,中国科研才真正有前途——核心在中国研究者群体

已有 6673 次阅读 2012-6-29 15:1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研, 中国, 影响因子, 前途

    2012年新版SCI出来了,一时间各种关于SCI的博文出现。
    如张珑的《新版SCI出来了》,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52763-586958.html
    雷立旭的《SCI and SCIENCE--- 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对待SCI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2017-587003.html
    卞小莹的《2012年新出炉的影响因子,好多牛刊都降了啊!》,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9854-586942.html
    孙学军的《别拿影响因子不当回事》,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587005.html
    等等,加上以前的关于SCI的讨论以及以后可能出现的博文,此类讨论会更多。但是我却感觉还有一点没有人提及,那就是中国研究者群体自身。这个看似与废除SCI非常遥远,但是细想确实关系极强。
    科研的目的是从最底层说起是为了自我,大一点说是为了国家,在大一点就是为了全人类。发表中文期刊或者发表SCI完全是一种形式。但是为什么国内如此崇拜SCI?我归纳出最核心的一点就是中国研究者群体不给力。
     为什么说是科研群体不给力呢?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或者说是政府官员的角度看,中国的中文期刊发表的文章很大一部分是从国外翻版过来的,套用别人的公式,找点中国的数据,变换地点,可以出一系列文章。也就是说,中国研究者群体鲜有能静下心来从事创新性的工作。所以,从普通人或者政策制定者来说,选择SCI,崇拜SCI是对全体中国研究者群体的不信任,也是中国研究者群体对自己的不信任。确定,中国研究者群体不让人那么的信任。各领域的研究者应该自身有体会,随便翻翻中文期刊就知道其中的猫腻。而你在发表SCI的时候,你这样的如法炮制,却是瞒不过审稿专家的。
    大量优秀的中国研究者群体发表高质量的SCI,从另一个角度看是对国家,是对其他研究者的不给力。国家出钱研究者从事科研,研究者在科研的过程中通过发表SCI确实得到了同行的认可,为国家作出的杰出的贡献,但是却对国内其他研究者影响巨大。原因很简单,第一个影响就是并不是所有高校能够随意获取SCI文献;第二并不是每一个从事研究的人的英文水平都那么高,即使高,也高不过中文。这个不是大家一起浪费宝贵的时间嘛。
    废除SCI崇拜,不在政策,不在呼吁,不在领导,而在中国研究者群体自身。
    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步是审稿的SCI化。中文期刊的审稿应该扩大研究和超越编委会,寻找真正懂得该领域的研究者审稿,而不是通过局限的编委会成员。每一篇文章必须是梳理了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而不是在国内就仅仅梳理中文就可以。所以,中国研究者群体自我的约束不给力,造成了现在崇拜SCI的局面。
    中国研究者群体在真正研究外文文献,及时更新上面也是不给力的。这也是造成上面审稿不给力的一个原因。大家都不去认真研究外文文献,以致于使那些看过一点外文文献,就套用公式、套用综述的中文期刊横行。而且国人还不知道,还把那些人吹成牛人。
    所以,废除SCI崇拜其实很简单,远没有那些将的那么难。第一中国研究者群体必须发更多的时间认真研究外文文献,做到知己知彼。中国从小学到博士的英语学习为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二中文的审稿要SCI化,只有在第一步的基础上,中文的审稿才能SCI化,整个领域都找不到能够掌握最新研究进展的人审稿,何来发高质量的论文。审稿人的质量或者说审稿人的水平决定了中国研究的水平。第三以其中国研究者群体希望通过发表SCI来提高整体的研究能力,不如发更多的时间去阅读外文文献,而发表在国内中文期刊上。这样既保证了我们相当的了解国外研究进展,而且便于在国内传播,并且我们的创新国外学者难于获取。
    人的时间总是有限的,发无限的时间学习写SCI是毫无意义的,也是对国家、对自己的不负责。其实废除SCI崇拜并不难,难的在于我们整个研究群体的懒惰和不给力。除此之外,国家应该全面实现高校科研单位的获取外文的普及化,只有大家能够轻易获取外文,那些靠套用公式、套用综述的人才能没有立足之地。
    期待中国研究者群体的给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1964-587174.html

上一篇:科学研究的真正意义
下一篇:地缘政治学被唾弃的“来龙去脉”
收藏 IP: 114.255.218.*| 热度|

10 王涛 张鹏举 李柱 徐耀 陈小斌 李子欣 刘建兴 曾新林 赵大良 周全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20: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